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总结GIS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大量现场实际案例,介绍了GIS设备运行维护及故障处理的原理、方法及改进方向,以便提高GIS设备及电网的运行质量。本书共4章,主要内容包括GIS设备基本概况及应用,GIS设备运行维护,GIS设备异常及故障处理,GIS设备故障处理案例分析。
“极地科学考察,测绘先行”。中国极地科学考察已三十多年,本书作者用自己集藏的邮品——包括在中国北极科学考察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科考成果、重要会议等活动寄出的信封、明信片、DIY资料等,记述测绘工作者在中国北极科学考察中的艰难历程,十分珍贵。 本书主要分为部分,一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民间团体开展北极科学考察,二是专业部门组织科技人员按不同学科开展北极考察,三是国家极地考察主管部门系统开展北极科学考察。
《空间数据与空间分析不确定性原理》共七篇计18章,系统地阐述空间数据与空间分析的不确定性理论体系。篇为概述,主要介绍不确定性的相关来源与概念,以及不确定性理论的数学理论基础。第二篇阐述空间数据不确定性模型,包括空间数据位置不确定性模型、属性不确定性建模以及位置与属性不确定性综合模型。第三篇介绍空间模型不确定性建模。第四篇讲述空间分析不确定性建模,包括叠置分析位置不确定性建模、缓冲区分析位置不确定性建模和线简化位置不确定性建模。第五、六篇分别给出空间数据质量控制模型和空间数据质量信息表达。第七篇总结未来的发展方向。
非考证,无以知事实;无阐论,难以明是非。《学术史考论》通过考证,还原《山海经》作为原始自然与人文地理志的真实属性及其版本变迁的事实,纠正偏执的疑古主义观念;通过论述,把历代学者对《山海经》的不同认识归结为中国社会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结晶。《山海经》在不同时代呈现出的不同面貌,其实反映着那些时代特定的文化思想。一部《山海经》的学术史,就成为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学术史考论》由陈连山所著。
《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地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建立的国家大地坐标系和坐标框架,重点介绍我国地心坐标系——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建立与框架实现,包括200O国家GPS大地控制网平差方法、卫星导航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纳入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方法等。同时针对大地测量框架实现的多源技术手段,介绍了国际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技术和实现方法、国际ITRF综合处理及实现方法。结合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参考框架动态维持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实现,包括2000国家大地坐标框架点稳定性分析方法、2000国家大地坐标框架的线性动态维持和非线性动态维持方法。 为便于读者理解,《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的理论与实践》引用了大量的天文大地网及GNSS大地测量数据计算、分析及方法比较实例,可作为测绘专业学生、
本书基于作者近期将其擅长领域与众源地理数据相结合所得的一系列研究经验和成果,从数据获取、质量分析评价、特点规律分析、跨领域交叉应用、共享及可视化等多个角度切入,系统地叙述了众源地理数据(尤其是道路数据)及其分析应用。本书共分8章。章从众源地理数据的概念、来源及特点引入全书,第2章介绍众源地理数据采集和获取的方法和特点,第3章介绍众源地理数据质量分析的框架和方法,第4章介绍众源地理数据在道路网演化规律及志愿者绘图行为方面的研究,第5、6章介绍众源地理数据在道路提取和更新中的应用和方法,第7章介绍众源地理数据在交通信息提取、城市规划、人类行为学等领域的交叉应用,第8章介绍众源地理数据的共享平台建设及一些可视化成果。
本书基于作者近期将其擅长领域与众源地理数据相结合所得的一系列研究经验和成果,从数据获取、质量分析评价、特点规律分析、跨领域交叉应用、共享及可视化等多个角度切入,系统地叙述了众源地理数据(尤其是道路数据)及其分析应用。本书共分8章。章从众源地理数据的概念、来源及特点引入全书,第2章介绍众源地理数据采集和获取的方法和特点,第3章介绍众源地理数据质量分析的框架和方法,第4章介绍众源地理数据在道路网演化规律及志愿者绘图行为方面的研究,第5、6章介绍众源地理数据在道路提取和更新中的应用和方法,第7章介绍众源地理数据在交通信息提取、城市规划、人类行为学等领域的交叉应用,第8章介绍众源地理数据的共享平台建设及一些可视化成果。
