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双碳 战略目标,及时反映我国蓝碳资源状况与变化趋势,以及我国在海洋碳中和领域的新发现、新进展、新成果,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碳中和中心组织30 余位专家编写了《中国蓝碳蓝皮书(2024)》。全书内容分为七章,包括总体篇、产业篇、区域篇、热点篇、专题篇、政策法规篇、国际借鉴篇等,结合碳中和愿景目标,从多维度选取数据指标,针对我国蓝碳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等进行了剖析,借鉴国际蓝碳实践的成功案例与丰富经验,提供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方案、新思路。
由黄冬梅、贺琪、郑小罗等编*的《海洋信息技 术与应用/海洋科学前沿系列丛书》一书为海洋信息 类教材,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基础篇)主要 介绍海洋信息化的几项基础技术,包括海洋信息获取 技术、海洋信息传输技术、海洋信息处理技术以及海 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下篇(应用篇)主要介绍 几项重要的海洋信息化应用领域,包括海洋信息技术 在海洋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 现象再现中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洋防灾减灾中 的应用,海洋信息技术在海域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海洋 信息技术在*地科考中的应用。 本书适合相关专业研究生以及海洋信息化科技人 员阅读参考。
地表的四分之三都为海洋和湖泊所覆盖,因此 水球 一词要比 地球 贴切得多。随着人们对全球史观的兴趣日益增加,海洋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科学史发掘了航海学测定地球经纬度的漫长历史。文学研究描述了往昔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概念和意象。社会史为码头工人、水手和海盗作传。经济史关注全球贸易和航运的历史。而环境史则致力于研究海洋、海啸,以及污染和全球变暖等生态变化。由此,过去主要由艺术、文学和哲学塑造出的海洋,便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面貌。 本书将着力研究海洋在历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首先,在人口迁徙和物质及非物质的交换中,海洋同时起到连接与隔绝的作用,带来的变化也终将波及那些没有漂洋过海的人。其次,与海洋打交道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社会。无论是长在海底的,游在海里的,还是船只运来的,大海一直在为人类提供着
该书是航海院校船舶驾驶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主要内容涉及气象要素和海洋要素的基本变化规律,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天气系统(如冷高压、锋面气旋、热带气旋、副热带高压等)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基本规律及天气模式,大风、浓雾和暴雨等恶劣天气形成背景和季节变化规律,传真天气图的应用和天气预报原理。 该书还包括了 沃克尔环流 以及 厄尔尼诺及拉尼拉现象 等内容,并针对如海啸、龙卷风等原来的教科书很少介绍的一些极端天气,但对海上船舶又有很大威胁的天气系统,大大增加篇幅,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利于知识更新。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也可以同时作为高级船员适任证书考试用培训教材,可供高等航海院校海洋船舶驾驶专业本科学生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可供与航海技术有关的驾驶员、科研人员或高校教师参考使用。
人工智能海洋学是一门融合人工智能和海洋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本书旨在详尽充实地介绍人工智能海洋学的相关知识。本书共分9章,介绍了海洋大数据、Python语言、人工智能基础(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海洋特征智能识别、海洋参数智能预测、动力参数智能估算和模式误差智能订正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学中的应用。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和国家安全的屏障,是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中国海洋科学2035发展战略》旨在依据海洋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瞄准当前世界科技前沿和建设海洋强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展望2035年前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关键领域,谋划促进海洋科学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措施,提升我国海洋科技综合竞争力,为国家海洋科学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和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本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元素在海洋中的含量、通量、分布、迁移,元素在海洋中的存在形式,元素在海洋沉积物中的丰度,元素地球化学过程等方面的内容,主要特色包括:首先在元素组成、分布、分类及物理化学性质的经典理论基础上,融入学科发展的新内容;然后将海洋有机化合物、有机质成岩作用及油气生成、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古环境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充分体现学科交叉的特点;最后在相关章节给出所涉及的陆源物质沉积作用地球化学,生源物质沉积作用地球化学,自生物质沉积作用地球化学,海底火山、热液活动及成矿作用地球化学,自生矿物环境的一些概念、原理及解释等,以利于读者对海洋地球化学知识的理解和知识面的拓展。
本书从地球系统科学和圈层相互作用视角出发,重点阐述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物理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以及全球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同时,对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和人类如何应对全球变化也做了介绍。本书以构建全球宏观图景和多学科交叉理念为目标,为海洋大气和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者奠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辅以介绍国内外关于海气相互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与**研究成果。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全 球环境中具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海洋是保障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物质基础,海洋文明和文化又为 人类相互交流、理解、合作,创造了永续的精神财富 。海洋调查是人类认识海洋的**步。侍茂崇、高郭 平、鲍献文编写的《海洋调查方法(高等学校海洋科 学类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规划教材)》在介绍海洋仪器 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海洋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在介 绍各种海洋调查方法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正确的站位 设置和有效的协调和组织;既介绍常规的资料处理方 法,又对一些计算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做出谆谆善 诱的解释。为了提高海洋调查首席科学家决策的科学 性,在书又专门增加一章有关调查范例和有效规避风 险的内容,讲述保证安全的种种措施。
