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学科的分支在早期的科学研究中并不存在,而是随着科学研究发展逐步形成的,直到现在对分支学科的严格界定也十分困难。研究古代天文学时,我们也遇到相同的问题,我们只能根据现代学科的分支概念,去提取古代天文学的适当部分纳入现代学科分支的框架,并加以追溯和描述,异清楚它们的源流。 本书分上篇、下篇,包括五个部分。 “观象授时”是古代中国天体测量的萌芽阶段。尽管它也是历法部分的前奏,但是“观象”则不折不扣地是天体测量学。这一部分由徐世忠和吴守贤共同编撰。 “恒星方位天文”是中国古代天体测量最辉煌的篇章。从世界上部恒星星表起,历经唐宋以来几次大规模的恒星方位测量,到元代郭守敬的创造性工作,无不使世界上的天文学家赞叹不已。以恒星星表为基础所发展起来的精制星图,不仅仅是恒星星表枯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谴责小说,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本书由李汉秋辑校,书中有大量的批注评语,对读者更好地读懂此书具有很大的帮助。
书名原文:Proustetleroman:据Callimard1971年版译出:本书论述了《追忆逝水年华》的形式与技巧问题。分为:角度与视野、人物描写、语言世界、时间与事件、叙述技巧等14章。
星系是气体转变为明亮恒星的地方,核反应给恒星提供能源,也产生了大多数化学元素。但是气体和恒星只是冰山的一角:暗物质才是星系的主要成分,我们知道它只是通过其引力的作用。我们今天所见恒星的年龄、化学组成和运动,以及它们结合在一起的形状告诉了我们每个星系过去的生命史。本书介绍星系从其在宇宙早期形成以来的天体物理学。第2版用的观测资料做了大量的说明。它包括关于星系团、γ射线暴和超大质量黑洞的新章节。有关大尺度结构和早期星系的章节做了改写,以纳入诸如暗能量这类的发现。作者们从恒星的基本性质和探索银河系开始,接着逐步推及近邻星系和可以看到星系早期阶段的遥远宇宙。然后他们讨论星系的结构和星系如何发展,并将它同宇宙的演化关联起来。本书也考察了跨越整个电磁谱观测星系的方法,并通过其对物质和光的
编辑: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体研究的著作,是以古代一些文体个案为研究对象的,选题非常具体,而且多是学术界不甚重视的问题,本书作者力图在学术界现有古代文体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一些文体,包括文学文体和实用性文体的文体、体制、渊源、流变及各种文体之间相互影响等问题作了历史的描述和思考。全书共四十七章组成。章至第十二章选择先秦盟誓、诗题与诗序、晚明清言等文体进行个案式的清理与研讨。第十三章
2005年7月4日,美国的“深度撞击”撞击器成功实现了对坦普尔1号彗星的撞击,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空间实验,它使得人们能够探测彗核的内部,分析其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彗星的演化过程。本书是本关于“深度撞击”计划的专著,全书系统地介绍了该计划的情况,内容涵盖了“深度撞击”计划的任务设计,探测器平台、有效载荷及自主导航系统设计,目标彗星的观测历史、运动与工作特性、彗核与彗发情况分析,撞击坑的尺寸和光学特性估计、成坑理论与模型,地基观测计划及飞行数据处理,教育及公众普及延伸计划等。本书可供从事飞行器设计及天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和工程设计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飞行器设计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辅助,还可以作为广大天文爱好者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