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起始為加拿大社會工作者度法與蓓蕊思的研究計畫,他們深受 敘事治療大師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啟發 ,延續其敘事治療理念,並融合後現代思潮,提出許多大膽而創新的觀點,例如: 故事治療是一齣三幕劇:書中取三幕劇為喻,認為治療師應該為對話過程搭建鷹架,運用「對話地圖」裡的六個探索點,逐步幫當事人為過往事件和經驗賦予新意義,重說生命故事。 發現關鍵時刻:強調並示範治療師應如何掌握語言的傳佈,發現那個令當事人發出「啊哈,我懂了」的瞬間,協助他與一個更滿意的自己產生連結,開啟更多可能性。 除此之外,書中亦包含許多案例與實務經驗分享,例如一次性的短期治療方法、成癮者與受暴者的治療實例,以及團體治療實務等等,都有示範與說明。 透過作者的實踐經驗與反思,讀者不僅能重新看見問題的生成脈絡與
助人工作者寶典 「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喬.卡巴金博士專文推薦 這本書不只是針對憂鬱症治療 也為整個心理治療領域帶來全新的視野! 近年來的研究累積,改變了我們對憂鬱症的觀念。過去,憂鬱症被視為急性症狀,但它其實是*易復發且需長期共處的疾病,今日的治療必須考慮復發的預防、持續追蹤評估。 本書三位作者是認知行為療法的臨床研究者,長年研究重度憂鬱症的心理歷程,與引起復發的脆弱情感因子。他們發現「正念練習」(mindfulness)是一種簡單卻*有力量的方法,可以協助患者覺察困住自己的想法和反應,並打破陷入憂鬱深淵的思維循環模式,並有效防止憂鬱症的復發。 此外,正念取向還可深化並擴大認知行為療法的範圍。認知行為療法藉由「移轉重心」協助患者重構思考與行為模式,正念取向的態度則更以歡迎、允許
看精神分析創始者佛洛伊德,大膽探索人類未知的心靈疆土, 成為20世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 從柏拉圖至康德和黑格爾,兩千年來的思想史是理性的歷史,必須將感官、情緒產生的煩惱,從念頭裡一掃而空。佛洛伊德則扭轉了問題的癥結點,把「童年」、「瘋狂」、「無意識」這些長期遭受哲學家冷落的事,當成研究的重點。 在我們眼中失序、古怪和無趣的事物裡,佛洛伊德幫助我們找到意義、挖掘趣味。他尊重我們的個人真理,並幫助我們建構它。 佛洛伊德自比為提出日心說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擅長逆向思考,他認為理性不在中心,而是在邊緣,扭轉了問題的癥結點: ◆從童年來理解成人 ◆從精神官能症來理解正常心智 ◆從無意識、口誤和失敗,來理解人的目的和動機 對於以下問題,佛洛伊德提出挑戰、目標,以及最重
看過本書之後,你「看人」的方式會完全改變。 二十世紀*具影響力百大心理學家、時代雜誌世界百大影響人物 心理學界情緒研究*一把交椅 保羅.艾克曼經典之作全新增訂版 情緒從何而來、可以控制嗎?從五官變化所透露的情緒,是真是假?不同文化種族的人,會有一樣的情緒、一樣的表情變化嗎? 保羅.艾克曼是享譽全球的心理學家,擅長非語言行為與溝通,特別是受情緒所影響的臉部表情與生理學,以及說謊的表情。艾克曼對情緒與表情的觀察鉅細靡遺,他比對大量的五官照片,深入探索情緒如何牽動五官、聲音、生理上的變化,讓人們更能夠覺察自己的內心,也更了解彼此的內在。 艾克曼對表情與情緒的研究影響巨大,深受美國軍警界重視,中情局、聯邦調查局、紐約市警局都曾根據他的理論來訓練人員;皮克斯動畫《玩具總動員