深海科技作为挺进深海新疆域的首要前提和关键支撑,其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把握国际动态、认清自身位置,是研究我国深海科技发展策略的必要基础性工作。2018 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 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 重点专项设立 全海深样品信息系统建设及深海技术与装备领域发展战略研究 重大项目,《2030 世界深海科技创新能力格局研究》为该重大项目所属课题。课题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牵头,联合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两家单位共同实施,致力于从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三个方向对国际深海科技的态势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绘制知识图谱,多角度多层次准确研判深海科技研发趋势、热点与前沿,掌握创新资源布局,预测 2030 年世界深海科技创新能力格局。
本教材是海洋科学类专业通识类教材,涵盖了海洋科学的主要内容,最大可能汇聚最新海洋科学知识的精华,旨在为海洋科学专业的学生拓展知识范畴,为非海洋专业的学生普及系统的海洋科学知识。在内容编排方面既适度把握知识的深度,又合理的拓展知识的广度;在语言表述方面既深入浅出,便于理解,更富有吸引力,引人入胜。共分为十四章,第一章地球与海洋,第二章海洋学的发展,第三章地球构造理论,第四章海底地形地貌,第五章海水的物理性质与海洋的层化结构,第六章海水中的化学组分,第七章大气的运动,第八章海洋环流,第九章海洋中的波动,第十章潮汐,第十一章海洋生物,第十二章海洋生态系统,第十三章海洋资源,第十四章海洋环境问题。
海洋与海岸带是未来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本书作者基于多年研究与实践,立足海洋与海岸带空间管理的现实问题和长远挑战,分别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自然资源基本利用区”与“基本养殖区”制度、海岸带综合管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功能区划、海域管理与保护、海岛保护规划制度、陆海统筹、围填海管理及其他研究等几方面,详尽地介绍了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制改革进程中海洋与海岸带空间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与新理念。
本书较系统地介绍了作者及其团队近年来在南海海洋环流、中尺度涡旋、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观测和数据网络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以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化为主线,结合国内外同行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变化规律和动力机制。
本书从海洋的声学特性出发,介绍海洋中的声传播理论,重点阐述海洋中的声折射、声反射、声散射、混响、噪声以及声呐方程等内容。本书共分为8章,第1章简述海洋声学的发展历史及学科应用;第2章介绍海洋的声学特性,讨论海洋中的声速和声吸收;第3章介绍海洋中的声传播理论,包括波动声学理论和射线声学理论,以及海洋生物复杂介质的声传播理论;第4章和第5章分别介绍海洋中的声折射和海洋层状介质中的声传播,包括典型深海与浅海条件下的声传播,以及多层介质中的声传播及水声超材料;第6章介绍海洋中的声散射和混响,包括目标强度和海洋混响理论,以及海豚目标探测;第7章介绍海洋中的噪声,包括舰船噪声、海洋环境噪声与海洋生物噪声;第8章联系各章要素,介绍声呐方程的建立及应用,并讨论生物声呐方程。其中,海豚复杂介质的声学特性
《话说中国海洋》丛书是一套全方位反映与介绍海洋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与地理、自然资源各板块并在每个板块中细分成若干书目的大规模海洋丛书。自 2011 年辑出版以来,目前已经推出了 10 几种。此次作为第三辑出版的品种共计有 9 本。 本书是《话说中国海洋文化系列》中的一本。历史年代划分,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前期,探讨了各个时期,中国港口的变迁历史。
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基地基金重点项目 秦汉时期齐人的海洋开发 的终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秦汉时期的海洋探索与早期海洋学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是就这一学术主题进行认真的历史学考察的部学术专著。作者注重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的结合,比较全面、比较详尽地说明了秦汉时期齐人进行海洋探索与海洋开发的成就,分别从经济史、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等层面进行了历史分析。有些论述,对世界海洋学史的学术总结也有推进意义。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山东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究团队系统开展了近海生境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研究与示范,提出了海洋牧场建设新理念,实施了区域工程示范。为了进一步系统总结团队和其他同仁的研究进展,撰写了《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实践》一书,共12 章。本书重点介绍了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回顾与展望、海洋牧场的生产过程与承载力、海洋牧场的基本分类与功能设计、海藻床与海草场生境构建、海洋牧场关键设施设计与研制、资源关键种行为特征与驯化控制、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海洋牧场监测评价与生态安全保障、海洋牧场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海洋牧场产品溯源、海洋牧场的运营管理与效益分析、产业发展模式与业态拓展等内
"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丛书是中国科学院组国拿出版基金项目织数百位院土专家联合研究的系列成果,涉及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是目前规模**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海岸海洋科学》对我国家科学思想库国具代表性的海陆过渡带进行海、陆、气、生学料交叉的重点调研,总结典型海陆过渡带的环境、资源特性及开发进程,提出相宜开发利用与学科发展战略建议。
美丽而又神秘的海样一直让全世界的人们着迷,因为它不但有五彩斑斓的珊瑚、绚烂的海葵和漂亮的水母,有凶猛的鲨鱼、可爱的海豚和淘气的鲸,还有自己的草场、森林,还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奇异的生物,海洋是一个生物的大家庭。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亿万年来发生在海洋中的许许多多有趣的故事,给我们介绍了海洋是怎样的,它本身有什么特点;介绍了生活在其中的林林总总的生物,介绍了它们的习性、它们的繁殖;介绍了海洋生物在海洋中的生活;还介绍了我们人类和海洋之间密切的关系。 在这本书中,我们还可以明白许许多多:原来河豚有毒不是它的错,海湾也会“燃烧”,海中鱼儿的伪装还有自己的妙招,老实的海贝之间也会发生战争,鱼医生偶尔也会耍花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