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大佛像的「分辨重點」!~ 佛像的姿勢、容貌、持物,都有自個的象徵意義! 或坐或站、笑容親切可掬的佛像、眼神不怒而威的佛像, 以及沉思中的佛像 為什麼佛像有這麼多不同的樣式呢? 《寺院佛像手繪圖鑑》將帶令頁讀者,從姿勢、容貌、持物等多方面認識佛陀, 理解佛像外型中蘊藏的奧祕。 ◆◆不同特徵、個性別樹一幟的佛陀綻放獨特的光芒◆◆ .赫赫有名的奈良大佛是哪一位如來的雕像? .觀世音菩薩竟有三十三種面貌? .守護四方位的天部眾分別叫做什麼名稱?又該如何分辨祂們的外型? 各個佛像,到底有何不同特徵呢? 在參拜前,你知道自己究竟是在向哪位佛陀祈願嗎? 【如來】?7?4?7?4?7?4樸素衣裳、出家形象 呈現出家人的形象,下裳纏於腰下,身著法衣(大日如來除外)。法衣的穿著方式則分為
先秦諸子為中國哲學之精華所在,各家均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各有建樹。本書所收各篇,文字清晰,思理整然,辨析異同,每多創見,確能使讀者深刻認識各家獨特之精神面貌,出版後廣受學界好評。此次增訂再版,特加入〈荀子言「心可以知道」釋疑〉及〈檢討儒法的價值觀〉二文,以饗讀者。欲認識、研究先秦諸子思想者切不可失諸交臂。 作者简介: 廣東南海人。民國十九年生。香港新亞書院哲學系畢業,新亞研究所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碩士。曾任新亞研究所研究員及兼任講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師,後旅居加拿大。現任教於香港法住文化書院。著有《剛健的人生》、《先秦諸子論叢》等,並曾參予《唐君毅全集》之編輯工作。
長篇小說從《且聽風吟》到《1Q84》,短篇集從《去中國的小船》到《東京奇譚集》,隨筆遊記從「村上朝日堂」系列到《談跑步時我談甚麼》,一書一評,一篇一議,全面評議村上春樹三十餘部原創文學作品。引經據典而涉筆成趣,鞭闢入裏而興味盎然。縱向讀之,不妨視為村上傳略和創作譜系;橫向讀之,又是相對獨立的作品各論與賞析。行文工致洗練,文采斐然,乃以隨筆式文體傳達學術性思維的可喜嘗試。
每個人一生當中 都活在他特有的「故事」裡 人要將經驗到的事化做自己的一部分,必須將這些經驗組合進自己的世界觀中,也就是化為自己可以接受的故事。──河合隼雄 心理治療是一門無法以科學方法進行觀察、診斷的工作,它重視「人際關係」,是在關係的進展中,幫助人「創造他們的故事」。因此如果要理解「人」,「故事」顯然是一門顯學,而追溯久遠前的故事,更能看見人類上下千年的樣貌,獲得跨越時間、地域的洞察。 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平安時代是日本文學的黃金時期,許多作品都對人們的生活型態與思想有精彩深刻的描繪。本書將討論平安至鎌倉時代的多部經典,從中探索人類靈魂與意識的發展變遷,看見隱藏在故事中「貫穿古今」的奧祕: 竹取物語 作為日本最古老的物語,絕世美女「輝夜姬」何以未與男性共結連理
塔西佗是古代羅馬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也是與希臘的希羅多德齊名的世界最偉大歷史學家之一,他同時留下了 《歷史》和《編年史》兩部膾炙人口的鉅著。尤以《歷史》著意描寫多米提安的殘暴統治,是針對一場痛苦回憶所作的記述。《歷史》一書寫於《編年史》之前,但涉及的年代則接在《編年史》之後,兩部著作實際上構成了整個帝國初期的歷史。 而《歷史》一書也可視為《編年史》的續編!塔西佗在日臻成熟的拉丁文體中別闢蹊徑,以簡潔、含蓄而有力的風格,為我們留下了一幅古羅馬帝國初期歷史的絢麗繪卷。
本書是作者研究朱熹思想數十年的成果。學術界普遍認為,朱熹哲學是理學,格物致 知是向外求理,與陸王心學相對立。本書一反此種看法,論證朱熹哲學亦是心學,猶如禪 宗中的慧能與神秀,雖有頓悟與漸修的區別,兩者的心學基礎則無不同。本書資料豐富, 觀點新穎,析理精細,卓然一家;對朱熹之「心」、「性即理」、「太極」、「仁說」、 「中和之悟」、「格物致知」,及朱熹思想與二程、陸象山、湖湘學派、佛禪之關係,都 提出了新見,為進一步探索提供了新視野與基礎。
我在做的是以我七十餘年的人生經驗,包括文學的、政治的、社會的經驗,包括順遂的與晦氣的經驗,為老子的「陳述」出庭作證:我是人證,我也提供事證,有時候也有反證,我並不無條件地認同老子的一切論述。讀者呢,是法官。我在「《道德經》法庭」上宣誓:我所講的一切都是真實的! 王蒙 本書是中國知名作家王蒙,以其在北京電視臺「中華文明大講堂」之「老子的幫助」講座原稿為基礎,潤飾刪節,整理而成。 老子思想微妙玄通,廣大無垠,其《道德經》一書雖僅五千餘言,然意蘊深遠,語多超塵,與之相關的著述不下千餘種,它更是全世界語言版本、出版次數最多的中華典籍。王蒙跳脫原文的章節字句,以生動自然的語言和即興而談的方式,娓娓道出他對老子其人其書的個人理解,以現實人生印證老子對今人的啟發與幫助。 全書
看不懂藝術? 覺得藝術有距離感? 其實藝術,沒有那麼複雜! 每件藝術品都各有旨趣,創作元素及表達意涵也常大相逕庭, 不過,看似毫無關聯的作品之間,其實存在著某些共通點。 只要能掌握元素構成、風格寓意等鑑賞的共通原則, 即使不了解藝術歷史,也能自然而然地領略藝術的真髓與趣味。 本書藉由能以平面呈現三度空間縮影的繪畫帶領讀者走入藝術, 分別從點線面構成、色彩光影、媒材質感、構圖空間設計與風格表現, 以及作品的典故象徵意義等八個面向切入, 配合大量的畫作範例,由表面形式到內在解析, 讓讀者了解繪畫的基礎技法、畫面構成與背後意義, 切中藝術的欣賞角度,讓作品詮釋延伸出屬於自己的觀點! 導言 藝術需要迷戀,也需清醒對待 曾少千
受中文教育的人大都知道,對某些唐宋詞裡的名句,歷來頗有爭議,譬如「未老莫還鄉」,「問君能有幾多愁」,「多情應笑,早生華髮」,「天涯芳草無歸路」,「燕兵夜娖銀胡鞁」。在處理這些句子時,我完全憑藉自己的主見和斷。我必須承認,在某些地方,我不得不有所增刪。 在翻譯過程中,我一再觸礁。以辛棄疾的《賀新郎》為例,詞中一大堆的典故,簡直使我毫無辦法,我因此擱筆兩週。隨後,我想到一個解決辦法。我決定依照美國演說家英格索爾寫《拿破崙》、《戰爭心影錄》的筆法,用「我親眼看見」的方式,交代事件。我的翻譯進度遲緩,我不在乎,我有的是閒空。 從網絡或書本上,我可以找出很多有關的可笑例子,來為自己的短處做擋箭牌,可是我不會這樣做。自己犯的錯,由自己負責,毋須找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