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聚酰亚胶的"化学"、"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及"材料"。第1 章为绪论,其他内容分成三编。第I 编化学包括"由二醉(或四酸)与二胶合成聚酷亚胶"、"由二酸二醋与二胶合成聚酷亚胶"、"以硝基欧酷亚胶或卤代苯哥为原料合成二哥及聚酷亚胶气"聚酷亚胶的交联"、"由双马来酷亚胶及其衍生物得到的聚酿亚胶"及"聚酿亚胶的分解吨章;第H 编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包括"聚酷亚胶的结构与性能关系概论气"异构的聚酷亚胶"、"含氟聚酷亚胶飞"含硅聚酷亚胶"、"含磷聚酷亚胶"、"含脂肪单元的聚酷亚胶"、"含六元酷亚胶环的聚合物"、"液晶聚酌亚胶"、"树枝状及超枝化聚酰亚胶"及"共聚酌亚胶和聚酰亚胶共混物"10 章;第E 编材料包括"薄膜"、"高性能工程塑料"、"泡沫气"纤维"、"以聚酰亚胶为基体树脂的先进复合材料"、"教合剂"、"分离膜"、"光敏聚酷亚胶"、"液晶取向排列剂"
《微流控芯片中的流体流动》针对微流控芯片中的流体操控,从流体力学的角度讲解了流体流动的机理。其中,绪论阐述了微尺度流体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微流动的主要特点。后续章节根据芯片中流动介质的不同分为简单介质流动和复杂介质流动,具体安排如下:简单介质流动按照驱动流动的主要梯度量一压力、电场、浓度和温度分为压力驱动流(第2章)、电驱动流(第3章)和传质与传热(第4章);复杂介质流动分为微管道内的液滴运动(第5章)、表/界面浸润(第6章)、粒子与细胞的运动(第7章)。为了使读者了解微流动的研究方法,增加了微尺度数值模拟(第8章)和微尺度流动测量(第9章)。各章先介绍相关流体运动方程,然后讲解基本物理概念和力学原理,同时介绍一些常用工程公式,*后给出几个应用实例,便于读者理解公式的使用。
本书对荧光分析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阐述了荧光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环境因素对荧光光谱和荧光强度的影响以及溶液荧光的猝灭;介绍了荧光仪器的组件、荧光光谱的校正和荧光仪器的灵敏度以及市场上常见仪器的性能;介绍了各种荧光分析方法,其中包括常规的荧光分析法、同步荧光分析法、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法、时间分辨和相分辨荧光分析法、荧光偏振测定、低温荧光分析法、固体表而荧光分析法、动力学荧光分析法、空间分辨荧光分析技术、单分子荧光检测、荧光免疫分析法和导数荧光分析法等;对近70种元素和脂肪族、芳族、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核酸、胺类、甾族、酶、辅酶、药物、毒物以及农药等有机化合物的荧光分析法作了简要的评述。
本书系统介绍了海洋分析化学的相关内容、方法及技术。全书共分为6章,第1章介绍海洋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等;第2章介绍海洋分析化学的主要分析化学方法,包括分析化学概论、定量分析法概论、分析试样的采集及预处理、色谱分离分析、光谱学分析、电化学分析;第3章介绍海洋中水体的化学分析及测定,包括:海洋水体分析的意义和特点、海洋水体的化学组成及海水中的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测定等;第4章介绍海洋微生物的测定方法,包括海水中微生物分析的意义和特点,海洋细菌、古菌及真核微生物的分类和测定意义,典型海洋微生物如海洋细菌、脂溶性藻毒素、软骨藻酸、膝沟藻毒素、短裸甲藻毒素、弧菌种类、海水真菌等的测定方法;第5章介绍海洋污染物的检测分析,包括抗生素、农药、石油烃类、微塑料、放射性物质及其他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方法;第6
本教材以热分析动力学方程为主线,汇集了近60年来国内外热分析动力学研究的*学术成果。本书内容共分五个部分:*部分包括热分析动力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回顾;两类动力学方程和三类温度积分式的数学推导。第二部分系统地总结了近60年发展起来的用微、积分法处理热分析曲线的成果。第三部分涉及*概然机理函数的推断;非线性等转化率的微、积分法;动力学补偿效应。第四部分阐述了一级及经验级数自催化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的数值模拟;非定温条件下热爆炸临界温度和临界温升速率的估算方法。第五部分扼要地论述了诱导温度与诱导时间的关系;定温热分析曲线分析法;定温和非定温结晶过程热分析曲线分析法。为了便于读者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拓展视野,引发新思,书中编入了150道源自*文献的例、习题,书末附有简明答案。
%26nbsp;%26nbsp;《化学分析》为《分析化学手册》其中一个分册,全篇对各种化学分析方法进行了汇总、分析与总结,分为分离与富集、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三篇分别论述。在分离与富集部分,在传
《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和删减,保持原手册10个分册的基础上,将其中3个分册进行拆分,扩充为6册,最终形成13册。本分册内容由两篇组成,第一篇介绍有关液相色谱方法和各种分离模式的原理、仪器及参数、使用方法等,包括液相色谱基础、液相色谱固定相与色谱柱、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模式及仪器系统、多维色谱及联用技术、定性与定量方法、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微流控芯片分析、平面分离技术以及样品预处理技术;第二篇为谱图选集,共分5章,精选了不同行业内700多张不同化合物的谱图。与第二版相比,本分册在方法部分增加了近10年来发展迅速的多维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微流控芯片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对原有的方法也做了大规模的更新;谱图选集按化合物类别进行编排,比第二版按方法编排更利于有关行业
《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和删减,保持原手册10分册的基础上,将其中3个分册拆分为了6册, 终形成13册。 本分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内容由两部分组成, 部分是有关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各种分离模式的原理、仪器及参数、使用方法等;包括高效液相色谱基础理论、液相色谱固定相与色谱柱、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模式、多维色谱及联用技术、定性及定量方法、高效液相色谱仪器、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微流控芯片、平面色谱及电泳以及样品预处理技术;第二部分为谱图集,共分5章,精选了不同行业内744 张代表性不同化合物的谱图。 与第二版相比,本分册在方法部分增加了近10年来发展迅速的多维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微流控芯片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对原有的方法也做了大规模的 新;谱图集按化合物类别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