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从没看过这样的城市自然百科,它包罗万象:从深圳的地理、气候、到历史渊源,从生物多样性到生态系统,无所不含。同时它又细致入微:从哺乳动物、两栖爬行动物到淡水鱼,从鸟类、昆虫到植物,哪怕肉眼难见的真菌也囊括在内。它根植深圳,又放眼全域:深圳1997平方公里的陆地、1145平方公里的海域是一个没有围墙、没有穹顶,较为开放的“自然博物馆”,天地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虫一兽都是自然博物馆中珍藏的展品。它极严谨:深圳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编目,深圳市国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编目,深圳鸟类编目、爬行动物编目……一应俱全。它又很好玩:“昆虫建筑师”“委屈的蟑螂要申诉”“不爱洗澡的鸟不是好鸟”“毒过蛇蝎,植物的化学防御”……光看标题就觉得有足够的吸引力。它好看,三千多幅色彩鲜艳、构图考究
此刻闪耀的星系之光,是亿万年前的宇宙,写给未来人类的情书。 我们身处一个由亿万星系构成的宇宙网络当中。每一个星系本身,都是一个绝**有而无比迷人的世界,它们是宇宙中闪烁着微光的“岛屿”,是宇宙的基本构成单元;它们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意义非凡,呈现出令人心醉的壮丽景象。 对这些古老星系的眺望,意味着对宇宙演化史的回溯,令我们人类得以窥见宇宙的最初。正所谓,目之所及最深远处,便是时光最久远时。一本书就是一对翅膀,一架望远镜就是一台时光机,带我们飞到时空边缘,置身于万物起源、鸿蒙初辟时。我们会看到宇宙的风起云涌、星云的聚散离合,新生恒星如萤火般在黑暗中亮起,超新星在绚烂的爆发中走向死亡。 这本星系的画传将带我们“亲历”众多星球的诞生、成长与消亡,让我们在赞叹宇宙之美的同时,逐步掌握宇宙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地记述1992年以来内蒙古贺兰山重量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历史与现状。志书遵照详今略古的原则,作为贺兰山保护区首修志书,大事记上限力求追溯到历史发端,其他内容上起1992年,下至2022年。按照事物基本属性分章、节进行记述。全书共设12章。志书由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组成,以志为主。
北极是气候变化的中心。地球上没有哪个地方的变暖速度比北极更快。在这里,气候变暖的速度至少是地球其他地区的两倍。但是我们对北极的生态环境和复杂气候过程知之甚少…… 海冰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当冰层破裂,相对温暖的海水与极冷的空气接触时,会发生什么?在极夜的特别条件下,在春日阳光越来越强、冰层下出现迸发出新生命之前,生态系统会发生什么变化?北极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气候变化的推动者?……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有史以来蕞大规模的极地探险项目MOSAiC(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计划)启动了。2019年9月20日,“极星号”破冰船从挪威特罗姆瑟港口出发,去往冰冻的北极,随着浮冰开始为期一年的漂流。来自20个国家的科学家登上了这艘船,研究北极海冰和气候变化的后果。 本次考察由著名纪实摄影
《中国灾害志·断代卷》以志书的形式全面系统客观记述灾害的发生、发展;全面整理我国历史上的救灾、赈灾、防灾、减灾等史料,为后代研究各类自然灾害的规律留下翔实资料,以史为鉴,十分必要,迫在眉睫。本卷是断代卷的其中一卷,详细记述了清代时期的自然灾害情况、防灾减灾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包括概述、大事记、灾情、救灾、防灾、附录6个部分。清代是历史上灾荒发生最频最烈、荒政最为发达的时期,其受灾的程度都远远超过之前任何朝代。“明清宇宙期”和“清末宇宙期”两个重大灾害群发期都发生在清代。
由一位天文学家做你的向导,前往银河系边缘和更远的地方,深入研究观星和太空观测的历史,了解黑洞如何为星系提供动力,并了解不同星系类型的分类。这本富有启发性的书,近200幅从未公开过的天空摄影照片和不可思议的视觉创意手绘图,将会开阔你的视野。宇宙的奇迹在这里等待着你!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流体动力学中的边界层理论的体系结构,其内容分为粘性流基础、层流边界层、层流-湍流转捩、湍流边界层以及边界层理论的数值方法五个部分,其中粘性流基础部分是边界层理论的基础与核心;而层流边界层与湍流边界层是边界层理论重点研究对象,本书围绕基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组的层流与湍流边界层研究方法,重点论述了定常流动和非定常流动状态、温度边界层中温度场与速度场的耦合、边界层分离与再附、边界层控制及轴对称与三维边界层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对对自然对流、射流与尾迹、自由剪切湍流、湍流内流等与边界层理论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了较为详实阐述。
《青藏高原研究丛书: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为国家攀登计划和中国科学院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成果之一。《青藏高原研究丛书: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共十二章,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二、三、四、六、七、八章为3处天然剖面、2处湖泊岩芯和1处冰川岩芯的分析研究,获得青藏高原不同地区古环境多指标、长列、定年较的手资料;其他各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外有关文献综合研究了高原环境演变的主要表征和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历史,论述高原隆升、气候和环境变化事件,并与全球变化进行了对比。
王世炎、彭松民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比例尺1:250000叶城县幅j43c003004)(精)》对项目工作、图幅地质特征及取得的新认识和新进展进行了全面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比例尺1:250000叶城县幅j43c003004)(精)》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确定了区内的构造格架,建立了幅内的地层序列、侵入岩的时序和变质变形序次,提高了调查区的地质研究程度;新发现苏库罗组与苏玛兰组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对元古宙地层划分和构造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区内岩浆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总结了区内岩浆岩的时空分布规律,在古元古代赫罗斯坦岩群解体出一套变质变形侵入体,为塔里木、西昆仑元古宙构造体制研究积累了资料,将侵入岩划分为3个岩浆旋回;对图区火山岩划分了喷发韵律、喷发类型;建立了图内构造岩浆岩