《空间信息剖分组织导论》是作者多年来研究成果的总结,主要探讨全球空间信息组织中的基础问题。全书共分10章,系统阐述了全球空间信息剖分组织理论的架构体系、基本原理、数据模型及应用方法等,主要包括全球空间信息剖分组织中的框架、标识、存储、索引、表达、计算、空间关系及应用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作为部全面论述空间信息剖分组织理论与方法的专著,对地球剖分理论在地理信息科学、遥感与测绘科学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中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空间信息剖分组织导论》内容涵盖了作者对该领域的前瞻性思考及研究成果,并吸收了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空间信息剖分组织导论》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内容深入浅出,可供遥感、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农、林、土地、气象、城市管理、社会经济统计及航空航天、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是“连云港市测绘学会第十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选编。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精选内容涉及综述类、GPS技术、GIS与Rs技术、数字化和测绘技术、变形监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地籍与房产测绘技术等,基本反映了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测绘领域的应用。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内容广泛、丰富,很多是来自测绘地理信息工程一线的经验总结,具有的学术水平和较高的应用参考价值,适合测绘科技工作者和测绘类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软件定义无线电(SDRs)概念的提出已有10多年的时间。自Dennis AKos于1997年次对基于软件无线电的GPS系统进行了完整论述,几个研究小组已分别在这一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我们认为出版一本更新的书来介绍GPS系统软件接收机的研究成果的时机已成熟,同时介绍即将投入使用的欧洲伽利略导航系统。GPS系统和伽利略系统同属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
从先秦到民国,不少朝代有过专管测绘的官职和机构设置。测绘技术科学的基础和实力的真正形成,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成为现实。随着全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测绘事业迅速进步,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有战斗力的、高素质的科学技术专业队伍。他们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为科学事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堪与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相映同辉。 面临21世纪,世界测绘科学技术正在阔步前进,日新月异。测绘学研究和工作范围已从地球扩展到太阳系空间,要绘制月球、金星、火星、木星等的星图;大地测量已由陆地扩展到海洋,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学科发展成多学科综合研究;测图技术已从航空遥感进到航天遥感,建立长基线高精度测量体系;制图技术正在全面向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变,等等。另一方面,中国社会
本专著围绕激光跟踪仪测量原理及其应用,结合作者近年来所从事的理论和工程项目研究,从激光跟踪仪的发展历程、测量和控制原理、误差分析和校准检定、多测站联合平差、动态测量及数据处理、联机控制及二次开发等方面,系统的论述了激光跟踪仪的测量原理及其典型应用,将工程测量和大地测量的经典数据平差模型用于激光跟踪仪的工业测量数据处理,提出了广义USMN平差模型、任意状态下的空间加权秩亏自由网平差模型等理论,成功解决解决了激光跟踪仪多站测量、多类型仪器联合测量、动态测量等问题。
全景本身即是一种建模表达方式,可提供360度全方位景观浏览,其获取数据便捷,表达方式简捷,如果具备可量测性,则可以为3DGIS提供一种极好的景观表达方法,作为对现有三维对象与场景建模方式的补充。但在已有的全景三维研究工作中,全景只起到原始数据的作用,未作为场景景观浏览。由于全景在程度上已经表达了较好的可视化效果,在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环境下,如果仅仅为了量测分析将整个全景场景进行重构,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本专著围绕激光跟踪仪测量原理及其应用,结合作者近年来所从事的理论和工程项目研究,从激光跟踪仪的发展历程、测量和控制原理、误差分析和校准检定、多测站联合平差、动态测量及数据处理、联机控制及二次开发等方面,系统的论述了激光跟踪仪的测量原理及其典型应用,将工程测量和大地测量的经典数据平差模型用于激光跟踪仪的工业测量数据处理,提出了广义USMN平差模型、任意状态下的空间加权秩亏自由网平差模型等理论,成功解决解决了激光跟踪仪多站测量、多类型仪器联合测量、动态测量等问题。
软件定义无线电(SDRs)概念的提出已有10多年的时间。自Dennis AKos于1997年次对基于软件无线电的GPS系统进行了完整论述,几个研究小组已分别在这一领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我们认为出版一本更新的书来介绍GPS系统软件接收机的研究成果的时机已成熟,同时介绍即将投入使用的欧洲伽利略导航系统。GPS系统和伽利略系统同属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