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愿文化园,坐柯村新区,占地189公顷,功能齐全,结构合理,铜像主体和大愿广场遥相呼应,内外明堂前后相望,中轴线贯通首尾。
地震救援训练虚拟仿真系统,是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的资助下研究开发的虚拟仿真应用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宏观地震灾害场景、地震救援现场场景、单兵操作废墟场景等不同分辨率的虚拟地震灾害场景,通过人在回路的仿真技术,为受训者提供一个“看现场、做决策”的沉浸式的虚拟训练环境,并可对训练结果进行综合评估。系统突破了分布式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多维人机交互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地震救援训练虚拟仿真应用技术》可为外虚拟仿真技术、救援技术等相关领域专家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各级各类应急管理、紧急救援人员和地震救援志愿者进行地震救援虚拟仿真训练的使用手册。
本书以固体地球为主体,系统地论述了地球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以及近20年来国际和地球动力学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八章,从固体地球系统的观念出发,重点讨论了与地球动力系统有关的固体地球的构造,板块构造理论,地壳及上地幔应力状态,地球内部热过程及地幔动力学等动力学过程。 本书可供地球科学研究生,大学地球科学高年级学生和从事行星和地球科学研究的有关研究人员参考。
《大地震诱发滑坡分布规律及危险性评价方法研 究(精)》编著者乔建平。 《大地震诱发滑坡分布规律及危险性评价方法研 究(精)》选择汶川大地震的10个极震区县(市)26 000km2面积为研究区域.通过统计分析和模拟实验方 法,对大地震诱发滑坡的区域规律及破坏机理进行系 统研究,形成大地震滑坡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技术 方法。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完成汶川地震的10个极 震区县(市)区域内滑坡分布规律、滑坡致灾因子、滑 坡震动破坏机理、滑坡转化碎屑流、地震滑坡震中距 、滑坡危险度区划、滑坡易损度区划、滑坡风险区划 、滑坡风险综合评估、滑坡预警监测等内容分析研究 。 本书研究内容广泛,涉及范围大,图文并茂,基 础数据翔实,研究成果可供高校、科研院所相关专业 人员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根据国际地球科学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需要,系统地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框架,分析了我国目前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阐述了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战略,重点对我国在区域气候环境系统变化与适应、水系统水循环与水安全、生态系统与全球碳循环、陆地表层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球内部动力学与地球系统演化、地球灾变事件与生命过程、地球观测系统与地球系统模拟、耦合过程动力学、响应动力学、适应和预测理论以及日地环境与空间天气灾害等领域的战略重点进行了分析。同时收集了我国科学家有关地球系统科学发展战略思考的论文和国际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活动与国外地球系统科学战略研究的成果。本书对发展我国地球系统科学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地球科学领域和相关学科的科研人
《沉积盆地地热学》从盆地热传递出发,系统介绍了盆地内岩石热物理性质和沉积盆地地温测量与大地热流研究方法,以及沉积盆地热体制和热史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介绍了我国主要盆地的构造-热演化史及地热与油气资源的关系;同时,针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还介绍了沉积盆地地热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沉积盆地地热学》内容丰富、概念清楚、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反映了沉积盆地地热学的近期新进展。《沉积盆地地热学》可作为高等院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以及其他地质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地热资源研究和开发利用的生产及科研人员参考。
《自然区划·土地科学·生态遥感 ——纪念地理学家倪绍祥教授诞生八十周年》是为纪念地理学家倪绍祥先生诞生80周年所编的文集。文集收集了倪绍祥先生在自然区划、土地科学和生态遥感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体现了倪绍祥先生基于自然地理的视角,探索区域差异规律、土地的适宜性与土地利用潜力、蝗虫危害发生与生态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文集也收集了倪绍祥先生的同仁及学生所撰写的一些回忆文,比较全面地回顾了倪绍祥先生的学术研究,以及他在南京师范大学任职期间在地理科学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从侧面展示了老一辈地理学家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