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立体呈现了地球上庞大的地理实体——海洋的全景:从海洋的起源、演化,到海岸、海山、海岛、洋底、洋流、潮汐、气候现象、纷繁多样的海洋生物,以及世界海洋的地貌图集。同时,本书配有近5000张令人叹为观止的高清照片和彩图,包括卫星图及绘图,栩栩如生地展现不同海洋事物的鲜明特征,将自然界的神奇与体现得淋漓尽致,极具科学和美学价值
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海洋地球物理理论及其实际应用方法的专著全书共4章,第1章全面介绍海洋地球物理的学科定位与体系,回顾其发展历程,展望其未来趋势,第2章为海洋地球物理基本理论部分,系统介绍海洋地球物理场的基本理论、物理本质与几何表示,第3章为海洋地球物理数据分析部分,重点介绍数据与计算方法、积分变换与谱分析方法、反演解释方法,第4章为应用部分,详细介绍海底浅层结构探测、海底热流探测、海洋重磁与地震探测的技术要求、仪器设备、工作方法、资料整理与地质解释。
《宽方位地震资料OVT处理技术》分为八章:章“宽方位地震处理技术概述”,主要对外宽方位地震处理技术作了简短的综述;第二章“OVT技术的理论基础”,简要回顾了OVT技术的发展史,概述了OVT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第三章“不同观测系统OVT道集的抽取”,讨论了陆上常用正交观测系统和斜交观测系统下OVT划分和抽取方法,叙述了中心OVT的优化划分方法;第四章“OVT技术在常规处理中的应用”,主要分析了OVT道集与共偏移距道集的差别、OVT域的叠前偏移与常规的共偏移距偏移的差别,提出了从改造算法入手提高OVT域叠前偏移效率的途径;第五章“OVT域的高精度成像”,首先讨论了多角度观察OMG(OVTMigratedGather)道集问题,接着分别介绍了高精度成像的三种方法:RMO校正法、剩余速度分析法、OVT域多方位层析反演法;第六章“OVT域的叠前裂缝预测”,简要回顾了叠前
全书立体呈现了地球上庞大的地理实体——海洋的全景:从海洋的起源、演化,到海岸、海山、海岛、洋底、洋流、潮汐、气候现象、纷繁多样的海洋生物,以及世界海洋的地貌图集。同时,本书配有近5000张令人叹为观止的高清照片和彩图,包括卫星图及绘图,栩栩如生地展现不同海洋事物的鲜明特征,将自然界的神奇与体现得淋漓尽致,极具科学和美学价值
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本书通过对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和天文学等的简要介绍,旨在让人们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原理。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地球科学,然后分七篇分别介绍了构成地球的物质、地表的形成过程、地球内部活动、地球的演化、海洋学、大气学、天文学等。全书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示例,说明了地质、海洋、气象和天文活动对生活的影响,同时说明了各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由于空间大地测量的崛起,大地测量学发生了巨大变革,出现了崭新的大地测量理论和方法。传统大地测量方法绝大部分为新方法所取代,经典大地测量理论因赋予了新的内容而发扬光大,大地测量应用领域大大扩展。为了以有限篇幅包容大地测量的发展,对于已被取代的传统大地测量,《现代大地测量学的理论及其应用》只作概述;对于现在仍有价值的理论,则采取压缩方式,即简明扼要,但无损于内容。《现代大地测量学的理论及其应用》着重于新理论和新方法以及新应用领域的介绍,特别是大地测量在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退化和矿产资源日益枯竭问题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高密度三维地霣技术是伴随地震装备技术进步而产生的地震新技术,具有全数字、超多道、单点、高空间采样率、海量数据等显著特点,通过加大空间域、时间域的数据采集密度,增加目的层有效覆盖次数,提高速度分析精度,便于室内灵活有效地进行资料处理,在提高资料信噪比的基础上提升地震资料的纵横向分辨率及保真度,促进勘探开发技术向特高精度发展,对小断块、薄储层、小砂体、小尺度孔洞的识别以及精细油藏描述具有重要意义。《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以高密度地震技术为基础,阐述了高密度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包括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基础、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高密度维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并以胜利油田罗家地区为例,详细地介绍了高密度地震资料的解释方法和应用。可供从事石油地震、地震勘探及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
