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人生论》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 培根的随笔选集,在这本书中培根谈论了与人生有关的许多问题,如道德品质方面的《论善良与性善》《论自私》《论虚荣》,情感方面的《论爱情》《论友谊》《论仆人和朋友》,哲学方面的《论真理》《论死亡》等等。培根思想深刻,文笔通俗,深入浅出地谈论了这些与人生深深相关的问题,带给读者无限启示。
在儒家思想中,人被看作是五倫關係網路中的一個關係項,「我」是「道德主體」 ,其個體性常容易遭受忽視。而對佛、道二氏而言,「我」是「存在主體」,遠重於 其所處的五倫關係網路。 晚明時,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趨勢越來越甚,思想的調和是一重要課題。卓吾身處 其中,他是個儒者、更是個佛教徒,這使得他傾向於把人看作是「存在主體」,而非 「道德主體」。 最重要的是,卓吾的「自然之性」,使得來自佛、道二氏的「存在主體」不像以 往一樣,會被消解融化掉。 他的「自然之性」愈見發揚,「個體性」也愈益確立。當卓吾擷取了佛、道「存 在主體」的觀點時,他勢必得用「苦海」與「彼岸」的形式來表現其「超越」、「內 在」的性質。 結果在他的思想中發展出儒家前所未見的緊張性,同時也將這股思潮推向最高峰。
《八识规矩颂》为唐代玄奘大师所作,是佛教唯识学一份极其重要的汉语文献,除大正藏外,也收录于《四库全书》中。其内容言简意赅,在四十八句颂文中,几乎包含了唯识学的基本名相和要义,为初学者提供了了解唯识学的方便法门。但也因为它格式严谨而言词又极为简略,未经解说,可能完全不知所云。本书由学贯中西的倪梁康教授透过佛教唯识学和现代现象学之间的互释、互解,对经文作逐句诠解,带领读者深入唯识世界。
荀悅《申鑒》*新注譯讀本 《申鑒》一書是由東漢末年著名政論家、思想家和史學家荀悅所著,目的在「申述歷史的經驗教訓,以供皇帝借鑒」。書中全面而有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政治觀與社會觀,在歷史、思想及社會學上都有參考的價值。本書以四部叢刊影印本為底本,並參校其他善本,注譯簡明易讀,方便讀者研讀。
永嘉大師是與六祖慧能同時代的高僧,曾得到六祖的印證。所作《證道歌》共一千八百餘字,是他抒發己身證道後的心境體悟,主要宏揚了六祖慧能「禪非坐臥」、「不立文字」、「頓悟」、「般若行」等禪法思維,並體現身心清安、簡單易行的基本修證精神。其中的精華曾被後世禪師反覆引用,對南宗禪影響甚大。透過本書清晰的注譯與講解,能幫助讀者在吟詠誦讀之餘,進一步深入體會永嘉大師的禪法精髓。
就人類群體的大者觀之,人類懷抱過多少夢想,人類也遭受到多少苦難。人類發生多少情思,人類也面臨多少重創。經歷這樣的一個多彩多姿的世紀,人類的生活是否演變得更加幸運快樂?經歷這樣一個多災多難的世紀,人性 的內涵是否進化得更加深刻崇高?人類的理性是否更加圓滿成熟?人類的感情是否更加純潔真摯?這本文集所收的,是作者最近五年來的部份作品。在這世紀之交,在回顧和展望之中,在悲喜交集之餘,作者討論了傳統與現代,道 德與感情,電腦、人性和神性,歷史和文化,以及文化之間的互相觀摩和彼此移植等問題。作者在探討這些問題的時候,經常採取語言和記號學的觀點,因此,作者討論了概念與意義,詮釋與還原,理論與翻譯。
本書與一般「紅學」不同﹐雖對於各種考證均有批評。最重要的﹐是用社會科學的方法﹐根據紅樓夢之所述﹐研究當時的社會意識、社會風氣、各種風俗習慣。如大家庭制度的許多流弊、家庭內的女權、官場惡習、吏胥舞弊、清 客的趨炎附勢、妾的地位、奴才的種類及其等級、賈府的浪費及其子弟的墮落。「造釁開端實在寧」的實例。寶玉的「意淫」及其例子。賈母的地位及其偏心。由鳳姐的性格﹐說明其能掌控榮府大權及其舞弊。分析林薛史三位姑娘 與榮府三位主婦的親疏關係﹐並依當時婚姻的主要目的、由林薛的體格及性情﹐斷定寶玉必與寶釵結婚。由賈府便飯時及宴會時的座法﹐推測木(東)金(西)所爭是宮廷的鬥爭。其他問題尚多﹐均從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