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测绘地理空间信息理论的集大成者,全书共12章,详细阐述了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典型应用,包括 第1章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学发展历程,第2章测绘与地理空间信息时空基准,第3章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第4章卫星重力探测与地球重力场,第5章航空航天摄影测量,第6章高分辨率遥感对地观测,第7章精密与特种工程测量,第8章海洋测绘与海道测量,第9章智能化地图制图与地图传播,第10章 地理空间信息分析与可视化,第11章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服务,第12章 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
本书第1章介绍了地震学研究概况。地震学以弹性力学为基础,第2章对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做一简单回忆,第3章则根据弹性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得到一维和三维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动方程,探讨方程中各参数与地震震相的关系、地震震相的性质。第4章根据第3章地震波动方程的描述,研究平层介质中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地球内部平层界面的反射、透射系数,根据传播因子矩阵与反射透射系数矩阵计算从震源到台站传播效应的理论地震图的基本原理;第5章,地震面波与地球自由振荡,论述地震面波类型和特点、频散方程及其观测,作为驻波的地球自由振荡振型和观测;第6章首先根据地震波动方程得到地震波传播可以看作射线的条件,然后研究平层介质射线理论的地震波走时和震中距的计算;作为远距离观测地震波,第7章介绍球层介质中射线形状、地震波走时和
《地球物理学基础》(增订版)是在1985年《地球物理学基础》(第一版)基础上增补、修订的新版,是有关固体地球物理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的专著。它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地球物理专业高年级大学生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书中涉及内容广泛,除概论外,包括:地球的形状和重力场,地球的转动,地球的年龄、能源和温度分布,地磁场、古地磁场及其成因,地电场和地球电磁感应,天然地震及其预测,地震波的传播,地球的振荡,地震位错和震源物理,地球内部构造等11个专题。书中对所涉及问题的物理概念阐述清楚、简洁、明了,数学公式推导详尽,有助于读者深化对研究问题所涉物理概念的准确理解与结果的正确运用。
地球科学是认识地球形成和演化的自然科学。当前地球科学正在进入建立“地球系统”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体系的新时代,国内外的地球科学研究正在朝该方向发生深刻变革。本书阐述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科学意义与战略价值、发展规律与研究特点,凝练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目标及方向,探讨了2035年前我国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布局、优先发展方向和学科交叉的重大科学问题等,以期为国家发展地球科学提出政策建议。
《背景噪声被动源成像方法》是一本**地震学教程,它系统地阐述了走时估计和背景噪声互相关成像的原理与方法,内容涵盖了格林函数估计的噪声互相关方法、走时估计的驻相法、传统检波器阵列成像方法、背景噪声反射体成像、背景噪声成像分辨率分析、弱散射介质中背景噪声走时估计、弱散射介质中背景噪声互相关成像、均匀介质中的虚源成像、散射介质中的虚源成像、光强度互相关成像、随机介质中波传播回顾及数值分析与概率论的基本理论等。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以及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等领域,遴选生命健康领域、网络安全领域、新能源等若干重点领域,通过德尔菲法、科学计量学等方法开展技术预见研究。在社会愿景、现实需求、技术前沿等分析基础上,结合专家研判提出重点技术清单。在德尔菲问卷中,将技术实现分为实验室实现时间和应用推广时间,然后对技术清单问题开展德尔菲问卷调查,分析各个阶段技术的实现时间、技术实现的影响因素、当前水平与领先国家,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研判,并对技术发展路径和政策措施提出建议。
本书详细介绍地球物理反演的正则化求解方法及该方法在线性和非线性地球物理反演中不同形式的应用,是原著作者在地球物理反演及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当今国际上地球物理反演的前沿问题。
《多通道瞬变电磁探测技术》介绍了一种新的瞬变电磁方法 多通道瞬变电磁(MTEM),主要内容包括该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装备研发、资料处理解释及实际应用等。多通道瞬变电磁核心技术包括大功率接地源编码发射、多道观测、解码接收和类地震资料处理等。该方法具有大深度、高精度探测的优势,为探测石油、金属矿提供了一种全新装备技术。
本书以 认识珠峰 科考珠峰 攀登珠峰 测量珠峰 保护珠峰 五个篇章,全景呈现珠峰的壮美与神奇,再现了珠峰历次科学考察、登山、高程测量的艰辛历程,展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希望可以增进人们对珠峰及青藏高原的认知、推进地球第三极保护。书中首度系统展示了我国6次珠峰地区大型综合科考、2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成果;详细绘制了18条人类成功登顶珠峰路线,解读了从北坡登顶珠峰的路线及营地,沉浸式呈现攀登珠峰全过程;讲述了珠峰高程数字的故事,介绍了中国制造的首次登顶珠峰的测量仪器及原理。采用大幅面超长拉页等新颖独特的装帧设计,以大量摄影图片、手绘插图、专业地图及信息图表,以及音频、视频、VR三维地图融媒体延伸阅读,为读者带来一场珠峰知识盛宴和全新的阅读体验。希望通过本书,共同感受地
