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依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最新结论,同时在多次讲授气候变化科学课程基础上,去伪存真、集思广义编纂而成,是国内第一部针对气候变化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气候变化科学的发展、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气候变化的驱动因子和归因、气候系统模式和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的预估;之后详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灾害风险管理、气候变化适应、减缓与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与中国的减排行动等内容。本书内容反映了当代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并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相联系,也对国际合作和国内应对、人类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取向做了深入阐述。
气候投融资是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完善相应的制度、政策、法规及机制以促进全社会的资金流向气候变化领域,是能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本书聚焦气候投融资体系建设,在阐述气候投融资内涵和边界的基础上,介绍了国际气候投融资体系的**进展,全面分析了我国气候投融资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关键问题,结合**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完善我国气候投融资体系的对策建议。
本书通过对现有省级运行的四套业务系统包括运行监控系统、动态管理系统、测试维修系统、计量检定系统的融合,形成省级装备保障业务一体化系统。建立标准的省级装备保障业务规范,以统一的数据资源池为基础,结合现有各业务系统已实现的功能与流程,通过切割与取舍部分功能,建立省级装备保障业务一体化平台,实现省级业务流程再造与标准化管理。 本书可供全国各省、市、县的装备保障人员参考。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主要综合分析各类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评述其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同时集纳对全国影响重大的气象灾害资料,是各地方分卷的浓缩提炼。全书设总论、1951—2000年的气象灾害、1900—1950年的气象灾害、1900年以前的气象灾害4章。总论提纲挈领地分析了我国气象灾害的种类、概况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余3章节一般是概述,其他各节按气象灾害的种类设置,着重精选不同时代的重大气象灾害事例,在时间上尽量衔接,以近百年的气象灾害资料为主,兼顾古今,详今略古;对范围广大、危害严重的重大气象灾害事件尽量适当予以评述。
《强对流云物理及其应用》介绍了强对流云物理的一些主要观点和近期研究进展,对一些疑惑问题做了解释。论述了强对流云物理在人工影响天气中防雹,增雨等方面的应用原理,对播撒防雹理论中的一些科学问题做了明确和深化,并提出了新的防雹概念模型。
《台站台风预报服务方法和思路》是在作者总结多年从事台站台风预报技术研究的成果和台风预报服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地、县(市)气象台站在台风预报诊断分析和预报服务中的几个主要问题,阐述台站台风预报服务的方法和思路。《台站台风预报服务方法和思路》参考了前人的台风研究成果.运用现代天气学和动力学的理论,通过多个典型台风的预报决策诊断分析实例和历史个例的相关研究,探讨台站在预报服务中对台风路径、台风暴雨、台风强度变化、台风灾害等预报诊断分析的思路。《台站台风预报服务方法和思路》可供沿海台站天气预报人员开展台风预报业务、服务和防灾减灾工作参考,也可为台站台风课题研究及台风业务培训提供帮助。
本书系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自2019年起“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清洁能源现状与远景评价专题”的阶段性成果,由从事太阳能资源研究和工作在青藏高原一线的科研人员共同编写。全书共6章,包括西藏自治区清洁能源发展趋势、数据资料及来源;精细化太阳能资源计算方法;西藏自治区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评估;影响西藏自治区太阳能利用的主要气象因素;西藏自治区太阳能资源和开发潜力评价结论;西藏自治区太阳能资源精细化图集。本书的特点是将1km分辨率网格化的太阳能资源评估结果与第三次土地利用调查结果、西藏自治区太阳能资源利用和高海拔地形地貌特征相结合,首次给出全区不同海拔高度、各市(地区)不同太阳能资源条件下的光伏发电技术开发量和空间分布,提出西藏自治区光伏发电开发区,为西藏自治区太阳能开发利用
在雨水利用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已较为系统地探讨了雨水利用的相关概念和技术类型,分析了典型区域可开发利用的雨水资源化潜力,评价了雨水利用后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从宏观角度考虑初步建立了中国雨水利用的空间分区图,为雨水资源利用技术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基础理论支持。在雨水高效利用技术与新材料方面,研发出面喷涂高分子、固化土、生物集雨等一系列新型的绿色环保雨水集流新材料,开发出新型橡塑雨水存储设施和小流域雨水利用智能决策系统软件,提出黄土坡地和石质山区等不同区域适宜的雨水利用技术,为雨水规模化应用提供了的技术支撑。在我国陕西、内蒙古、河北、四川、甘肃、宁夏、北京以及台湾等不同省市和地区进行了雨水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系统总结我国雨水利用研究成果与生
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理论研究进展(一)已于1999年6月正式出版,本书是“青藏高原地气系统物理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和中国灾害性天气影响的观测和理论研究”攀登-β项目第二部分新研究成果。本书对高原地气系统及其天气气候影响问题作系统的研究与探讨,它包括该项目五个课题的研究成果,高原地气物理过程、高原与大气环流、高原与东亚季风、高原与全球气候、高原与灾害性天气等。本书可供广大气象科研与业务专家,尤其是从事天气气候变化、预测业务的研究和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地球物理、农业生态、大气物理、环境等学科领域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参阅,还可以作为有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参考书。
