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20、30歲的女性容易得憂鬱症? 會得憂鬱症不是因為「本來就有病」 讓她們以自己的語言述說 擺脫醫學疾病與社會汙名的定義 替女性書寫全新的受苦簡史 從2003至2020年,南韓屢次成為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中自殺率最高的國家,而「憂鬱症」被指出是自殺率居高不下的罪魁禍首,一直以來都被視為造成社會問題的成因。近年來,有越來越多20、30歲的女性被診斷出患有心理疾病,而20歲女性的自殺率也節節升高,2020年,南韓20-29歲的女性自殺人數比去年多出了40%。年輕女性的自殺問題如此嚴重,南韓當局已將20、30多歲的女性列為官方自殺危險群。 求助精神科醫師的人越來越多,也開始接連出現分享自身罹病經驗的著述。不過,作者認為,雖然這些疾病經驗的敘事十分重要,但如果只以「個人經驗」的形式來省思憂鬱症,就難
▲探討內心深處之實態,尋回人們真實的自我 ▲關乎宇宙的千年絕學,一探壓力和煩惱的根源 倘若有人問我「法」是什麼?我便一點不遲疑的回答:「就是心理學」。 梁啟超 唯識學是大乘佛教法相宗的宗義,其內容在闡釋萬法唯識的妙理,探討我人內心深處之實態,以尋回人們真實的自我。作者從唯識學的定義、源流切入,分論五位百法、五蘊、四大、八識、種子等唯識學上基本觀念,從歷史背景到生活應用,本書期能以深入淺出的手法,引領讀者一窺此千年絕學之奧祕。
人在中年,靈魂深處開始不安地騷動 這時,天神赫密士現身,站在不遠處 他將引領你,踏上與無意識相遇的探索旅程 我正處我們親愛的人生道路之半, 我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尋找自我, 在那裡我完全迷失了正確的方向。~~ 但丁 <地獄曲> 某天醒來,中年危機突然逼近眼前。過去的自我轟然崩落,面對未來一片惶惑。往日的理想、祕密、失落在心中如火山爆發,噴落的岩漿以故事、祕密、幻想、夢境及回憶等形式,奔湧而出。該如何收拾整合滿地的自我碎片? 中年之旅:自性的轉機是國際分析心理學會前主席莫瑞?史丹的暢銷作品,充滿睿智、詩意與詼諧。他靈活運用兩部希臘神話故事,特別是天神赫密士的原型,來闡述中年之旅的三個轉化階段:分離、過渡、再整合。 根據榮格的觀點,中年轉化是一趟追尋完整性的鍊金之旅。在自我意識與無意
這本書可視為傅柯先前作品的延長來讀,但也標誌一個決定性的嶄新躍進。 吉爾.德勒茲 《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出版於1975年,先前流傳的中文版本書名為《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此次版本係依法文原作重新翻譯。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酷刑、懲罰、規訓與監獄。從一場失敗且殘忍的酷刑與一份犯人作息表,掀開探究懲罰體系巨大轉向的序幕,呈現每一次刑罰的轉變,權力與社會所產生的變化。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在本書中展演了古典時期從公開、殘忍地在受刑者身體上獲得刑罰效果;法國大革命後,逐步轉成將所有罪犯判處相同的刑罰──監獄,近代監獄於焉誕生;而邊沁的「全景監獄」將地牢的原理──禁閉、光線剝奪及隱蔽性──反轉,保留禁閉的概念,一座分隔成單間牢房的環狀建築、一座位在
以「好酒沈甕底,愈久愈香醇」來看這本書,真是再恰當不過了。其中的感受,是乍見、驚遇、如獲至寶的心路歷程,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團體的意義與內涵、團體的形成、團體的發展過程、團體動力的研究、團體動力的實際應用、團體動力發展的結果。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本書可做為教育心理、輔導、心理、青少年兒福、社工等科系學生修習團體諮商、團體動力、團體社會工作等課程的教科書。研讀本書,讀者可以得到更寬廣、更周全的團體理論,由此更易自助而助人,成己而達人。
