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边界条件下的热湍流动力学和热输运特性的研究》针对自然对流和相变边界条件耦合所涉及的复杂的动力学演化、热量输运和质量在不同相态之间的再分配等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进行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建模相结合的研究。所涉及的相变边界条件包括高温系统内的汽-液相变以及低温系统中的液-固相变,对这两个方向的研究均从相变、(湍流)自然对流以及传热三者的耦合作用角度详细展开。 本书首先系统地阐述研究具有相变边界条件的热湍流动力学和热输运特性的背景与意义,凝练科学问题;然后关注在包含汽-液相变的热对流系统内,如何极大限度地增强传热、突破自然对流传热极限;接下来关注在包含液-固相变的热对流系统内,结冰动力学特性的决定因素、决定冰水界面形貌特征的物理机制以及移动液-固界面系统内的多平衡态问题;最后总
《量子力学的前沿问题(第3版)》第1~7章主要介绍了关于量子力学几率诠释的爱因斯坦与玻尔争论问题的研究、波粒二相性进展以及量子力学基础理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例如:波函数的几何相、拓扑相、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界限与宏观水平量子力学等。第8~10章论述了腔量子电动力学、量子霍尔效应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领域的进展。第10~13章着重介绍了杨振宁-巴克斯特系统与量子力学的密切关系。 本书可供物理学工作者阅读、参考,可以对相关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从基础理论学习过渡到专题科学研究起引导作用。
“物理学大题典”是一套大型工具性、综合性物理题解丛书。丛书内容涵盖综合性大学本科物理课程内容:从普通物理的力学、热学、光学、电学、近代物理到“四大力学”,以及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天体物理、激光物理、量子光学、量子信息等。内容新颖、注重物理、注重学科交叉、注重与科研结合。 《力学(第二版)》上册共8章,包括质点运动学、质点与质点系动力学、振动和波、有心运动、刚体运动学和动力学、流体力学等内容。
本书基于Allen-Cahn相场方程,在格子玻尔兹曼理论框架下设计了一系列数值求解模型,包括保守型相场方程的二阶模型、高阶模型和多松弛模型,以及非保守型相场方程的各向异性相变模型。上述模型在准确性、局部性、有界性和稳定性等评估指标中表现优异,可应用于多相流、亚稳态相分离和枝晶生长等问题的研究。本书可供数学、物理、力学、材料、能源、化工等领域从事计算流体力学或计算材料学工作的研究人员参考。
连续介质力学作为工程科学的“大统一理论”,是工程科学的基础。本书为著者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多年授课的基础上凝练而成。该书系统地阐述了近代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突出地反映了该学科近年来的一些新发展。 本书共由十篇33章和3个附录构成。前三篇为基本概念和原理,突出了公理体系、守恒律和本构关系。第四篇讨论了流变学的理性力学基础;第五篇针对DNA、液晶、生物膜、液滴等软物质,讨论了熵弹性和曲率弹性;第六篇则讨论了非协调连续统理性力学、位错连续统等理论;第七篇讨论了连续介质波动理论;第八篇则结合广义连续介质力学,讨论了非局部、梯度、偶应力和表面弹性等热点问题;作为连续介质力学的两个典型应用,第九篇讨论了大脑结构成像中的扩散张量成像以及多孔弹性介质的Biot本构关系。
本书用统一的观点阐述力学、热力学、电动力学和相应数学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固体、液体、气体和电磁场等连续介质力学的经典对象。第一卷介绍连续介质力学的一般概念和简单模型,包括一般曲线坐标系中的张量分析、运动学、基本微分方程和本构关系、热力学基础和电磁场理论,特别关注如何提出连续介质力学数学模型的问题。第一卷附录收录了作者在张量对称性理论和建立物理模型方面的原创性工作。第二卷介绍连续介质力学的一些具体模型和理论,包括流体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和裂纹理论。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力学和数学专业高年级大学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现代量子力学 第2版》中译本2015年由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首次出版。