大气折射理论及其改正的研究在天文学和大地测量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就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是由于大气结构和活动的复杂性,这个问题呈现了特殊的困难。自牛顿以来,近代自然科学包括天文学不断发展,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投入大气折射问题的研究,为满足经典光学观测所建立的模型和处理方法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其观测精度和高度角适用范围始终不能突破。到了当代,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无线电观测为基础的雷达测距、人卫多普勒测量、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以激光观测为基础的月球激光测距(LLR)和人卫激光测距(SLR)等新技术相继问世(这些新技术可概称为空间测量技术),大气折射的研究又面临了新的课题。
《数值预报系统GRAPES的科学设计与应用》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全书详细叙述了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科学设计方案及其在实际数值预报业务与研究中的应用,内容包括资料变分同化系统、一体化模式动力框架、模式的物理过程、模式的并行计算的科学方案,以及所建立的区域中尺度与全球预报系统的结构和在与区域级业务数值预报中心运行的结果,并将本系统移植与运行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作为《数值预报系统GRAPES的科学设计与应用》的附录,供系统应用者参考。《数值预报系统GRAPES的科学设计与应用》主要读者对象为在地球科学领域从事天气、气候、海洋等数值模式、资料同化与数值模拟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气象业务部门从事天气预报业务与技术开发的科技人员,计算机科学领域从事并行运算方法研究与技术开发的科技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
《农村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政策评估》共分五章,章为绪论,介绍《农村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政策评估》的研究背景、研究框架和数据来源;第二章介绍农村水污染控制技术政策体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这一技术政策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完善农村水污染控制技术政策体系的内涵。第三章介绍了农村水污染控制技术政策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评价方法。并以聊城市冬小麦、夏玉米和清丰县夏玉米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为例,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和环境效益评价。第四章提出了农村水污染控制技术政策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前评价和后评价,提出了评价框架、流程、指标、技术。并以浙江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政策、洱海流域农村水污染控制技术政策、太湖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政策(常州市)、我国农田化肥污染防治技术政
《大气中尺度动力学基础及暴雨动力预报方法》给出了中尺度系统的运动方程组,提出了中尺度运动的动力学参数和广义锋生理论;在非均匀饱和湿空气概念的基础上,给出了广义位温,实现了干位温和饱和湿空气相当位温的无缝链接。在位涡的基础上,发展了二阶位涡理论和中尺度系统的平衡方程;在标量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暴雨动力预报方法;在矢量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对流涡度矢量预报方法,动力涡度矢量预报方法及非地转Q矢量动力预报方法;通过发展多个具有物理意义明确且能反映暴雨发生信息的动力因子,给出了集合暴雨动力预报方法,使理论研究与实际暴雨预报紧密结合。《大气中尺度动力学基础及暴雨动力预报方法》不仅为天气预报和大气科学领域科技人员的理论提高和业务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理论方法,也可作为相关院校大气科学学
《卫星校正场地面和典型地物波谱数据集》是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的实测地球物理参数数据集,共分为5章:章和第2章列出了多年/次获得的敦煌、青海湖卫星辐射校正场和预选的卫星产品验证场地面光谱反射比数据。第3章列出了七类典型地物目标(包括农作物、树冠、草地、土壤、水体、积雪、云等)反射比数据。第4章列出了敦煌场地面及冬小麦冠层方向反射比。第5章列出了树木燃烧时发射的辐射亮度数据(红外光谱段)。章至第5章的内容,每条数据基本上都包括了测量样本的景观、数据的光谱曲线和样本元数据(数据获取的时间、地点、文件名等)。此外,还有两个附录,其中附录1介绍了数据获取所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和规范;附录2主要对敦煌场地的光学特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卫星校正场地面和典型地物波谱数据集》可为从事遥感研究与应用的科技工作
本书系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自2019年起“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清洁能源现状与远景评价专题”的阶段性成果,由从事太阳能资源研究和工作在青藏高原一线的科研人员共同编写。全书共6章,包括西藏自治区清洁能源发展趋势、数据资料及来源;精细化太阳能资源计算方法;西藏自治区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评估;影响西藏自治区太阳能利用的主要气象因素;西藏自治区太阳能资源和开发潜力评价结论;西藏自治区太阳能资源精细化图集。本书的特点是将1km分辨率网格化的太阳能资源评估结果与第三次土地利用调查结果、西藏自治区太阳能资源利用和高海拔地形地貌特征相结合,首次给出全区不同海拔高度、各市(地区)不同太阳能资源条件下的光伏发电技术开发量和空间分布,提出西藏自治区光伏发电开发区,为西藏自治区太阳能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