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以化学元素为主线,对各种元素进行了全面、生动的介绍。本书的*特点是全面铺开和重点突出:一是对迄今发现的所有元素进行顺序介绍,二是对重点元素从基本物性参数表、发现故事、制备方法、理化性质、用途和分布、生物作用和危害性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本书适合广大青少年、化学爱好者、化学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本书是南京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基础课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电化学储能过程原理和各种储能电池材料基础知识。注重介绍储能材料的结构和化学,从物质结构出发讨论电化学储能过程的机理。本书根据作者在长期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和体会,组织教材的框架与内容,由浅入深介绍储能过程的原理,力争将电化学储能内容从固体物理、材料科学、溶液化学、物理化学等多学科角度阐述,方便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的学生和读者掌握相关术语与内容。
固相萃取是样品前处理的重要技术之一,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水质环保监测、临床医学、新药开发、刑事鉴定、生命科学等众多领域。本书从固相萃取的基本理论入手,系统地介绍了固相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固相萃取材料,固相萃取方法的建立与优化,固相萃取的自动化以及固相萃取在环境水质分析、食品安全分析、司法鉴定分析、药物分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应用。为了便于读者在实际分析工作中应用本书的相关内容,书中汇集了大量常见化合物的理化参数。同时,还对固相萃取技术应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后,对固相萃取技术的展望进行了评述。
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各种分离技术,包括萃取分离、色谱分离、沉淀分离、膜分离、电泳分离、蒸情分离、浮选分离、重结晶分离和离心分离。其中萃取分离又包括溶剂萃取、双水相萃取、胶团萃取、浊点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液相微萃取和基质固相分散萃取、超声萃取、微波萃取、加速溶剂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色谱分离又包括柱色谱、薄层色谱、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亲和色谱和高速逆流色谱。本书在经典的分离方法之上,增加了一些较为前沿的内容,如在固相萃取中介绍磁性固相萃取法,在微波萃取中介绍微波萃取与其他相关分析技术的在线联用等。
拓扑绝缘体是一种内部绝缘、界面允许电荷移动的全新量子材料,是科技前沿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拓扑绝缘体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涉及许多重要的物理现象和机制,并表现出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广阔的器件应用前景。本书基于作者多年在拓扑绝缘体材料领域的科研工作,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从拓扑绝缘体的理论基础出发,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拓扑绝缘体的材料体系和相应的制备方法,并详细介绍了拓扑绝缘体材料的性质表征及器件应用前景。
以近代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为代表的德国科学界,使德国在19世纪迅速走上了工业化之路,成为欧洲的科学中心,为德国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李比希文选》收录了李比希的重要演讲稿,并附几篇划时代的论文,图文并茂,展示了一个科学英雄的时代和一个大国的崛起之路。
本书第二版保持了第一版的体系和基本章节,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写,内容丰富,注重介绍有机反应和有机合成基本方法,并反映当代有机合成新进展。全书共分11章,第1章绪论,第2章和第3章介绍官能团的互相转变,第4章至第6章阐述碳碳键的形成,第7章为重排反应,第8章为官能团的保护及多肽和寡核苷酸的合成,第9章为不对称合成,第10章为有机合成设计,第11章为复杂分子合成实例。本书在各章节后嵌入思考题,各章末附有一定数量的习题,书末附有参考答案或提示。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能源化学》旨在梳理能源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探讨能源化学及相关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分析学科发展总体态势,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学科发展的关系,为可能发生的能源领域新科技革命提前做好学科准备。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当今国际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绿色化学是利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设计合成对人类健康、社会安全、生态环境无害的化学品及其工艺。它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的化学,从根本上确保化工清洁生产,从而使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转向治本,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以绿色化学基本原理、原料的绿色化、过程的绿色化、产品的绿色化及能源的绿色化为主线,分别介绍了绿色化学的产生和发展,绿色化学的概念、原理、方法、应用及主要研究动向等内容,并结合实际,重点介绍了绿色化学品实例。全书分七章,主要包括绪论、绿色化学基本原理、绿色化学研究内容和任务、绿色化学品的设计原理及应用、绿色有机合成方法和技术、绿色化工生产技术、绿色能源。本书内容丰富,选材新颖,注