★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新著作! ★十個令人手不釋卷的生命故事,展現深厚文學底蘊! 當他們來到歐文-亞隆的診療室,那乍現的靈魂交會撼動人心! 八旬老者來訪,竟不求治療,只求亞隆細讀一份持續多年的通信 從事助人工作、卻無法安頓自己,她是一個滿懷怨忿的護士 「去你的,你才得了絕症!」讓亞隆重新檢視死亡焦慮,並為文致敬的,是一位癌末的編輯 歐文-亞隆身為存在主義心理學與精神醫學大師,其深厚的哲學與文學涵養,為當代的心理治療領域演示了人性化且直指存在核心的風範。 「一日浮生」語出西元二世紀羅馬皇帝馬可-奧里略的《沉思錄》。當我們站在含括生死的長遠時間向度回首過往,每個人的一生無論歷經多少風雨、領受多少光環,都只是暫存於世的脆弱生命。 「我們全都是一日浮生」。然而在亞隆的諮商室中
透過故事,理解並經歷我們的生命 每天的生活中,我們經驗許多事件,如何將某些事件串連起來,並賦予意義,決定了我們如何發展自己的生命故事。 當一個人決定找治療師諮商時,通常是因為正經歷某個創傷或難題。此時,往往會將自己與困境緊緊纏繞,如同藤纏樹,樹纏藤。敘事治療是藉由讓人和問題分開,外化提供空間,探究人和問題之間的關係。當我們記得人和問題之間存在著特別的關係,就會打開重寫對話的可能性,在新的故事中活出新的自我形象,開創新的關係與未來。 什麼是敘事治療?本書以鮮活的案例詳述敘事治療的概念、提供敘事對話的種種可能性與技巧,並涵蓋敘事實務工作的廣泛範圍,包括外化、重新入會、治療的信件書寫、儀式、聯盟、迴響團隊的使用等等。 一般讀者可以藉由這些工具和知識找回新的力量,從問題
榮格在世*後一部著作 榮格要告訴我們的道理很簡單: 心靈生活越豐富、象徵生活越寬廣的人, 越有能力熱愛自己的命運。 榮格是二十世紀的思想巨擘, 其學說影響所及已超出了分析心理學的範圍, 而進入了藝術、科學、宗教與生態學的領域。 他同時也幫助世間男女認識自己, 使他們的生命更充實、完滿、喜悅。 本書即是他特別為一般讀者編寫的, 也是他畢生行醫著述的思想精華總結。 他在八十三歲之齡開始, 傾其生命*終歲月之心力投注本書, 在撰著完成後不到十天便與世長辭,享年八十六歲。 若不是為了一個夢,這本書根本不會被寫出來。約翰.弗利曼(John Freeman)在序言中告訴我們,那個夢說服了榮格,他可以 其實是應該 跟那些沒有心理學專門知識的人解釋他的想法。於是,年屆八十三的榮格,為這本書做
這是一趟從孤獨中找尋自我, 讓自我完整同時覺察自身獨特性的旅程。 從此,你不再輕易否定孤獨感, 而是能與之相處並與周身環境自在共存。 雖然現今的科技能讓我們和許多人建立起人際網絡,但是在這個「靈性匱乏、情緒疏離且人際孤立」的世界中,這些關係常常無法滿足我們心中那份想要和某人、某地或某事建立歸屬感的需求。──約翰.席爾(榮格分析師) 以本書作者普內特博士所參與的一場榮格研討會為開端,一趟探索榮格孤兒原型脈絡的旅程就此展開。這不僅是作者本身與孤獨的對話,也是所有人邁向個體完整前,必經歷的孤獨體驗。 全書透過歷史、神話、文學、心理學、童話分析與藝術作品探討無所不在的孤獨感,並抽絲剝繭孤獨內裡之黑暗與光明。孤獨體驗是痛苦且艱困的,但正因為感受孤獨,自身的獨特潛能才得以激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