本着图幅带专题的原则,对不同构造单元应用综合地层学方法对沉积岩系进行划分、对比确定不同地质时期的沉积岩相、古地理环境以及古生物群落及层序地层格架,研究和比较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地层、古地理、古生物群落的差异,以活动论、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重塑藏南新特提斯的构造面貌和构造过程”。
本书是继中国空气动力学会首次发布《中国空气动力学发展蓝皮书(2017年)》之后的第二部对我国空气动力学发展阶段性总结和展望的著作,集中总结了2018—2022年5年间我国空气动力学在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科研试验基础设备设施、试验测试与数值模拟技术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梳理了国内主要空气动力学科研与教育机构、重要学术活动和重要事件,分析了空气动力学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的主要读者对象群体是空气动力学相关领域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在读学生和管理人员,也可为科技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智库双螺旋法应用3》一书共收录文章共计30篇,重点围绕智库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智库双螺旋法、智库自身建设,以及智库双螺旋法在公共政策、数字经济、科学城规划、政府科技资金投入、科研机构布局、量化分析方法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提升智库定位、破解智库问题、完善智库研究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启示,可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从事决策咨询研究、战略研究、政策研究、智库实践应用研究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的气象观测已发展成为地基、空基、天基一体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其间布设了一大批我国自主研制的气象仪器装备。本书从我国气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设备变迁的角度入手,从地面气象观测简史、人工观测阶段的观测设备、自动观测阶段的仪器设备等方面讲解地面气象观测的发展历史,通过这些观测仪器设备以及观测方法、技术和手段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反映我国气象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本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可以带领读者轻松了解气象观测的历史。
《人怎样变成巨人(全3册)》由(俄罗斯)伊林,(俄罗斯)谢加尔著
“深时”是塑造我们星球地质事件的时间尺度。这一尺度十分巨大,甚至挑战了人类的理解极限,但它的证据却是随处可见的。本书汇集了前沿研究成果与近200幅精美图片,按照时间顺序,从古代岩层到“天外来客”,从鲨鱼牙齿化石到水下森林,逐一探讨了地球历史上的精彩时刻与重大事件,揭示了“深时”的证据。其中很多古代遗迹是我们如今可以看到和触摸到的,它们成为当下与遥远过去的桥梁,让我们得以一窥塑造我们栖居之所的地质事件与曾经存在过的远古生灵。本书描绘的是45亿年的地质历史,讲述了从地球形成到人类文明曙光出现的故事,也讲述了时间本身的故事。
《水文地质手册(第2版)》是在1978年我社出版的版的基础上,将近几十年水文地质的新理论、新方法技术及新的方向中的新成果加入其中,推陈出新。全手册为五篇21章。篇地质一水文地质基础。第二篇水文地质调查,介绍水文地质调查、矿山水文地质调查、农业水文地质调查、地热和矿泉水资源调查。第三篇方法篇,介绍水文地质遥感、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环境同位素技术、地下水动态监测、样品采集与测试、地下水模拟技术。第四篇地下水资源评价与保护,介绍水文地质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资源评价和开发管理。第五篇是信息系统建设与成果编制。 《水文地质手册(第2版)》是水文地质工作者及有关师生的工具书。
FEFLOW是交互式有限元模拟软件系统,主要用于地下水及渗流介质的二维、三维流量、溶质运移和热传递模拟。FEFLOW6是DHI—WASY公司推出的基于WINDOWS全新界面的版本。张保祥、王明森、田景宏、卢志华编译的《有限元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模拟系统(FEFLOW6用户指南)》是FEFLOW6用户指南,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部分(—14章)为用户手册,详细介绍了FEFLOW6软件的功能、安装及使用方法:第二部分(5章)是演示练习及具体操作过程。利用FEFLOW软件进行地下水流与溶质运移模拟分析,现今已被高校、研究机构、管理部门和咨询公司广泛用于地下水的管理及研究中。《有限元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模拟系统(FEFLOW6用户指南)》是从事地下水资源管理、规划及设计、施工等人员和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为地质灾害预测预警与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提供了一个新的监测理念和技术手段。《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是作者团队二十年来在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包括十章。在介绍了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特点和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的工作原理与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系统地展现了研究团队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性能、光纤传感器与传感光缆、地质与岩土工程多场光纤监测技术、分布式光纤监测系统、光纤大变形监测技术与现场布设、土工模型试验光纤测试技术、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光纤监测技术等八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地质与岩土工程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还附有符号表、参考文献、名词术语和索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