元素周期律是伟大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一项伟大发现。俄罗斯科学史家凯德洛夫的巨著《伟大发现的一天》,依据门捷列夫的翔实手稿和相关档案材料,令人信服地论证了门捷列夫是在1869年3月1日(俄历1869年2月17日) 一天之内做出元素周期律这一伟大发现的。本书是30多年前由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教师林永康、刘则渊、王续琨等集体翻译的。《伟大发现的一天》是一部科学史和方法论相结合的杰作,至今依然具有诱人的学术魅力。本书译者写了长篇序言,试图追踪作者的思路,梳理发现的脉络,对著作给予解读,概述发现日的史实,还原做出发现的方法,澄清曲解发现的传说,以期为读者重走这一天神奇的发现之旅提供幅简明的路线图。
本书包括化学物质的安全性、危险性和毒性,职业性化学中毒、化学事故、突发性化学灾害和现代化学恐怖活动,危险化学品和化学毒物,化学中毒的一般作用原理,突发性化学毒物中毒的急救和预防措施,化学灾害和化学恐怖活动中自救避险和应急救援的现场处置等内容,并对实验室常用化学试剂和溶剂、工业化学毒物、化学农药、常用药物、化学毒剂、生物毒素共131种(类)有毒物质的基本性质、危险性、毒性、吸收和代谢、中毒机制、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急救措施、预防、泄漏和火灾的现场处置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本书内容由浅入深、系统全面、实用性强。
以近代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为代表的德国科学界,使德国在19世纪迅速走上了工业化之路,成为欧洲的科学中心,为德国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李比希文选》收录了李比希的重要演讲稿,并附几篇划时代的论文,图文并茂,展示了一个科学英雄的时代和一个大国的崛起之路。
化学作为一门"核心、实用、创造性"科学,在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协调与自然和谐共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保障人类健康水平,在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已经发挥了、且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报告力图站在中国化学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全球的眼光和视角,分析和观察我国化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本战略规划依照"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原则,注重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注重学科发展布局均衡协调发展,注重学科发展前沿方向的凝练。报告内容综合阐述了化学学科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与态势,以及目前国际国内的发展现状,并分别就不同研究方向的发展特点,提出了未来研究工作的发展布局和优先发展领域。本报告对化学科学学科未来10年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战略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做出全面规划。
磁控溅射是一种通用、成熟的薄膜制备工艺技术,其制备工艺可调剂参数较多,通过精细控制能够实现对薄膜结构的有效调控。本书研究了薄膜的工艺参数、薄膜结构与性能等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薄膜的电子输运、光学带隙、热稳定性的有关物理量的变化机制。全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新颖,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化学信息学是化学与信息科学交叉而产生的化学分支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本书是《化学信息学?基本概念和方法》(Chemoinformatics? Basic Concepts and Methods,Wiley-VCH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姊妹篇。它涵盖了化学信息学在药物发现、农业、监管科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美容产品研发、材料科学、过程控制等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作者德国Erlangen-Nürnberg大学Johann Gasteiger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化学信息学开拓者之一,长期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编写了许多优秀教科书。
本书是作者将各类有机化合物在13CNMR、1HNMR、19FNMR、31PNMR、IR、MS、UV-Vis及重要的Raman波谱中的图式数据分布予以归类注解而编纂成的一本手册类工具书。原著因其提供的各种波谱解析数据和图式翔实完整、编排合理及査阅方便而深受世界各国有机化学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的欢迎。
本书主要介绍作者及合作者首创的计量置换理论及其应用,介绍如何从建立物理图像并从理论上推导出适用用于各类液相色谱的计量置换保留理论(SDT-R),再到发展成物理化学中的计量置换吸附理论(SDT-A),如何将经验的朗缪尔公式和弗伦德利希公式从理论上推导出来,阐明在SDT-R和SDT-A两个表达式及其演变的各种参数的物理意义及应用,包括如何解决反向高效液相色谱中的世界四大难题,提出界面过程热力学函数分量、蛋白质纯化、蛋白质折叠机理、蛋白质分子构象变化、短柱理论及用于重组蛋白质复性及同时纯化的生产规模的色谱饼。书中还介绍了如何用实验验证这一新的理论及国内外同行用SDT所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书是2001年出版的《有机化学导论》的第2版。按照官能团体系,采取脂肪族与芳香族混合系统编写而成。理论问题分散在各章介绍。并在适当位置有插题,每章后附有小结、例题和习题。后编有实验供教师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