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本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后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极具可读性,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本书由世界三大自然博物馆之一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倾全馆之力,与诸多法国科学家共同打造,以图像形式梳理人类对已知世界的认知边界,致敬18世纪法国著名博物学家、《自然史》作者乔治 布丰。 博物学是从命名现有事物开始的,这本书让我们在约200件万里挑一的珍贵藏品中 看见 自然生命,理解万物是如何演化的。全书分为8个篇章,横跨古生物学、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等多学科领域,从始祖鸟到现代鸟类,从地球岩石到地外陨石,涵盖自然界的方方面面。艺术品级别的影像质量,搭配策展级别的编排,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在广阔的宇宙中,搭建人类已知自然世界的知识宫殿。 近400年博物收藏,沉淀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深刻洞察,堪称影像版《自然史》。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竺可桢全集》收录迄今可见的竺可桢文稿约2000万字,共24卷。第1 4卷为学术论文、大学讲义、科普文章、演讲词、工作报告、思想自传、信函、题词、序跋、诗作等;第5卷为外文著述;第6 21卷为1936 1974年的日记;第22 24卷为补编。各卷附珍贵历史照片。 本书为第1卷,收录竺可桢1916 1928年的文章、讲演词、工作报告、会议提案、书信等68篇,另有专著3种。这些文稿比较集中地发表在《科学》《东方杂志》《史地学报》等刊物上。 1910年,竺可桢考取第二批留美 庚款生 ,1913年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气象学。1918年以题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在留美期间,竺可桢成为中国科学社的首批社员,并开始参与《科学》杂志的编辑工作,撰写过大量通俗科学文章。在中国科学社后来每年一次的年会上,也多有演讲和论文发表。 回国后的竺
《气象分典》是《中华大典地学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收录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关气象的材料,加以科学的标点和分类,并以类书的形式表现出来。全书分“天气现象”“气象观测与仪器”“气象预报”“气候”“应用气象”“气象灾害”“人文”等7个总部,总部下又据内容设“综述”“论说”“艺文”“纪事”等纬目。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 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阿瑟·格蒂斯、朱迪丝·格蒂斯、杰尔姆·D.费尔曼著,黄润华、韩慕康、孙颖译的《地理学与生活(全彩插图 1版)(精)》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 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 可读性,读者通
【全3册】这里是中国
《气象业务丛书:天气雷达及其应用》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基本原理及观测方法,详细阐述了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定量估测降水、强对流天气等方面的业务应用,并对多普勒天气雷达应用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做了介绍。《气象业务丛书:天气雷达及其应用》共九章,以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应用为基础,首先介绍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基本原理,系统结构、功能、技术指标和观测模式;其次是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质量控制,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与算法,典型天气系统雷达回波特征个例的综合分析,其中天气系统的雷达基本图像识别、天气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强对流天气的天气雷达探测和临近预报、典型天气系统雷达回波特征个例的综合分析是本书的重点;最后对新一代天气雷达应用的发展方向做了阐述。每章后都附有参考文献,以便于查阅和进一步探究
近年来,数字煤矿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地质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实体建模关键技术并未取得实质突破,由此产生的决策失误和相应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不仅造成了经济及财产损失,而且威胁着矿工人身安全,对企业、矿区、社会及国家的和谐、稳定及形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负面影响。本专著针对煤矿地质模型动态修正及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国家863项目、企业委托项目等相关工作,研究了煤矿三维地质模型动态修正技术及应用方法,为决策管理人员和现场技术人员及时了解煤矿地质状况、分析工作面周边环境等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手段。
本书主要介绍海洋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应用。全书共分8章,章是绪论,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对象、历史和方法,水声环境基本参数及水声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意义;第2章介绍了水声传播建模理论及其高性能并行仿真、海洋噪声场和浅海混响建模;第3章介绍了宽带水声信道波形预报问题;第4章主要研究了水平非均匀介质和海底对声传播的影响及深海会聚区声传播;第5章分析和研究了水声环境效应的不确定性规律及捕捉方法;第6~7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评估模型及信号级水声环境效应仿真系统;第8章介绍了水声环境效应技术在辅助决策方面的应用。书中内容反映了近年来该领域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叙述详尽,理论分析力求系统,注重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实用性强。《海洋水声环境效应建模与应用(精)》可供从事水声物理、水声技术
