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承禎是唐代的著名道士、學者和書法家,他的代表著作《坐忘論》是具有重要影響的道教經典。其中強調生命的寶貴,而養護生命莫過於修道;修道在於靜心,而靜心*好的方法就是「坐忘」 將《莊子》提出「坐忘」養心的方法發展為修煉成仙的途徑。 《新譯坐忘論讀本》以道藏本為底本,並?校《道藏精華錄》,是首次對《坐忘論》作注譯的讀本。對現代人而言,書中闡述道教「坐忘」的修煉方法,即是破除一切煩惱,保持性靈的寧靜,享受安詳的生活。
《八识规矩颂》为唐代玄奘大师所作,是佛教唯识学一份极其重要的汉语文献,除大正藏外,也收录于《四库全书》中。其内容言简意赅,在四十八句颂文中,几乎包含了唯识学的基本名相和要义,为初学者提供了了解唯识学的方便法门。但也因为它格式严谨而言词又极为简略,未经解说,可能完全不知所云。本书由学贯中西的倪梁康教授透过佛教唯识学和现代现象学之间的互释、互解,对经文作逐句诠解,带领读者深入唯识世界。
安靜地凝視自己的身心 遁入悠然寬廣的禪境 生活在現世的人們,忙碌異常,有如走馬燈似地不停的工作,最後面臨死亡。此時,我們應該安靜地凝視自己的身心,傾聽它們的需求。禪,不僅可以解開心的煩惱,更能調適身體的問題;簡單地說,禪可以匡正生活。若您想使身體保持理想狀態、心胸悠然寬廣,不妨就由閱讀這本禪書開始吧!
中國傳統科學是近年來頗受注意但最多輕忽誤解的一門,本書旨在從通俗思想層面談判到中國傳統科學與工藝結合、與人文結合的特色,並說及傳統科學的過去、現在、未來,以及中國科技史的研究該如何從事。
永嘉大師是與六祖慧能同時代的高僧,曾得到六祖的印證。所作《證道歌》共一千八百餘字,是他抒發己身證道後的心境體悟,主要宏揚了六祖慧能「禪非坐臥」、「不立文字」、「頓悟」、「般若行」等禪法思維,並體現身心清安、簡單易行的基本修證精神。其中的精華曾被後世禪師反覆引用,對南宗禪影響甚大。透過本書清晰的注譯與講解,能幫助讀者在吟詠誦讀之餘,進一步深入體會永嘉大師的禪法精髓。
梅里葉是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開路先鋒。他本是一位默默無聞的鄉村神父,逝世後留下巨著《遺書》,公開其隱藏一生的唯物論和無神論哲學思想。在《遺書》中,他激烈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和宗教信仰主義,揭露宗教的欺騙性和虛偽性,反對宗教迷誤和教權主義,譴責憎俗封建統治者對法國農民的壓榨和掠奪,要求消滅一切社會不平等現象。《遺書》對十八世紀的法國哲學和政治理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書是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資料翔實、內容豐富、觀點鮮明、語言流暢,為理解梅里葉之絕佳參考。
荀悅《申鑒》*新注譯讀本 《申鑒》一書是由東漢末年著名政論家、思想家和史學家荀悅所著,目的在「申述歷史的經驗教訓,以供皇帝借鑒」。書中全面而有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政治觀與社會觀,在歷史、思想及社會學上都有參考的價值。本書以四部叢刊影印本為底本,並參校其他善本,注譯簡明易讀,方便讀者研讀。
本書圍繞著具有統一性、諧和性、圓滿性之「一元」而立論。而將宇宙和原子二章擺在前面,是要以宇宙之至大與原子之至小,證明無論物體之大小,如不能保持其和諧的一元,便會發生紛擾而毀滅。自然如失序、失調,即對人生 莫大的損害;所以自然也必須保持其諧和的一元。人是宇宙的主宰,有健全的人,才有健全的家,有健全的家才有富強的國,三者必須結為一元的諧和體,則人生才能安樂幸福。語言、文字、道德、宗教,都是聯繫人思想、感情之 紐帶,此數者如能破除矛盾,結為一元,則天下可以為一家,吳越可以為一人。本書是以「變化而有統一」美學的原理,統攝萬有,驗證一切。企求人人各盡其力,各守其分, 各得其所。使國、家、社會,都能結為「藝術化」的 諧和體。這就是本書所標出之「新一元」的要旨。
從印度佛教到中國佛教本書收有十四篇學術論文,討論的主題是佛教從印度到中國的轉變和發展。中、印兩國的佛教雖是同一傳統,但是歷史命運不一:佛教在印度衰亡,卻盛揚於東亞。這一強烈不同的歷史命運,原因何在,變化 過程如何,正是本書要探究的主題。作者從文化比較、對學術的態度、戒律儀式、宗教文學、禪宗形成過程的思想及歷史,中國高僧對印度佛教的傳承與改變等,都有專題研究。文中對近世中國佛教問題,以及此一古老傳統與現代 社會的關係,亦有啟發性的討論。這些問題,有的是前人提起而未深究,有的則利用新的資料,有的從新的角度觀察,有的採不同的研究方法。這一文集的出版,對佛教傳統、中印文化比較研究,佛教 現代化問題等,都有參考的價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