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探险》自出版以来,海洋战略环境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世界各国均调整了国家战略及海洋战略,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海洋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愈显重要,海洋权益的矛盾和争夺日趋激烈,与海上军事活动紧密相关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装备建设取得了新的显著进步。
《海域评估理论研究》共十三章,并收录了三个案例。其中,海域评估的理论、海域等级划分、海域基准价评估、宗海评估是《海域评估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海域评估刚刚起步,还处在探索阶段,不同的理论和思路涌现,可谓百家争鸣。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都为海域评估的理论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建立科学的海域评估理论奠定了基础。 《海域评估理论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 1.综合了经济学、海洋学、海洋管理、资源性资产评估等多学科的知识,形成了完整的海域评估体系。《海域评估理论研究》从海域收益的形成机制和海域的特点出发,详细阐述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区位理论、地租理论、地价理论、生态价值理论、环境容量评估理论等经济学理论和资产评估理论在海域评估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海域收益的因素,海域等
《印度洋马尔代夫环礁发育空间特征:航天遥感、融合信息、海气关联》着眼于航天遥感信息及其融合,展现印度洋上纵列近千千米的马尔代夫环礁发育的不对称性,以及数以千计的珊瑚岛礁特征,无不与海气关联。《印度洋马尔代夫环礁发育空间特征:航天遥感、融合信息、海气关联》图文并茂地一一例证了复合环礁、独立环礁及其礁坪、礁环、潟湖、口门、珊瑚岛礁等地貌体空间发育的区位特征,旨在就海平面上升,预测马尔代夫遭受环境威胁,将没于水下之说,拓展深层次的科学认知。 《印度洋马尔代夫环礁发育空间特征:航天遥感、融合信息、海气关联》可供海洋、气象、气候、生态、环保、遥感、地质、地貌、生物、旅游等专业和部门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在《中国海洋资源空间》里,作者站在陆海整体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海洋地理资源空间、海洋物质资源空间、海洋能资源空间、海洋文化资源空间和海洋资源空间拓展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的海洋资源空间。摆脱了过往研究割裂资源与空间、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联系的缺陷,书中将上述两组对象放置一起,对中国海洋资源空间的现状、海洋资源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资源空间的开拓都作了比较全面的解说。
本书由四个相关主题构成,其中每个主题都强调为构建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经济学必须重视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包括:(1)海洋生态过程如何支撑海洋与沿岸带系统?(2)生态经济学如何应对因人类与海洋系统相互影响产生的“价值冲突”?(3)生态经济学家如何从多维视角,综合性思考与理解海洋与沿岸带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4)为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利用之目标,如何对现实世界实施经济分析研究,以得出相关理念与观点。
海洋监测仪器和技术是伴随着人类从海洋获取“鱼盐之利”、“舟楫之便”发展起来的,涉及机械、电子、能源、材料、信息等多学科交叉,涵盖十分广泛的综合性技术领域,本报告中的海洋监测仪器及技术是指针对海洋环境监、观、勘测的仪器及技术,包括了海洋气象、水文、生态化学、海洋声光物理特性及海洋地质地理勘探类的监测仪器和技术。当前,海洋监测仪器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智能化、高适应性、高可靠性和稳定性等,能够适应大洋狂风、巨浪等恶劣灾害环境和海底高压、低温、黑暗等特别环境,达到满足人类大尺度研究和开发利用海洋等各项需求的能力。本报告对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仪器及技术领域进行综述,通过靠前外本专业领域现状分析总结,对未来10年本领域的发展进行预计,以供本专业领域的科研、应用及管理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