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對於人類精神生活的健全是必要的,就跟其他更明顯的活動一樣,例如經濟與戰爭。──比昂 凡是人都須寓居團體生活:親友團體、企業團體、**團體 我們以為自己在團體中表現/表達了自己,但我們的表現常常受到潛在的團體動力所引導。 比昂是探索團體動力的先驅,他的洞見來自他曾是軍隊裡的精神科醫師,在戰時帶領軍中精神病人進行團體**的啟發。 這本書收錄了比昂最精華的團體動力學說。他以身為「團體專家」卻在所帶領的團體裡不受歡迎為例,一步步抽絲剝繭,發掘潛藏在一群人之間的動力究竟是怎麼運作。 在比昂的理論裡,團體有「依賴」、「戰或逃」、「配對」三種基本假設,再加上「原始心智系統」(proto-mental)、「共價鍵」(Valency)等概念導入,比昂找到團體如何面對基本假設,進入能夠執行**功能的「工作團體」的關鍵
本書起始為加拿大社會工作者度法與蓓蕊思的研究計畫,他們深受 敘事治療大師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啟發 ,延續其敘事治療理念,並融合後現代思潮,提出許多大膽而創新的觀點,例如: 故事治療是一齣三幕劇:書中取三幕劇為喻,認為治療師應該為對話過程搭建鷹架,運用「對話地圖」裡的六個探索點,逐步幫當事人為過往事件和經驗賦予新意義,重說生命故事。 發現關鍵時刻:強調並示範治療師應如何掌握語言的傳佈,發現那個令當事人發出「啊哈,我懂了」的瞬間,協助他與一個更滿意的自己產生連結,開啟更多可能性。 除此之外,書中亦包含許多案例與實務經驗分享,例如一次性的短期治療方法、成癮者與受暴者的治療實例,以及團體治療實務等等,都有示範與說明。 透過作者的實踐經驗與反思,讀者不僅能重新看見問題的生成脈絡與
為什麼我們總是害怕伴侶隨時會離去? 為什麼我們恐懼更深的親密關係? 為什麼在失去所愛之後,哀傷似乎永遠沒有辦法停止? △而這些問題,都可以從童年的依附關係找到解答。△ 人際關係心理學經典鉅著──依戀理論創始 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兩性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從童年依附關係,看見成年焦慮與哀傷原型 依戀理論創始者──約翰?鮑比的革命性經典著作《依戀理論三部曲》,探索幼兒與父母的依附關係,以及失去主要依附角色的嚴重性。 從「依附」、「分離焦慮」到「失落」,人生中的每一段人際關係都在這三個狀態間輪迴,而「父母」就是我們所認識的*一個人際關係。 然而,當我們沒有與父母建立健康的連結,我們將在往後的人際關係、兩性關係上跌跌撞撞──焦慮與憂慮伴隨著我們,阻擋在親密關係之
看精神分析創始者佛洛伊德,大膽探索人類未知的心靈疆土, 成為20世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 從柏拉圖至康德和黑格爾,兩千年來的思想史是理性的歷史,必須將感官、情緒產生的煩惱,從念頭裡一掃而空。佛洛伊德則扭轉了問題的癥結點,把「童年」、「瘋狂」、「無意識」這些長期遭受哲學家冷落的事,當成研究的重點。 在我們眼中失序、古怪和無趣的事物裡,佛洛伊德幫助我們找到意義、挖掘趣味。他尊重我們的個人真理,並幫助我們建構它。 佛洛伊德自比為提出日心說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擅長逆向思考,他認為理性不在中心,而是在邊緣,扭轉了問題的癥結點: ◆從童年來理解成人 ◆從精神官能症來理解正常心智 ◆從無意識、口誤和失敗,來理解人的目的和動機 對於以下問題,佛洛伊德提出挑戰、目標,以及最重
