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飞行力学、飞行动力学基本原理为逻辑起点,以大气环境、发动机以及各种典型飞行阶段飞机性能为研究对象,突出工程计算方法的实用性,重点介绍固定翼飞机的飞行性能计算理论与方法,继承了传统飞机性能分析计算的全部内容体系,同时适应技术新发展,融入了以下新特点:一是研究对象不仅涵盖常规三翼面气动布局,还包括隐身外形、飞翼布局、多操纵面、机翼前掠等众多新技术;二是综合考虑了设备升级、外挂物增强、外形结构改进以及各种新式气动修型(如针对反潜雷达天线的机尾修型、预警机雷达及其支架、硬式加油杆等)和新式外挂物(如拖曳诱饵弹、空中加油软管锥套系统)对飞机飞行性能的影响,弥补了传统飞机飞行性能计算理论盲点;三是配套有飞行性能分析数值仿真实例,对于工程实践具有很强借鉴意义,适应飞机性能分析数值仿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陆地生态系统被公认为是大气的碳汇,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固定、减少碳排放、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是全球温室气体管理的重要技术途径。本书基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生态系统固碳项目群取得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以及国内外科学家在陆地生态系统增汇技术研究中取得的研究进展,系统论述了中国区域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的增汇技术途径及其原理。全书共分十四章,主要内容涉及生态系统增汇的原理、技术途径及其潜力概念,社会经济背景及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状况;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典型区域增汇技术途径、模式及其潜力与可行性;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技术对策等。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7卷,收录1939 1940年的竺可桢日记。 1939年2月4日,面对敌机侵袭的险恶形势,竺可桢对一年级新生发表题为 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 的演讲,阐述校训 求是 (Faith of Truth),须 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翌日,宜山浙大校舍、学生宿舍等建筑即遭到轰炸而毁坏。竺可桢迅速向国内外通报有关情况,谴责日寇 灭绝人道,破坏文化 的罪恶行径。4月,成立迁校委员会,迁校问题成为本年工作的主题。11月,南宁失守后,浙大开始向贵州迁移。本年3月和9月,竺可桢两次赴重庆,参加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和处理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10卷,收录1946 1947年的竺可桢日记。 1946年2月发生在重庆的 校场口事件 和昆明等地的 反苏 大游行,给抗战后的短暂和平蒙上了阴霾,但在10月以前,竺可桢仍然忙于学校从遵义、湄潭向杭州的复员、扩建和开学。同时,亦在多方打听1945年3月在重庆突然失踪、生死未卜的浙大训导长费巩教授的下落。2月份国际气象学会在伦敦选他为气候学委员。4月他在浙江大学建校19周年的校庆日典礼上,发表了题为 将来大学之展望 的讲演,认为新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大学应该承担起新
我国国土面积近 2 / 3 区域为高山、 沙漠、 湖泊沼泽、 森林覆盖区,给地面地球物理探测带来极大困难。 航空地球物理,特别是航空电磁探测技术是在这些区域进行地球物理勘探的有效手段。 国外航空电磁经过逾 50年的发展已成为非常成熟的探测技术,部分国家已实现国土面积全覆盖。我国自 20 世纪末开始,通过引进和消化国外技术研发基于固定翼和直升机平台的航空电磁探测装备,虽经多年技术攻关,关键技术仍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尚没有能够形成生产力的探测设备及配套的数据处理和解释软件。 《航空电磁理论与勘查技术》基于作者在国外多年从事航空电磁探测技术和装备研发的经验,瞄准国际***的航空电磁探测技术,详细阐述航空电磁正反演理论、 关键技术、 装备发展现状、 数据处理和解释及航空电磁勘查技术在能源资源、 环境工程、 地下水和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9卷,收录1944 1945年的竺可桢日记。 1944年,同盟国军队在世界战场上处于反攻阶段,中国人民已经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浙江大学,除了在这一年年末因日军自湘入桂迫黔遭遇了一场突发事变造成的危局之外,总体上说是在战争困境中保持着继续崛起的势头。当时主持中英科学合作馆的李约瑟,曾于4月和10月两次访问浙大,他给出了这样的评语: 浙江大学是与在昆明的著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齐名的学术机构,可能在中国的大学中排名最高。 1944年5月,竺可桢推荐由赵九章出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本书为第8卷,收录1941 1943年的竺可桢日记。 在1943年7月8日举行的浙江大学毕业典礼上,竺可桢论及 抗战及战后的大学 时指出,与1938年相比,浙大毕业生已增加五倍,而按国家需求,尚须再增加五六倍。因此,他提出必须大量派遣留学生与扩充研究院。本卷所记,不仅具体入微地反映了浙江大学自1940年春迁遵义、湄潭之后步入相对安定、平稳时期的发展进程,并且已显现出卓然崛起的势头。 在此期间,竺可桢多数时间是在遵义,但每年都要到贵阳主持地域性的多所大学联合招生考试;更重要的外
本书是《中国区域海洋学》丛书之一——海洋地貌学分册。《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基本自然环境要素描述为主的科学著作。本书为“海洋地貌学”分册,系统阐述了我国四海一洋海疆及毗连区的海岸海洋地貌、沉积与动力环境特点,其范围涵盖海岸带、河口、岛屿、陆架至大陆坡麓,即整个海陆过渡带的表层动力地貌过程与人类活动效应,以及晚第四纪以来海岸、海底地貌发育演变历史与发展趋势。
《海洋和海岸环境微塑料污染与治理》是在介绍海洋和海岸微塑料污染与治理的著作。系统介绍了外海洋和海岸中微塑料的采集、分离和分析方法,微塑料类型、丰度、分布和来源,微塑料的传输、沉降及分解,微塑料表面附着的污染物和生物,微塑料的生物积累、毒性及风险,以及海洋和海岸环境微塑料监管与防控策略;可为海洋和陆地环境微塑料研究与管理提供借鉴与指导。