《武汉百年名典:水文水利计算》系统地论述了工程水文和水利计算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全书共分17章,包括水循环、水文测验、水文统计、设计年径流与设计洪水、水文预报、水文模型、水质评价、水库兴利调节和防洪计算,以及水电站水能计算等内容。 《武汉百年名典:水文水利计算》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农田水利工程专业通用,也可以供其他水利类专业师生和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全面介绍了紧急救援的基本概念、建筑物倒塌及生存空间、搜索救援理论和方法、灾时应急心理救助、地震应急救助技术与装备、中国特色的搜索与救援模式,以及外紧急救援案例的分析等。本书汇集了课题组五年来的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是一部关于地震灾害搜索救援理论与方法的学术著作。本书的出版对于地震紧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各级地震救援队的组建和培训,以及在地震灾害现场的搜索与救援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审图号:GS(2015)1325号 《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基础图件之四:中国及邻近地区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为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基础图件之四。 《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基础图件之四:中国及邻近地区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部分为中国及邻近地区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芦山7.0级强烈地震袭来,天全县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巨大灾难。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四川省南充市等全国各地的倾力援助和支持下,天全大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热潮,一个浴火重生的新天全很快展现在世人面前。《芦山强烈地震天全抗震救灾志(附光盘)》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载了这段历史,具有资政、存史、教化、交流的功能,也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对于研究天全县县情,探索发展规律,制定重大决策,以及教育后代,造福后世,鼓舞人民,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地球重力场逼近理论与中国2000似大地水准面的确定》是一本反映现代大地测量确定区域似大地水淮面的理论、方法和计算技术的专著,基本内容包括:确定外部地球重力场的基本理论;计算区域似大地水淮面采用的数学模型、计算方法和计算方法和技术;介绍研制我国新一代似大地水淮面数值模型采用有地面重力数据,GPS水淮和卫星测高数据源、分布和质量、数据处理归算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介绍和评述外确定大地水准面研究领域的发展背景和新进展,也包括专题研究成果,探讨了相关学术问题和学术观点。
随着火星探测的成功率越来越高,载人登陆火星的技术逐渐具备。作者大胆预测,人类将在未来20年左右踏上火星表面。通过阅读本书,你将全面了解火星的科学知识、人类探索火星的科学历程、各国科学家探索火星中的科学故事和zuin科技成果在火星探索中的应用等,能够客观理性地认识到火星在宇宙中的地位,思考人类在太阳系中的命运。
本书对1975年以来有关降雨-径流模型作了全面的介绍和概括。随着计算机技术性能和空间数据库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现今的建模人员有了的可用技术资源,早期的建模人员没有料到,用计算机模型可轻易表述有着诸多难题的水文过程。本书既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初级读本,又为水文技术和开发人员提供了详尽而实用的各种技术方法;其详尽地介绍了各种降雨-径流模型,包括用于实时洪水预报以及用于预报土地利用和气象变化影响的模型等,并给了一些应用实例。本书首次为初学者引入了在预报中应用不确定性评估方法,成为进行水文预报的实用工具。 本书可供初学者、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水文研究和咨询人员、环保机构等阅读参考。
《一个自主创新的地震预测思路:走向天地生人综合研究》选编了作者徐道一自1957年至2014以作者发表的100余篇论文,所选文章内容广泛,涉及地质、古生物、地震、数学、天文、海洋等跨学科内容。20世纪80年代后,作者涉猎广泛,将自然科学与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提出了天文、地质、地震、古生物、周易等相结合的天地生人综合研究思路,探索地震预测预报的新方法。
本书是《10000个科学难题》系列丛书的地球科学卷,是由我国工作在地球科学研究与教学线的地球科学专家以及一些海外学者撰写的。本着“研究生愿选题,大学生能通读,高中生感兴趣”的原则,《10000个科学难题·地球科学卷》着重介绍地球科学领域科学难题的来龙去脉,阐述这些难题的的研究进展,指出这些难题的难点所在及解决这些难题的可能途径。“难题”涉及的内容基本上覆盖了地球科学的主要领域,在程度上反映了这些领域外的前沿研究水平。“难题”的撰写在保证科学上严谨性的同时,力图深入浅出、图文并茂,以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