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會學經典之作! 華勒教導我們如何將學校視為一種社會機構, 跟著他觀察構成學校的那些人,發生了什麼事;或者,哪些人被它感動。 這就是學校裡重要的一件事。 華勒在《教學社會學》中,選擇了學校與周遭環境的人類生活共通事件,然後進行檢視,將這些事件從裡到外地加以翻轉。令人想不到的是,學校例行生活染上了興奮與mo法,以及洞察與展望的恩賜。 華勒卓越的貢獻在於,他教導我們如何將學校視為一種社會機構。跟著他,我們開始觀察設立學校的人們,或是接受學校教育的人,發生了什麼事。就像華勒指出的,這些人並非「抽離的心智」、「教學的機器」或「學習的機器」,而是人類關係網絡中彼此連結的全人。正是這樣的網絡、個別關係,以及在其中人們所扮演的角色,真正決定了教育的結果。 《教學社會學》在過去
從中世紀至今的香料史和廚房烹飪史! 香料,讓你身心和味蕾都歡欣鼓舞,為你勾勒世界的版圖! 埃及艷后為什麼以番紅花和馬奶沐浴? 十八世紀的苦艾酒為什麼會讓人充滿幻覺? 在遙遠印尼島嶼上收獲的丁香如何進入古敘利亞的廚房? 每一間廚房幾乎都含有一瓶丁香或幾根肉桂棒, 每一道菜都免不了加一點孜然或辣椒, 香料的意義與人類永遠同在,它們的名字留下了言語的辛香, 呼應了多姿多彩豐富又重要的過往,教人驚喜不已。 在約翰歐康奈活色生香的說明中,你將津津有味地消化香料大餐。 香料是稀世珍品,既熟悉又奇特,加在我們最愛的菜餚中安慰我們,同時又能激起我們對天涯海角異國風味、阿拉伯市集、貿易風、殖民地和大筆財富的遐想。 英國知名飲食文化作家約翰歐康奈在《香料共和國:從洋茴香到鬱金,
西元十三世紀時,在整個歐亞大陸普遍存在一個先於現代的世界體系(a pre-modern world system),她認為這個世界體系早在伊曼紐華勒斯坦所認定的現代世界體系形成之前就存在了。此外,她也主張「西方的崛起」是從西元十六世紀葡萄牙海上武裝艦隊入侵相對平和的印度洋貿易商圈開始,這不是歐洲內部有什麼特色所導致的結果,而是由於前一個世界體系崩壞了才會發生這樣的事。 該書對歐洲霸權形成前的世界體系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首次描述了前現代的世界體系。按照作者的划分,1250-1350年是前現代世界體系的關鍵時期,當時的世界可以划分為三大世界性的體系:歐洲;中東以及亞洲。作者對這三大體系各自的經濟、政治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溝通做了詳細的分析。 名人推薦: 布勞岱爾(FernandBraudel) 安德烈 貢德法蘭克(Andre Gunder Frank)
厭女從不是個人問題,更不需要真正厭惡女性, 重點在於權力結構。 難道,我們不是活在一個進步而平等的社會? 當性別平權看似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厭女反撲才正要開始 近年拆解「厭女情結」唯一重磅經典 ◆ 性別學術界公認突破過往論述之作 一如漢娜.鄂蘭提出「邪惡的平庸」,我們也必須正視厭女情結無所不在的平庸性。 楊婉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審訂 本書特色 ◎近年來討論厭女(misogyny)結構最有力、最深刻,且提出開創性觀點的重要著作。 ◎本書出版後席捲西方性別學術圈,國內外女性主義學者競相拜讀,引發討論風潮。 ▎國內學者專家齊聲推薦 ▎ 尤美女(立法委員)、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康庭
十年間超英趕美 迅速躋身列強 看明治維新如何逆轉日本劣勢 打造全球絕無僅有的翻身傳奇 1973年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得主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遠東史名譽教授扛鼎之作 集結四分之一個世紀的研究成果 西方史學 *探索日本明治維新的典範 比斯利的《明治維新》是一部史論結合的歷史著作。大體上按照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依次探討維新政治的各個階段。導論以簡明的方式討論至一九七 ○年為止,有關解釋和評價明治維新的性質、地位和歷史影響的主要學說及代表學者、著作。 *一至四章展現日本政治的中心如何從幕府政權的問題(內憂)轉向對外政策的問題(外患),而後依序討論「改革的大名」(*五章)、「不滿的武士」(*六章)、「攘夷運動」(*七章)、「攘夷的失敗」(*八章)以及「恐怖主義的失敗
1. 本書第一部〈儀禮特牲少牢有司祭品研究〉為復原儀禮「特牲」、「少牢」、「有司徹」三篇內容,是先秦時代祭禮與祭品研究考據。2. 第二部〈儀禮士喪禮器物研究〉為儀禮復原「士喪禮」篇中出現的器物,文附出土實物與考古傚實繪製圖。本書第一部〈儀禮特牲少牢有司祭品研究〉為復原儀禮「特牲」、「少牢」、「有司徹」三篇內容,是先秦時代祭禮與祭品研究考據。 第二部〈儀禮士喪禮器物研究〉為儀禮復原「士喪禮」篇中出現的器物,其中又以棺槨為最重要部份。文附「士昏禮器物研究」又附出土實物與考古傚實繪製圖。 《儀禮》為我國先秦有關禮制、社會習俗,最重要而對於儀節敘述最詳盡的一部書,原件殘缺,史料取得不易,且內容艱深難懂,歷來考究者少。本叢刊由台灣大學中文系、考古系同學成立研究小組,從事集體研討,由臺靜農先生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