從音樂真、善、美的觀點,以輕快的文筆,闡發人生的哲理。正如本冊題端所說:要用樂谷內的生命泉源,灌溉大地,使貧瘠的原野,化作萬頃良田。作者用詩詞的原則解說樂曲結構,用美術的原則解說和聲知識,用對聯的原則解說對位技術;以趣味的例證,解說嚴肅的課題;以活潑的比喻,解說艱澀的理論;務期人人能夠認識音樂,瞭解音樂,享受音樂。 書後的五篇專題探討,實在是全書的結論:分析方言歌唱與國語歌唱的特點,俚語歌曲的內容,應用歌曲之編作;更詳述抗戰歌曲的得失,詩人說樂之偏愛;其目標乃在說明:要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精神,必須切實推行健全的音樂教育。
粵劇文化人馬師曾是傳奇人物,本書作者彭俐是詩人,這部小說充滿詩意。 彭俐先生不諳粵語,同馬師曾素昧平生,寫一個粵劇大師的故事是空前挑戰。在馬鼎盛先生竭盡全力提供的馬師曾素材上,作者塑造出一個勇於創新粵劇、傾心傳承中華文化、酷愛舞台表演藝術,以文藝生命奉獻多難興邦祭壇的「銅豌豆」――正像戲劇先輩關漢卿。馬師曾十八歲才學戲,最好的老師是挫折和國破家亡的民族危機,他的敵人異常強大,包括孤苦伶仃、窮困潦倒、黑道暗殺、白道封殺、日寇誘降、港英傳訊、同行傾軋、右傾帽子、癌魔肆虐 這一切在彭俐筆下栩栩如生並激發出「馬鼎盛 識」,以小兒子的角度聊以補白。馬師曾作古半個多世紀,與他同時代碩果僅存的林瑜編導一百歲,努力回憶馬師曾五六十年代的風采,為本書增色,難能可貴。紅線女在緬懷馬大哥一百一
本書作者趙如琳先生在學校講授戲劇史多年,兼以研究之功力極深,*心得。書中包括四大專題及漢密爾戲劇原理的研討及創見。特別闡明戲劇發展的四個主要型式,對羅曼主義尤有透澈深入的說明。對史丹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 藝術體體系之形成、發展、衍變及影響,也有系統的分析。而舞台藝術史之發展更是全書重點之所在,此一部份涉獵的人不多,本書有詳盡的探討,是修習戲劇文學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也是作者對戲劇工作者最珍貴的頁獻 。
《樂圃長春》是音樂作者站在教育立場詳細分析如何可使人人生活音樂化,同時使音樂生活化。作者以簡練的文字,趣味的敘述,將古今中外的聖賢哲理,一爐共冶。集內諸篇,例如,和而不同,酥炸草鞋,樂教本義,驚蟄的敲擊,纔上一層樓,口琴走了音,五指山下等篇,皆是深入淺出地,在小故事中,說大道理。 全書分為三部份,就是「創作與欣賞」,「樂教與修養」,「樂曲與解說」;其目的皆為表揚中國正統文化精神。書後並記述抗戰期中華南樂教概況,實為珍貴的史料。本書與其姊妹篇(《音樂人生》、《琴台碎語》、《樂林蓽露》、《樂谷鳴泉》),皆為闡釋生活藝術化的原則;這是音樂教育的總目標。
内容简介: 作者以輕快的散文,記述他在音樂路途上所遭遇到的惆悵與喜悅;用趣味的生活事實,談論嚴肅的樂教問題,其中藏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值得一讀再讀。 為了要使人人生活音樂化,作者致力推行音樂欣賞的教育工作;為此,不得不磨鍊好演奏技術,不得不著手創作樂曲,又不得不尋求音樂創作中國化的方法;這種「求諸己」的治學精神,在書內皆有切實的記錄。從書內,讀者可以看到抗戰期間的音樂概況,同時也可看到樂人在逆境中如何奮鬥。卷首三篇序文,均能指出此書的獨到之處。附篇論著,最能闡發古代樂論要旨,值得愛樂人士參考。
美國編劇理論大師長銷70年的重磅鉅作,繁體中文版首度面市! 啟發好萊塢*一線專業編導的編劇大全! 挑戰亞里斯多德的「情節首要」觀念, 埃格里提出「人物動機」為編劇寫作核心, 告訴你:角色創造劇情! ★ 長銷不墜,連年穩坐亞馬遜劇本寫作類書籍TOP 2 ★ 解構「前提、角色、衝突」三大戲劇必備要素,教你寫出不落俗套的*強劇本。 ★ 所有揣懷編劇、導演、寫作夢想的人士必備的「編劇寶典」! 你是否曾在編劇創作上產生類似困惑: ?1?1 如何選擇跟得上時代的題材? ?1?1 劇情或角色,何者優先? ?1?1 有沒有可能用兩種前提建構一部劇本? ?1?1 當你的劇本被譴責老套時,首先該檢視的是劇本的哪一塊? ?1?1 某些爛戲為何賣座? 如果你正在跟創作瓶頸交戰,如果你研究了其他編劇理論書,卻始終未能獲得滿足與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