自出版以来,此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关注,为国内许多高校物理专业的师生和量子力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很大帮助。与此同时,不少热心读者就他们在使用此书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宝贵意见。这本《现代量子力学 第2版(中译本修订本)》是译者对照原文,再一次认真地、字斟句酌地对之前的译文进行精心修正而成,编辑和译者尽优选努力纠正了排版错误,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部更高质量的中译本。 本书的妙处在于“抓住了量子力学的灵魂,而且把这个灵魂描叙得灵动飘逸”。这是一部量子力学领域的精品教材,以其简洁、独特的写作风格闻名于世。由于它内容选取、讲授深度、设定的读者对象与我国理工科研究生基础理论课《高等量子力学》相吻合,我国许多高校量子
《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是从实证主义观点出发对量子力学系统做出哲学解释的代表作,也是作者赖欣巴哈的一本主要著作,写于1942年。作者从实证主义的立场出发,分析了量子力学的科学成果,从中论述了他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并据此阐述了关于知识的性质、客观实在(即所谓“观测之外的食物”)以及因果性等问题。 实证主义哲学上世纪前半期在西方曾经历了一段辉煌,20世纪50年代已逐渐走向衰落。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实证主义哲学在量子力学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曾经发挥过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所以直到今天,量子力学的研究者仍然有必要深入了解这一段历史。
本书从非平衡热力学入手,力图系统研究摩擦磨损过程,进而建立其定量模型。它是作者多年来探索性工作的初步总结。 首先提出在摩擦学研究中引入新的学科基础和研究方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研究摩擦体系结构变化的基本形式(,2章);接着从非平衡态热力学角度研究摩擦体系的组成及其组互作用(第3章)。通过“熵”的引入实现具有不同物理量纳和张量阶的各因素的统一表述,是建立摩擦学系统定量理论的关键。熵的物理意义、摩擦过程各因素的变化与熵的定量联系和各个子过程的熵产生分析分别在第4、5和6-9章讨论。0章表明,摩擦热力学包含了流体的润滑理论。11章以微动磨损为例,证明摩擦力学分析的有效性;最后该理论被用于钛合金表面改性的设计及实验。 本书着力于展示一个新的观点,并研究与“摩擦系统热力
《量子信息物理原理》系统介绍了量子信息论的物理原理。全书内容包括量子测量问题、双态系统、量子纠缠与纠缠分析、Bell型空间非定域性及分析、退相干分析、纯化与相干性恢复、不可克隆定理与量子Zen0效应、量子态超空间转移、量子门与简单量子网络、量子算法、量子误差纠正与保真度、量子信息论等,共计13章。重点在于阐述物理原理。每章后均附有相关文献和习题。为自学和教学方便,习题均给出了详细解答。
系统动力学模型是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描述,本书研究了如何将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新建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方法,如流率基本人树建模法、逐树设撤关联数结构行为仿真检验建模法等。复杂系统的复杂性主要源于其反馈结构,反馈结构是复杂系统的核心,本书新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反馈环计算法,如枝向星行列式反馈环计算法、新增反馈环的树枝向量矩阵计算法;新建了系统动力学反馈环特性分析法、参数调控仿真与反馈环及延迟分析法等系统动力学反馈环分析理论,并用实际应用案例具体验证。 本书既可为从事系统组织管理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及实际工作者提供参考,也可用作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本书首先介绍了分离式霍普金森杆(考尔斯基杆)的一般概念和基本原理,然后着重介绍各种类型的考尔斯基杆实验的设计准则,主要包括脆性材料、软材料、延性材料在单轴、多轴、高温、低温条件下的动态压缩实验;动态拉伸实验;动态扭转实验以及中应变率实验。对每种类型的实验都给出了设计原则、注意事项,并给出实验的例子及相应的实验结果。很后对利用考尔斯基杆进行结构实验问题进行了概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