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大大改变了我们对于空间、时间和物质以及我们自己在宇宙中的存在等问题的思考方式。它对许多诸如事物的本质、宇宙如何起源等一些重大问题做出了解答。它动摇了我们关于牛顿宇宙和宿命论的观念,并提出了有关平行宇宙、时间旅行和万物起源的问题。同时,我们也目睹了物理学家追求统一理论的令人惊叹的努力。有了这样一个理论,众多物体、所有粒子的类型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都可由之推得。本书讲述的就是有关这些发现以及做出这些发现的人们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讲述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们的工作展开的。 该书生动地介绍了20世纪物理学的主要脉络,旨在激起中学高年级学生、大学生和教师们的兴趣,它也会引起对科学真正有兴趣的广大普通读者的注意。书中也放入了必不可少的数学细节,但对它们的解释和处理颇具
《系统相对论》以物质量子化假设为前提,提出了系统相对论的一元二态物质观。对于当前各物理理论分支之间存在的深刻矛盾,作者从系统相对论的视角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尝试将各物理理论分支纳入到系统相对论的理论框架内。尤其对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作者在探讨二者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二者统一的思想和方法。《系统相对论》是对物质原理的一种全新的探索,可以作为哲学和基础物理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供物理爱好者和相关人员参阅。
本书从宇观、微观和宏观三方面分别介绍一些关于现代物理学前沿发展的概况。大到宇宙的结构,其过去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小到组成物质的原子和亚原子结构:中间涉及条件(低温、高压、强电磁场)下物质所表现出的各种新现象和新规律。既试图扼要地讲述相关的物理内容,也尽可能介绍一些现代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故事。希望引起读者们了解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认识物理对于发展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意义,体会研究物理学的方法。现在的这本小书是以授课讲义为基础,经过修改、补充、整理出来的。书中所介绍内容涉及43个诺贝尔奖(包括近1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有关内容。本书可供低年级学生或讲授有关课程的大、中学教师参考,也可供对现代物理学前沿发展有兴趣的读者作为高级科普读物来阅读。
潘学军编著的《物理实验方法与演示教具制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师范生教学能力实训系列)》主要针对物理学师范专业学生为适应普通新物理课程标准和中学物理教学要求而编写,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能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要求,设计和改进实验,能自制和改进教具,并能应用新技术、新材科学更新和充实中学物理实验内容。本书内容包括物理实验中按测量技术分类的各种测量方法、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方法、物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各种实验创新方法、物理实验教具制作加工的基本方法以及实际制作演示和设计性与制作性实验。《物理实验方法与演示教具制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师范生教学能力实训系列)》各章内容相对独立,可视教学条件灵活掌握。可作为师范院校物理专业的学生和相关学校的物理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
《物理公式手册》是为物理和工程领域的学生及专业人士编写的一本速查式参考书。书中包含了2000多条在大学本科物理课程中出现的最常用的公式和方程,涵盖数学、动力学和力学、量子物理学、热力学、固体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和天体物理学等领域。详尽的索引可使你简单而快速地找到所需的公式,而统一的表格版式可使你清楚地了解公式中每一个变量所代表的含义。 《物理公式手册》详尽地涵盖了大学本科物理课程的主要方面。本书设计成一种紧凑、便携的参考书形式,适于在日常工作、解题和考试复习中使用。所有物理、应用数学、工程和其他自然科学各分支的学生和专业人士都会希望拥有这样一本易查的精华型参考书。
《国外科技经典与前沿著作译丛·夸克:基本粒子物理前沿》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南部阳一郎于1985年出版的《Quarks:FrontiersinElementaryParticlePhysics》一书的简体中文版。基本粒子物理的目标是发现和研究物质的基本构成成分——基本粒子的性质以及基本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南部先生在《国外科技经典与前沿著作译丛·夸克:基本粒子物理前沿》中尽可能、全面地讲解基本粒子物理在20世纪30~80年代中的发展及当时人们的认识,主要向读者呈现物理学家们达到目前的知识所经历的思考过程,而不是惯常地陈列知识,希望能为对基本粒子物理发展有兴趣的年轻读者起到引导作用。
黄志洵编著的《波科学与超光速物理(精)》是关于波科学和超光速物理方面的科学论文合集,共有25 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波科学基础理论 ”有6篇文章,论述金属电磁学、消失场能量关系、波粒二象性、虚光子、负能量,以及物理学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它们是对与波科学现状及未来有关概念的阐述分析。第二部分“超光速物理导论”9篇文章,不仅评述了数十年来超光速研究的进展和问题,还充分展示了有关前沿科学的情况,给出较深刻的分析;其内容涉及欧洲OPERA中微子超光速实验、 Casimir效应中的超光速现象、量子超光速性、天线近区场的类消失态超光速现象、超光速研究与宇航、 Bessel波束超光速现象、Tesla标量波、万有引力的超光速传播。另外在题为“超光速物理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的论文中,讨论范围涵盖了1963-2013年,重点论述了负波速、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量子力学似乎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毫不相干而且神秘莫测的科学,只有物理学家才能理解它的真谛以及它所描绘的量子世界。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领会量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并从中感知和欣赏那些存在于我们的视野之外、趣味横生的量子现象。在科学化和文明化的现代社会,量子力学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它理应被大众所了解。作者在本书中模仿了伽利略《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DialogueConcerningtheTwoChiefWorldSystems)一书的写作风格,以虚拟的对话形式让五位不同时代的物理学家展开一系列关于量子力学的起源和发展的热烈讨论,文笔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参与讨论的是牛顿、爱因斯坦、海森伯、费恩曼以及作者本人的化身哈勒尔教授,他们的身份象征了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再到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历史发展脉
关于本书的引文我想引文我想说明一下。由于我主要是在处理迄今没有翻译过来的原材料,所以我必须对如下作者的著作的翻译负责:哥白尼(除了致教皇保罗三世的信外,那封信我使用了多萝西·斯延森小姐在其《对哥白尼宇宙论的逐渐接受》中的译文);开普勒;伽利略(除了他的《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和《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论证》外,在那里我引用了已指出的译文)笛卡尔,由我翻译的有关引文均取自库辛编辑人他的著作;摩尔的《形而上学手册》;巴罗;牛顿,由我翻译的有关引文均取自霍斯利编辑的他的著作。
《当爱因斯坦遇见达·芬奇》是为社会读者编写的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的科普读物。主要内容是以艺术家和物理学家相互平行的视角,阐述人们对宇宙图景的建立过程,展示人类对空间、时间和光的本性的平行认知愿景。书中以优美简洁的语言,借助生动的图片和艺术画作,引用精妙的诗歌和发人深省的科学故事,在科艺交融的视野下,分析西方前卫性艺术作品中的科学性,同时也阐释了物理学发展过程的艺术性。全书共18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硬币的两面、学会看风景、缪斯的使者、持久的革命、解放色彩曲、重构空间观、解剖时间谜、时间的意义、量子风云录、形中有真意、风从东方来、科学艺术家。《当爱因斯坦遇见达·芬奇》可作为科普读物,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文科类物理通识教育课程教材。
本书是编者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系讲授“数学物理方程”课程的讲义基础上修改而成。《21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数学物理方程(第2版)》力图体现教改精神,重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讲解深入浅出。全书共分7章,详尽讨论了三类典型方程的推导、解法和适定性,并附有的习题供读者练习之用。本书可作为数学类各专业本科生和理工科有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教学时数为60~70学时,也可供广大高校有关教师和科技工作者选作为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