助人工作者寶典 「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喬.卡巴金博士專文推薦 這本書不只是針對憂鬱症治療 也為整個心理治療領域帶來全新的視野! 近年來的研究累積,改變了我們對憂鬱症的觀念。過去,憂鬱症被視為急性症狀,但它其實是*易復發且需長期共處的疾病,今日的治療必須考慮復發的預防、持續追蹤評估。 本書三位作者是認知行為療法的臨床研究者,長年研究重度憂鬱症的心理歷程,與引起復發的脆弱情感因子。他們發現「正念練習」(mindfulness)是一種簡單卻*有力量的方法,可以協助患者覺察困住自己的想法和反應,並打破陷入憂鬱深淵的思維循環模式,並有效防止憂鬱症的復發。 此外,正念取向還可深化並擴大認知行為療法的範圍。認知行為療法藉由「移轉重心」協助患者重構思考與行為模式,正念取向的態度則更以歡迎、允許
這是關於精神醫學的文化研究,也是一部精神醫學的近代史 精神醫師如何成為醫師,精神病人又是如何成為病人? 我們理解精神疾病的方式,將會決定我們如何面對精神疾病患者 「我想,一旦我能夠單純地把他看成是個瘋子,事情就簡單多了。但是,我仍然會看到那裡有一個『人』。」這是一個精神科病房的新進住院醫師在面對患者時的內心掙扎,或許也是我們的。所以涉及精神疾病的社會議題總是會有許多爭議 我們希望將精神疾病患者視為理性、能夠為自己負責的人;但我們不確定是否可以。 因為我們不確定該如何看待精神疾病。它是一種身體上的病,還是社會建構出來的病?它存在於大腦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濃度的改變,還是存在於我們的心智以及對他人的情緒反應之中? 但無論如何,受苦是真實的。 《兩種心靈》是一個人
我一生都在探索、分析、重建我自己, 但現在才瞭解,在我內心深處有一泓我永遠都處理不了的淚水 ──歐文-亞隆,85歲 當代知名存在主義心理學者歐文-亞隆回首自己的一生,固然有數不盡的甜美、榮耀、精彩,但這位拉拔無數徬徨心靈的治療師,卻也有難解的悔恨、遺憾、無助與恐懼。 這一切,都如實記錄在這本溫暖的回憶錄裡。 生長在貧窮的猶太社區,亞隆努力掙脫環境枷鎖,一步步走上助人專業之路。他開創了團體心理治療的新視野,勤於探索生命存在的本質,並將之融入心理治療,以其獨特的風格扶助病人探問生死,更將診間風景化為一部部膾炙人口的散文與小說。 這本回憶錄見證了亞隆思想與作品誕生的過程。讓我們看見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移民家庭的愛恨與夢想,以及一段心理治療發展史的吉光片羽。他一貫的真摯,不管是對父
★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新著作! ★十個令人手不釋卷的生命故事,展現深厚文學底蘊! 當他們來到歐文-亞隆的診療室,那乍現的靈魂交會撼動人心! 八旬老者來訪,竟不求治療,只求亞隆細讀一份持續多年的通信 從事助人工作、卻無法安頓自己,她是一個滿懷怨忿的護士 「去你的,你才得了絕症!」讓亞隆重新檢視死亡焦慮,並為文致敬的,是一位癌末的編輯 歐文-亞隆身為存在主義心理學與精神醫學大師,其深厚的哲學與文學涵養,為當代的心理治療領域演示了人性化且直指存在核心的風範。 「一日浮生」語出西元二世紀羅馬皇帝馬可-奧里略的《沉思錄》。當我們站在含括生死的長遠時間向度回首過往,每個人的一生無論歷經多少風雨、領受多少光環,都只是暫存於世的脆弱生命。 「我們全都是一日浮生」。然而在亞隆的諮商室中
看過本書之後,你「看人」的方式會完全改變。 二十世紀*具影響力百大心理學家、時代雜誌世界百大影響人物 心理學界情緒研究*一把交椅 保羅.艾克曼經典之作全新增訂版 情緒從何而來、可以控制嗎?從五官變化所透露的情緒,是真是假?不同文化種族的人,會有一樣的情緒、一樣的表情變化嗎? 保羅.艾克曼是享譽全球的心理學家,擅長非語言行為與溝通,特別是受情緒所影響的臉部表情與生理學,以及說謊的表情。艾克曼對情緒與表情的觀察鉅細靡遺,他比對大量的五官照片,深入探索情緒如何牽動五官、聲音、生理上的變化,讓人們更能夠覺察自己的內心,也更了解彼此的內在。 艾克曼對表情與情緒的研究影響巨大,深受美國軍警界重視,中情局、聯邦調查局、紐約市警局都曾根據他的理論來訓練人員;皮克斯動畫《玩具總動員