生物地磁学是由地磁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形成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地磁场及其变化对生物影响的机理和规律,分析生物感磁起源与机制,以及生物记录的地磁场信息等,对于揭示地球系统中地磁场对生物圈演化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地磁学 现象、机理及应用》系统总结了生物地磁学的*新研究进展,包括在地磁场变化性、生物趋磁性起源与演化、动物地磁导航行为与机制、生物响应极端弱磁场的机制、生物源磁性纳米矿物及其在古地磁学和生物医学的应用等研究中取得的原创性成果。《生物地磁学 现象、机理及应用》写作深入浅出,内容系统丰富。
本书是一本聚焦诱发地震基础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案例的地震学专业书籍。其中,第1至4章系统阐述了诱发地震监测的基本方法原理,包括弹性介质基本理论、典型脆性破坏准则、地震震源理论、地应力测量方法和水力压裂技术等,第5至9章详细介绍了诱发地震监测的应用情况,特别是重点分析了微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的典型应用案例。此外,本书附录汇总了相关的术语词汇解释、信号处理知识和数据格式说明,方便读者查阅参考。
本书介绍了寒区和冻土的基本概念、土壤冻融及对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机制等;详细梳理和总结了冻融过程对土壤物理及水热动力学性质的影响机理;以大量实验为基础,阐述了气象条件和下垫面对冻土水热迁移的影响机理;详细介绍了基于实验数据提出的冻融过程中土壤水热迁移物理模拟方法,以及冻土水热耦合数值模拟方法的参数、边界条件及两类模拟方法;详细介绍了两类典型寒区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原理、模型构建及水循环演变规律研究成果;最后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本书是有关岩溶工程地质的学科性专注,总结和反映了我国岩溶工程地质实践与研究成果,吸收了国外理念和研究成果。全书共十章,内容包括:岩溶发育及岩溶水文地质的基本理论、岩溶场地工程地质特征及勘察、岩溶场地工程地质评价、岩溶地基工程处理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岩溶工程地质、隧道岩溶涌水处治、岩溶区道路改扩建工程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处治、岩溶地下水库工程地质、岩溶泉域人工补给及泉水复流工程。本书的特点是理论先进,学科体系完整,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法与实例相配合,是从事岩溶地区工程地质勘察、工程设计,施工及水资源开发、环境安全保护等各方面科技人员的实用书籍。同时,为有关岩溶专业的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了系统的参考用书。
本书围绕全球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面临的问题,基于室内和野外人工控制实验探讨了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机制及产汇流模拟中下垫面参数化方法,检验了典型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同频率假定;识别了暴雨洪水形成过程中影响同频率假定的关键环境要素,探讨了环境变化下中小流域暴雨洪水产汇流过程与同频率假定作用机制;阐述了中小流域暴雨洪水参数的外延和移用规律,以及暴雨洪水参数与雨强、流域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覆被等地理要素的关系。
本书首次基于探测平台的不同将海洋地球物理划分船载地球物理、水中智能巡航和海底原位探测等三种类型,系统介绍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其装备,包括多波束测深、地震探测技术、重磁电测量技术、放射性测量技术、海洋地热流探测技术以及地球物理测井技术;结合AUV、HOV 和ROV 等智能探测平台的发展,介绍搭乘智能平台的自主探测技术原理、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海底OBS、OBN、OBC 探测的问题和难点,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本书可为我国海洋地球物理学科发展、深水油气探测等提供指导。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反演》系统地介绍了地球物理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及其原理、地球物理反演算法理论,内容繁多,涉及范畴较宽,包括:“数值代数”中的解线性方程组的分解法及迭代法、插值法、数值积分与微分、*小二乘拟合,地球物理正演模拟中的两大类方法——有限差分法与有限单元法,地球物理常用反演算法如*速下降法、牛顿法、拟牛顿法、共轭梯度法等内容。《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反演》有大量的形式复杂的数学公式及数学描述,并在*后一部分介绍了反演的*新进展及目前成像精度*高的全波形反演算法,并且给出了近年来作者及其课题组的雷达全波形一维反演程序实践成果。
我在硅谷管芯片 - 芯片设计公司运营之道 定价 99.00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年07月 开本 作者 俞志宏 页数 ISBN编码 9787302666547 内容介绍 本书详细介绍先进芯片设计公司在拥有知识产权后委托产业链合作伙伴生产的前提下,公司运营和管理的诸多细节。总结了芯片设计公司从零起步的实际运营 作,具体包括公司组织架构设计,确认目标市场,管理供应链,具体产品的立项、研发、测试,公司的质量管理,IT系统管理,大规模生产和产品营销等内容。 章作为入门,解释了一般芯片公司的主要业务类型,此章概述全局,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芯片设计公司的发展缘由,以及产业链中
本书从江西红壤丘陵区降雨、入渗、土壤水等方面,系统开展果园、坡耕地、林地三种主要土地类型的降雨径流分配规律的研究,提出基于降雨径流特征期、水土流失关键期、作物需水主要矛盾期的雨水径流调控理论。研发就地截流促渗、汇流蓄存、集蓄灌溉等单项关键调控技术,集成坡耕地、果园和林地雨水径流资源水土保持调控技术体系。以小流域为单元,构建山顶戴帽、山腰果园、山脚耕地和山下沟道的江西红壤丘陵区雨水径流水土保持调控技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