本书系统总结了全球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地质条件、形成机制和潜力评估,立足自主调查、集成全球数据、体现交叉研究,学科综合、系统性强、图文并茂。全书共分9章,内容涉及全球海底热液硫化物成矿系统与控制因素、从快速到超慢速四大类洋脊热液硫化物矿床、弧后盆地热液硫化物矿床、大陆裂谷环境多金属软泥,以及全球洋中脊热液硫化物资源分段潜力。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冰冻圈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通过我国青藏高原和东北多年冻土区大量多尺度观测试验与模拟研究,系统阐明了冰冻圈变化对生态系统及其碳循环的影响程度、作用机制、时空变异性与未来趋势。利用基于过程的植被动态模型和陆面过程模型等为基础,发展冻土和积雪变化驱动的寒区植被动态模型,模拟研究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生态系统格局及其碳收支等的变化,并预估未来不同冰冻圈变化情境下寒区生态系统及其碳循环变化趋势。
本书以中国西北内陆河地区的水文学研究为主线,以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管理为目标,总结水文循环基础研究、水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利用的成败经验与教训,提出我国西北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管理基本宏观思路,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本专著围绕激光跟踪仪测量原理及其应用,结合作者近年来所从事的理论和工程项目研究,从激光跟踪仪的发展历程、测量和控制原理、误差分析和校准检定、多测站联合平差、动态测量及数据处理、联机控制及二次开发等方面,系统的论述了激光跟踪仪的测量原理及其典型应用,将工程测量和大地测量的经典数据平差模型用于激光跟踪仪的工业测量数据处理,提出了广义USMN平差模型、任意状态下的空间加权秩亏自由网平差模型等理论,成功解决解决了激光跟踪仪多站测量、多类型仪器联合测量、动态测量等问题。
本书在专项实际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历史资料和成果,综合分析和评价北极-亚北极地区物理海洋、海冰、气象、海洋底质、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等环境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深入解析北极关键海洋作用过程,评估北极主要生物与油气资源潜力,阐述未来几十年内北极自然环境变化对资源开发、北极航道的影响,推动我国在北极地区的科研和国际合作。
《海洋工作者手册》全书共340余万字,涉及海洋科学、技术、管理、法律法规等各个层面的知识。 本书体系庞大、完整, 时间跨度大。介绍了自上古时期人类认识和简单利用海洋到今天向极地、大洋和深海进军的*海洋科学和技术研究成果,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海洋事业的伟大成就。横向上,也关注了世界范围内海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汇集了国外海洋管理体制的类型和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周边国家的海洋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 还收录了有关国外海洋组织机构、 国际性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及其职责、职能、总之、组织架构等内容。实现了古今中外海洋科学及各个分支学科的知识体系的全覆盖。
《海洋工程钢铁材料》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洋工程材料丛书”的分册之一。 本书全面论述了海洋工程用钢的材料体系、基本理论和工艺技术原理,低合金钢的力学性能、服役性能(特别是耐海洋大气腐蚀性能)、焊接性能等共性问题;同时也就低合金高强度钢在舰船、海洋工程领域的发展沿革、新需求与挑战和相关新研发进展,以及对不锈钢在海洋工程领域的发展、重点应用领域和产品特点作了相关阐述。 本书旨在为海洋工程用钢相关的产品研发人员、工程设计者和用户提供参考,也可作为相关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及研究生选题的依据和指导。
《船舶装备与材料》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海洋工程材料丛书”的分册之一。 本书以船舶装备对材料的研发需求及应用为主线,较全面、系统、通俗地阐述了船舶装备的基本概念、外船舶装备及船用材料发展现状与趋势、船舶与材料的依存关系、选材原则、船用材料体系、我国船用材料发展方向与重点等,提出了加快发展船用材料的建议。旨在使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对船舶装备与船用材料的概况、依存关系及研究发展有较全面的了解,以助推我国的船舶装备与材料技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本书可作为从事船舶装备与材料研究、设计、生产、应用的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及有关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洋中脊多金属硫化物成矿预测与资源量估算方法》是对当前洋中脊硫化物成矿预测与资源量估算方法新成果的介绍和总结。对洋中脊热液活动与多金属硫化物成矿作用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镁铁质岩型、超镁铁质岩型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模型;从洋中脊多金属硫化物的主要控矿要素和矿化信息入手,介绍了洋中脊多金属硫化物的找矿模型和成矿预测方法,并进一步阐述了多金属硫化物的探测模型;以北大西洋TAG热液区为例,介绍了基于地形应力的洋中脊多金属硫化物成矿预测方法,并以北大西洋中脊为例,介绍了基于GIS的洋中脊多金属硫化物成矿预测方法。最后阐述了洋中脊硫化物资源量估算方法,并以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研究区为实例,介绍了区域资源量估算方法的应用。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是介于海洋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和地史学之间的一门针对区域海底构造演化史的交叉学科。本书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从大洋盆地演化和洋底多圈层相互作用出发,条理化、凝练性介绍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四个主大洋的构造单元划分、典型构造分析及洋盆演化过程,并介绍了大火成岩省与深海深部演化过程的关联,继而拓展到古大洋演化的板块重建和古洋陆格局恢复,探讨了特提斯洋、古亚洲洋和古太平洋变迁,以及超大洋与超大陆的演化历史。下册侧重北冰洋板块系统演化、大火成岩省、历史大洋变迁、超大洋与超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