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材料腐蚀行为与机理》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洋工程材料丛书”的分册之一。 本书是编者基于国家材料环境腐蚀平台和国家973计划项目的研究工作,以我国海洋开发和海防安全为背景,介绍海洋工程材料腐蚀研究进展的一部专著。全书共12章,重点介绍了海洋大气区 飞溅区 潮差区 全浸区和海泥区的海洋环境腐蚀行为与机理、深海环境腐蚀行为与机理、海洋大气中高温环境腐蚀行为与机理、海洋微生物环境腐蚀和生物污损的行为与机理,以及力学 电化学交互作用下的材料海洋环境应力腐蚀和磨损腐蚀行为与机理等方面的新研究成果。 本书可供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海洋工程、机械制造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是高等工科院校中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非洲:零距离感受未知的世界》是BBC纪录片《非洲》的同名图书,由“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阿滕伯勒(David Attenborough)及屡获奖项的BBC自然历史部联手推出,带你领略从未被镜头捕捉到的震撼人心的非洲景观。在这本精彩纷呈、不容错过的图书中,自然史作家、曾任BBC自然历史频道制片人的迈克尔·布赖特(Michael Bright)将为你展示非洲五大特色地区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旅程,《非洲:零距离感受未知的世界》将带你踏上这片广袤的土地,感受其壮丽辉煌及出人意料的自然百态。先进的摄影技术将捕捉到前所未见的野生动物行为、令人着迷的新生物种以及神奇的地质景观,你在此前对非洲的认知可能会被动摇甚至被颠覆。 让我们一起见证鹰捕捉飞行中的巨型蝙蝠、蜥蜴在狮子背上追踪猎物以及长颈鹿互相搏斗的奇妙场景,共同窥探世
《中国近海海洋——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是一本较系统的中国近海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研究论著,内容包括中国近海海洋气象与海气边界层特征,温、盐、密度场的分布及季节变化,环流及其季节变化,潮汐潮流特征以及上升流、冲淡水和涡旋等典型海洋现象。《中国近海海洋——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可供从事海洋研究的科技人员,海洋管理人员,海洋企事业机构中的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大学师生参考。
作为濒临我国东部的一个大型边缘海,东海记录了大量盆地形成、大陆边缘演化和环境气候演变的信息,蕴藏着富有区域特色的地质科学问题和资源环境问题。因此,对东海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对于地质学、地球科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在国家海洋勘测专项东海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要资源的关键问题”973项目和其他相关专项、项目的研究进展,对东海地形地貌、沉积记录、层序地层、地质构造、动力机制和海底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力求完整表达新的数据资料,提出东海区域地质研究的新认识。
本书以中国海相地层发育的区域构造背景、原型盆地沉积充填和构造演化为基础,对海相地层的石油地质基本条件、成藏物质基础、成藏条件及其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了综合研究和评价,并对油气成藏有利地区进行科学预测。同时,本书探讨、论证了中国石油工业二次创业的可能性、现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本书可供从事油气勘探的科研、教学、生产和管理人员阅读。
《工程物探手册》以水利水电工程物探为基础,全面介绍了工程物探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应用范围与条件、现场操作、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等,并以工程勘探、工程检测和工程监测中的探测目的和对象为主线,论述各种方法技术的适用性和测试、资料分析要点,并提供大量工程应用实例作为参考。手册内容全面系统,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简明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工程物探手册》由5篇40章及相关附录组成:篇地球与地球物理,为工程物探专业基础知识篇,共计4章;第2篇工程物探方法与技术,为工程物探方法技术篇,共计9章;第3篇工程勘探综合应用,为工程物探的勘探应用篇,共计9章;第4篇工程检测综合应用,为工程物探的工程检测应用篇,共计16章;第5篇工程监测综合应用,为工程物探的工程监测应用篇,共计2章。手册还提供了工程物探常用名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4年3月设立了“深部岩体力学基础研究与应用”重大项目,围绕“深部构造及地应力场分布特征与变异规律”、“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与时效特征”、“深部开采围岩变形破坏机制”、“深部多相多场耦合作用机制”、“深部采场瓦斯渗流及相关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等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理论上、技术上、实验装备及工程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书系统介绍了该重大项目所建立的深部岩体力学理论和技术初步框架,总结了深部开采工程稳定性及灾害防治技术,以及研发的适用于深部矿山开采的原创性试验平台及软件系统。其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深部资源安全开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也为我国深部岩体力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本书内容丰富,涉及多个工程领域,可供地质工
本辑收入一组有关史前至唐代北部湾沿海社会生活、海上经济联系、行政管辖的专题论文,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一区域早期历史的海洋特色;其他专题论文分别探讨了明清时期因经济、政治原因导致华人大规模向海外流动、海外贸易中的水手管理、珠江口湾区国际性走私网络与贸易变迁、妈祖信仰及其比较研究等重要问题,挖掘利用大量手的中外文献材料、考古文物资料及田野考察发现,视野独到,考证精微,具有较高学术水平。
铀储层是砂岩型铀矿勘查与开发的目标层/铀矿化层。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砂岩型铀矿储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如铀储层空间定位、铀储层成因解释、铀储层结构特征、铀储层品质评价,以及沉积作用控制下的铀成矿机理等。其特色在于通过对中国西北地区典型实例部析,系统总结了铀储层沉积学研究的原理、方法和工作流程,同时应用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对铀储层及相关地质结构进行了三维可视化表征。 本书可供从事砂岩型铀矿勘查与开发的科技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以"512"汶川地震堰塞湖为已经对象,开展了针对堰塞湖及风险控制的研究,进行了野外考察、监测、室内计算,研究了堰塞湖发育环境、堰塞湖基本特征与分类、堰塞湖形成条件与形成机理、堰塞坝稳定性评价、堰塞湖溃决风险分析、堰塞湖风险控制体系、堰塞湖监测预警、堰塞湖排险减灾技术、堰塞湖风险控制典型实例、堰塞湖的资源环境效应及其利用等,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堰塞湖形成机理与风险控制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本书共分10章,包括绪论、冰的基本物理性质、成冰作用、冰川的物质平衡等,涉及冰川学的主要方面,吸收外冰川学的精华。本书偏重于普通冰川学方向,主要介绍及论述冰川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研究方法,对中国冰川学者包括作者本人在内50年来积累的有创新性的成果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涉及冰川物理机制的某些公式省略了繁琐的数学推导,只介绍原理及主要结果。为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书中附有大量图表及照片。为方便读者深入研究,每章后附有大量中外文献目录。 本书主要对象为从事冰冻圈、自然地理、气象、水文方面的科研、教学人员及有关的资源、环境部门设计、生产人员,特别针对上述方面的研究生、大学生,也可供出版、旅游、媒体及其经济管理等部门参考。
《近海环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设计和使用近海环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型的相关知识,内容包括海洋流体动力学若干基础模型和完整方程组及定解条件;离散动力学方程的一些数值方法和差分格式以及格式与物理规律的关系;展示了从二维至三维,由均匀海洋至非均匀海洋,由固定岸界至运动岸界,由规则矩形网格至无结构网格,由正问题至逆问题等诸多模型或设计模型的特殊方法。书中强调了对近海环境至关重要的近海天文潮和近海环流模型的特征;对与海洋环境动力学直接相关的物质输运模型,也做了普遍性的介绍。 《近海环境流体动力学数值模型》可作为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参考书,也可供开始涉足海洋环境动力学的科技工作者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