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到「美」,我們在談論什麼? ●暨 《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 後,作者李歐納.科仁詮釋美學意義又一經典! ●作者 柯仁打破過往談美學的理論式框架 ,試圖用精簡的文字將美學分為十種定義,為眾人建構一個更容易理解的美學景象。 「aesthetics」 ,在中文多譯為 「美學」 。這個詞彙起源於希臘語 「aisthetikos」 ,初意義為 「感官上的感受、認知」 ,因此時至今日,「美學」在歐洲又常稱作「感覺學」,主要研究「美」的本質及意義,也是哲學討論上的一大重要主題。 李歐納.科仁在書寫 《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 、 《重返Wabi-Sabi:給日式生活愛好者的美學思考》 時,不斷試圖釐清日本文化的一支重要美學,希望這個迄今模糊而抽象的概念能被世人重新理解。但就在李歐納.科仁追尋與探索
故宮博物院典藏主體來自清代朝廷,亦即其所承襲宋、元、明、清的宮廷典藏,可謂歷代國家府庫所藏「國寶」概念的總和;並加上民國以來捐贈、購藏的新增文物,煌煌然有六十八萬餘件之多,是八千年文化中器物、書畫、古籍、奏摺、輿圖的瑰寶,也涵蓋清代朝廷督導的美術、工藝與典章檔案之菁華。在臺北開館後,透過常態的通史型或專題性的展覽,並配合出版、演講、研討會等活動,本院提供了民眾視覺的饗宴、研究鑽研的一手史料,並繼續推廣為現代生活創意的泉源。 百年以來,考古發掘揭露了古代文明的多樣面貌,世界各地公私收藏與文獻史料也多陸續公開,此刻品讀故宮的典藏,益發珍惜其中價值。例如好禮尚古的傳承裡,收藏了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修長多節的玉琮、龍山文化雕琢精美的玉圭,見證著遠古的精神內涵與技術成就;雖說是盛清帝王所
本書共六卷,分裝兩冊。從性質上看,第一卷的內容是藝術史,討論的重點是風格、主題、師承、與傳播。第二、三、四卷的內容大致是藝術社會學,討論的重點是藝術市場、藝術消費、藝術與社會、以及藝術與鑑賞。結論部 分,先利用統計學的方法找出清代廣東藏畫的總數,再以客觀的歷史觀點去解釋這批藝術收藏,十九世紀中後期的近代中國而言,在文化層面上有何意義。時間形成歷史,歷史形成傳統,傳統又形成文化。本書的主旨是利用藝術為 媒介而對中國歷史、傳統、與文化的整體討論。在寫作的方法上,本書是結合文學、史學、統計學、與藝術學而纂成的第一部學術著作。在成果的表現上,除了編排靈活、校對精密、與印刷精美,本書的文筆流暢、資料豐富、論點 新穎、與圖版珍貴,無不值得推薦。《白紙到白銀》是一部應典藏的好書
色鉛筆具有隨性、攜帶方便、好上手的特性,適合將停格心中的感動轉化成筆下多變的線條。即使只是信筆塗鴉,透過色鉛筆樸拙的筆觸、柔和的色彩,更能表現出獨特的線條美感與趣味性。現在,透過簡單的技巧學習,親手繪製個人風格的素人畫作,展現另一種質樸之美。 《次畫色鉛筆就上手(入門篇)》教讀者認識色鉛筆的種類、畫紙的特性、各種筆觸的畫法與技巧、認識各種色鉛筆的彩繪特性等,透過詳盡的畫作示範,引領讀者掌握運用色鉛筆的各項訣竅,完成畫作。 《次畫色鉛筆就上手(入門篇)》還介紹浪漫黃昏、新鮮欲滴的蘋果、美味可口的果汁、可愛的玩具、生活小物……等的畫法,透過詳盡的步驟示範及具體明白的說明,一步一步輕鬆完成畫作。此外,更教你三步驟自製專屬食譜、獨一無二的自家地圖、快樂的旅行地圖……。現在
本書為清代宮廷繪畫專題研究文章的結集。清代的宮廷繪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發展歷史的一部分,其作品過去較少刊布及被研究。作者從事此項研究多年,文集中既有對清代宮廷繪畫機構、制度的探討,又有對某些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繪畫作品的發掘,還有對清代宮廷繪畫所特有的「中西合璧」畫風的介紹。這一專題的研究,開拓和擴充了中國古代繪畫史和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史的領域。
本書縱橫古今,論述了原始時代以降的七千年繪畫史,對畫事、畫家及畫作均有系 統地加以評介,其中廣泛涵蓋了卷軸畫、岩畫、壁畫等各類畫作。除漢民族外,也兼論 少數民族之繪畫史,難能可貴的是不但呈現了多民族文化的整體全貌,又不失其個別特 殊性。此外,本書更增補了*出土資料一百三十餘處,極具研究與鑑賞價值,適合畫 家與一般美術愛好者收藏。
今年適逢臺灣舉辦世界花卉博覽會,本院特以「百卉清供-瓶花與盆景畫特展」為主題,將賞心悅目的花藝插作與盆景藝術結合,透過繪畫之美,與此次花事盛會相互呼應。長久以來,植物一直是藝術家創作靈感的來源,其枝幹、花葉的繁複構造與多樣的色彩面貌,展現出大自然奧妙與季節的變化。花木可在土地自然生長,亦可經由人工培育,再移入室內賞玩。而將植物轉化為審美對象與藝術題材,其形式除折枝寫生外,常見還有「瓶花」與「盆景」。「瓶花」顧名思義,即用容器插貯四季花卉,花枝剪裁講求比例姿態;「盆景」乃將木本、草本植物經過修剪、攀紮移種於盆盎,兩者皆著重表現人為的造化之美。瓶花始於六朝至唐代禮佛供花而來;歷經宋、元的發展,花卉品種增多,培植技術成熟,加上陶瓷工藝蓬勃發展,折枝插瓶逐漸形成風尚。明、清園藝繁榮
蓬萊仙島與崑崙神山是傳說中的兩大仙境樂園,《史記》記載,戰國時期君王遣人探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崑崙山則是《山海經》所描述的神域。兩地皆居住著仙聖,並有豐富物產及神異動植物。六朝至唐代時期,隨著道教盛行,道士們逐漸將地圖上的真實名山仙道化,形成洞天福地之說,使得仙境更具現實性。明山洞府對於追求仙道的人而言,不僅是採藥、煉丹、修行的地方,更是遇仙、升仙的媒介。 傳世山水畫中蘊含不少仙境題材的作品,院藏宋元明清地畫作也具備多樣且豐富的仙山面貌。本展精選三十幅繪畫,規畫為「仙境飄渺」、「別有洞天」、「修行採藥?遇仙升仙」三個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