世界最偉大的激勵成功大師 百年智慧結晶? 千萬富翁創造者 17條成功黃金定律 完整版! 【積極的態度】結合【成功定律】 徹底改變思想,釋放無限潛能! 「凡你心裡所能想像,並且相信的,終必能夠實現!」 拿破崙?希爾(NAPOLEON HILL) 改編自拿破崙.希爾耗時20年第一部親筆著作,成功學必讀處女作。 融合洛克斐勒卡內基、福特、羅福斯 五百位成功人士的智慧, 將原著八大冊、1500頁融會貫通, 從積極的態度(PMA)開始,提出具體簡單的實行方案, 【17條成功定律】運用宇宙慣性,實現吸引力法則。 重複過去已經證實成功的經驗,99.99%會成功。 無論你做任何事,都會有所成就,本書將告訴你邁向成功的方法。 一旦你學會如何駕馭內心的巨大潛能,以及如何組織統整既有知識, 你就能為達成明確目標
榮格在世*後一部著作 榮格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很簡單: 心靈生活越豐富、象徵生活越寬廣的人, 越有能力熱愛自己的命運。 榮格是二十世紀的思想巨擘, 其學說影響所及已超出了分析心理學的範圍, 而進入了藝術、科學、宗教與生態學的領域。 他同時也幫助世間男女認識自己, 使他們的生命更充實、完滿、喜悅。 本書即是他特別為一般讀者編寫的, 也是他畢生行醫著述的思想精華總結。 他在八十三歲之齡開始, 傾其生命*終歲月之心力投注本書, 在撰著完成後不到十天便與世長辭,享年八十六歲。 若不是為了一個夢,這本書根本不會被寫出來。約翰.弗利曼(John Freeman)在序言中告訴我們,那個夢說服了榮格,他可以 其實是應該 跟那些沒有心理學專門知識的人解釋他的想法。於是,年屆八十三的榮格,為這本書做
在過去這幾年來,本書是我看過關於榮格分析和精神分析實務中,最傑出和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瑞士榮格學院馬力歐?傑可比(Mario Jacoby, C. G. Jung Institute, Switzerland) 當擊潰人生的事件徹底毀去外在意義,什麼型態的潛意識幻想能給個案提供內在意義? 當這神奇的救命機制保住了精神的存活,我們能從中讀出心靈的什麼訊息? 作者卡爾謝博士從個案的夢境發現:當心靈遭遇重擊,意識無法知道個體經驗到了什麼時,唯有夢境可以給予具體的象徵,表現出受創後的解離活動,將碎裂的片段整合在一個戲劇化的故事中,個體因此找到了可以抒發、述說的管道。 然而心靈一旦受創,傷害便成為進行式,在內在世界持續肆虐。原本是為了保護個案而現形的幻想和夢境,此時搖身一變為迫害者,彷彿要將他們緊緊鎖在永
這是一趟從孤獨中找尋自我, 讓自我完整同時覺察自身獨特性的旅程。 從此,你不再輕易否定孤獨感, 而是能與之相處並與周身環境自在共存。 雖然現今的科技能讓我們和許多人建立起人際網絡,但是在這個「靈性匱乏、情緒疏離且人際孤立」的世界中,這些關係常常無法滿足我們心中那份想要和某人、某地或某事建立歸屬感的需求。──約翰.席爾(榮格分析師) 以本書作者普內特博士所參與的一場榮格研討會為開端,一趟探索榮格孤兒原型脈絡的旅程就此展開。這不僅是作者本身與孤獨的對話,也是所有人邁向個體完整前,必經歷的孤獨體驗。 全書透過歷史、神話、文學、心理學、童話分析與藝術作品探討無所不在的孤獨感,並抽絲剝繭孤獨內裡之黑暗與光明。孤獨體驗是痛苦且艱困的,但正因為感受孤獨,自身的獨特潛能才得以激發。
▲探討內心深處之實態,尋回人們真實的自我 ▲關乎宇宙的千年絕學,一探壓力和煩惱的根源 倘若有人問我「法」是什麼?我便一點不遲疑的回答:「就是心理學」。 梁啟超 唯識學是大乘佛教法相宗的宗義,其內容在闡釋萬法唯識的妙理,探討我人內心深處之實態,以尋回人們真實的自我。作者從唯識學的定義、源流切入,分論五位百法、五蘊、四大、八識、種子等唯識學上基本觀念,從歷史背景到生活應用,本書期能以深入淺出的手法,引領讀者一窺此千年絕學之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