遊戲是童年生活的核心經驗,本書的主旨是在探究如何將幼兒日常生活原本擁有的遊戲童年,保留和延伸於幼兒園的課程,讓幼兒在幼兒園得以繼續享有自發選擇、熱烈參與、積極互動且樂在其中的遊戲經驗。本書從遊戲與課程概念相遇的觀點,首先論述遊戲如何在幼兒教育課程的理論概念中定位,闡明幼兒園遊戲課程發展之遊戲目標、內容、組織、評量的概念取向;接著論述遊戲如何在幼兒教育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定位於經驗取向、過程取向、幼兒取向、和發展取向,並闡明幼兒園遊戲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法,包括:規劃遊戲的空間、提供遊戲的時間、幼兒遊戲中的教師工作、計畫幼兒的遊戲經驗、和遊戲中的幼兒評量,以期為幼兒園的幼兒還原其原本享有的遊戲童年和從遊戲中學習的經驗。
這是關於精神醫學的文化研究,也是一部精神醫學的近代史 精神醫師如何成為醫師,精神病人又是如何成為病人? 我們理解精神疾病的方式,將會決定我們如何面對精神疾病患者 「我想,一旦我能夠單純地把他看成是個瘋子,事情就簡單多了。但是,我仍然會看到那裡有一個『人』。」這是一個精神科病房的新進住院醫師在面對患者時的內心掙扎,或許也是我們的。所以涉及精神疾病的社會議題總是會有許多爭議 我們希望將精神疾病患者視為理性、能夠為自己負責的人;但我們不確定是否可以。 因為我們不確定該如何看待精神疾病。它是一種身體上的病,還是社會建構出來的病?它存在於大腦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濃度的改變,還是存在於我們的心智以及對他人的情緒反應之中? 但無論如何,受苦是真實的。 《兩種心靈》是一個人
犯罪心理學的重要著作、精神醫學的重要入門 「以具體」資料,驗證科學心理剖繪的實用性」,這是布萊恩.隱內的《犯罪心理剖繪檔案》一書最迷人的地方。 ──黃富源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系講座教授 犯罪類型與犯罪性格真的存在嗎? 我們能否在一個人出生時就預見他未來會不會犯罪? 或者犯罪行為是受到環境影響? 幾個世紀以來,醫師、心理學家、犯罪學家不斷思考這些問題,但是沒有人找到肯定的答案。 十九世紀,義大利醫師切薩雷.龍布羅梭(Cesare Lombroso)提出透過生理特徵確認犯罪類型。但犯罪心理學家否認這種先天決定論,致力建構一個生理和心理的完整犯罪剖繪概念。世界各地的執法單位不斷記錄犯罪資料,以協助調查。犯罪剖繪已經成為警方將罪犯繩之以法的利器。 《犯罪心理剖繪檔案》是一本廣泛研究犯罪剖繪的
══「二十二歲時寫下的夢想竟然就這樣實現了!」══ 只要開始「寫下」,許多事就會跟著改變 用「未來年表」聚焦人生目標、將想法化為行動 想要的未來,由自己設計 這輩子,你有非做不可的事嗎? 你是否懷抱著夢想,但每天都無法邁出第一步? 為什麼有的人可以達成夢想,有的人卻認為夢想太遠、不如平凡度日? 那是因為,「想做的事」只停留在「想像」的階段。 現任思科系統CEO的中川一朗曾是個跟你我一樣的平凡人, 他二十二歲時,在一張筆記紙上寫下二十年後想要成為的人, 最後,竟然真的在四十七歲達成年輕時自己設下的目標! 透過三十年間的親身實,中川一朗發現了書寫個人「未來年表」的魔力。 ◆「寫下來」,是一切動力的開端 我們平時思考的內容其實是
故事,一直在造就你的生活 一九八○年代,兩位年輕家族治療師麥克懷特與大衛艾普斯頓,嘗試以嶄新思維和手法,克服傳統心理治療的僵化侷限。兩人決定合寫一本書,整理出這名為「敘事治療」的新療法的理論基礎與實作經驗,這便是於一九九○年問世的經典之作《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 他們從法國後結構主義哲學家米歇爾傅科的思想與人類學等理論中汲取養分,為家族治療甚至整個心理治療*開創了一條新路。 兩位作者相信,人的問題深具社會建構面向。必須把人的困境放在文化脈絡下思考,才能從結構性的捆縛中鬆綁。 書中提出的*一個治療新觀念是「問題的外化」。只要把人和問題分開,就能釐清:是人被問題牽著鼻子走,還是人有能力想辦法解決問題? *二個新觀念,是文字可以靈活運用在治療上。透過撰寫各種充滿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