本书面向未来地月空间发展远景,系统阐述地月空间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技术体系,同时也探讨了地月经济发展、人类在太阳系的生活等问题。本书全面讲述了地月空间轨道、地月空间推进、地月往返运输、月球建设等航天领域技术,同时也融入了机器人、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新兴技术对地月空间发展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地月空间发展的战略思考。
本书共分7章,内容涉及地热资源、热泵技术与浅层地能、矿泉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地热金属井管腐蚀机理与类型、地热(深部)钻井工程和相关法律法规。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从事地热资源、矿泉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和施工等相关技术与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为“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之一种,《汉书·地理志》是二十四史地理志中的 种,具有开创之功,而且对于学者研究汉代及其以前的历史地理都是 的重要文献。本书作者为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和张莉博士。以清代王先谦《汉书集解》中地理志部分为基础,整理吸收清代以及近代、当代有关汉书地理志的相关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出土文献如里耶秦简、清华简等,进行增订整理,较初版又有很多增加,是当代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具有很高学术价值。
欧盟渔业及海洋事务委员会编著的《蓝色增长(大洋海洋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情景和驱动力)》通过阐述海洋经济活动的重要性,提出了在普通背景下对世界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的四大预想,重点分析对欧洲“蓝色经济”具有至关重要性的11项海洋经济活动。通过研究和分析7个不同地理特征的欧洲海洋盆地和4个集群区的海洋经济活动案例,提出了协同效应是加速“蓝色增长”的前提条件,并指出海洋经济发展的终驱动力是新兴海洋政策的制定和支持。
为探索中国边缘海演化与重要资源形成的规律性认识,建立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的构造动力模式,丰富全球动力学理论,推动大陆边缘裂解与增生机制、洋陆物质交换与能量传递、特提斯构造带空间展布、全球气候演变等重大科学问题的深化和发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边缘海的形成演化及重要资源的关键问题”围绕中国边缘海岩石圈结构、边缘海前新生代基底特征及其构造格局、东海沟-弧-盆体系形成演化、边缘海形成演化的动力学机制和边缘海沉积盆地形成及油气资源效应五个方面进行了多学科交叉联合研究。这部专著是对项目多年研究的总结。
我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类型多,分布广,理论和实践工作任重道远。近一二十年,我国重视海岛地质灾害调研工作,不但在人力物力逐步加大投入,在立法方面也给予了保障。我国还组织实施了一些重大海岛调研工作。2003年-2012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简称908专项)。该专项中海岛作为子课题,各省对辖区内所属海岛(礁)进行了调查,编写了报告及图件,单独成册。2011年国家海洋行业公益项目中,设立了“我国典型海岛地质灾害课题”。2014年开始的第二次全国海岛调查,对海岛的调查的规模和强度达到空前。海岛地质灾害工作必将进入一个新阶段。目前,我国公开出版的海洋地质灾害专*屈指可数。《中国海岛典型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精)》作者刘乐军、徐元芹、高伟、李萍、李培英为多年从事
《湖北省湖泊志》共计308篇,涵盖了列入保护名录的755个湖泊。全书在清查湖泊现有资源、总结湖泊历史演变的基础上,着力探研湖泊保护机制,以史为鉴,为很多湖泊开出了发展良方,内容弥足珍贵,依据真实可信,思路切实可行,集中展示了湖北省深厚的湖泊文化底蕴,科学总结了湖北省湖泊发展演变的历史规律。它既是一部忠实记载湖北省重要湖泊自然、地理和历史的百科全书,也是一部系统描述湖北省湖泊保护、开发和利用状况的人文巨作。它的编纂出版,为湖北省开展湖泊治理与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历史借鉴,为社会各界认识、了解、研究湖北省的湖泊资源状况提供了手权威资料,对于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是全面反映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位业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风貌,客观记录2001-2010年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位行业各方面情况、资料的大型年鉴。为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位从业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决策管理人员以及社会各界了解和研究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地下水位业提供可靠信息。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 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阿瑟·格蒂斯、朱迪丝·格蒂斯、杰尔姆·D.费尔曼著,黄润华、韩慕康、孙颖译的《地理学与生活(全彩插图 1版)(精)》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 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 可读性,读者通
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读者的科学普及类天文学读物。作者首先在本书中介绍了关于天文学、宇宙、天体与星空的基本知识,为读者厘清了一些基本概念;之后按照一年12个月的顺序,为读者详细讲解了在每个月份里如何观看我们头顶的星空,比如每个月能看到哪些星座,如何寻找和观看这些星座,它们的位置会随着时间推移产生什么变化,以及每个月会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天象等等。作者还介绍了中国古代特有的、独立于西方的星座系统以及我国古代天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并做了东西方天文学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天文学的先进性和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此外,书中与广大读者分享了当前天文学的近期新科研成果,让我们得以一览天文学界的现状,知晓我们对宇宙的研究达到了何种程度。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作者以平实简洁的语言娓娓道来,将复杂高深的天文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