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阐述了龙门山构造带区域地质构造、构造地貌、新构造运动、活动断裂及其发展与演化;总结分析了5.12汶川大地震的主要特点;首次提出了“同震断裂”与“非构造地表破裂”,“地震灾害”、“地震地质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区分与判别标志;重点叙述了地表同震断裂变形特征、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展布特征和变形构造样式,以及同震断裂对地震灾害程度的控制和影响。此外,对研究区进行了强震潜在危险性区划与预测,为限度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提出了建议意见。 本书可供从事构造地质、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灾区重建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防震减灾科学普及教育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了地球表层中“气、水、土、生、地”物质与物质运动及其复杂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全书共六部分22章,重点介绍现代地理学思想、地理环境效应的研究、城市化和城区的水文水环境效应的研究、重金属污染在内的土壤退化、河口潮滩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湿地的生态建设、沙漠与黄土过程的再研究与金沙江下段(石鼓—宜宾)多次袭夺贯通东流的研究。 本书专供地学各院系培养研究生,也可作为地学各院系师生的教学参考书;同时也可供地学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和工程部门等科研人员和设计工作人员参考。
青藏高原东缘的松潘-甘孜造山带、龙门山冲断带与前陆盆地是青藏高原东缘独特的地域单元,不仅是研究青藏高原与周边盆地动力学的典型地区,而且是验证青藏高原是以地壳加厚还是左旋挤出方式来吸收印-亚大陆碰撞后印度大陆向北挤入作用的关键部位;同时也是研究长江上游地区气候、水系和生态环境变迁与高原隆升的关键地区。区域地质上,该区自西北向东南由松潘-甘孜造山带、龙门山冲断带、前陆盆地、前陆隆起带等四个构造单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构造系统;地貌上,自西向东可分为四个一级地貌单元:青藏高原地貌区、龙门山高山地貌区、山前冲积平原区和四川盆地东部隆起区。 本书以大陆动力学为主线,采用了宇宙核素热年代学、裂变径迹热年代学、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河流下切速率、地壳均衡模拟技术、弹性模拟技术等先进的方法和技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书中对我国典型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地、农田和湿地)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驱动力机制,以及各生态系统碳收支现状与潜力进行了系统研究。 本书可供地球化学、地理学、土壤学、气象学、环境学、生态学、生物学、大气科学和全球变化等专业的科研、教学人员及大学生、研究生参考。
《甘肃江河地理名录》对甘肃河流和湖泊从其所赋有的名称、自然地理特征、水文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概况、社会经济情势、人文历史考证、风景旅游特色等角度进行了总结,详细描述了各条河流和每个湖泊水域的全貌。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甘肃江河湖泊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独特而重要作用,从而唤醒人们关注河流健康和保护水生态的意识,对促进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由杨成有、刘进琪著。
本书章论述了湿地生态野外观测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介绍了湿地生态观测的历史和发展趋势。第三章介绍了湿地生态的观测场地选择与场地设置。第四章论述了外湿地生态观测的指标体系,并从大气、生物、水、土壤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提出了适合我国的湿地生态野外观测指标体系。第五六、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七章分别对大气、生物、水、土壤、社会经济等方面具体指标的观测方法进行介绍。录中,列举了外湿地野外台站简介、网址以及湿地自动气象观测等内容。
孙进忠、张彬、陈奇编著的《工程地震导论》以地震作用的物理过程和地震效应评价为核心,以“震源物理力学过程地震能量扩散传播一场地地震效应”为主线,阐述与地震作用和地震影响评价相关的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本书在介绍地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描述了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和强度规律,说明了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构造应力场的关系;介绍了震源机制解的方法和P波初动解的意义;从地面震动效应和地面破坏效应两个方面描述了场地地震效应;讲解了地震影响的评估方法,包括地震危险性的确定性分析方法和概率分析方法、活动断层的地震地质效应评估方法以及饱和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的评估方法。本书还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规范》中有关场地和地基部分的要求,阐述了场地勘察评价的内容、方法和相关试验测试。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
《陆地生态学研究方法》集50余名活跃生态学者的不懈努力,30余名同仁审阅,经两年有余而成书。《陆地生态学研究方法》是近20年来更新生态学研究方法的首篇,不仅依照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类型分别提供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主要科研方法,各章节附有实例为读者提供参考,而且引入许多近年开始试用的高新技术和方法,不乏国际前沿技术、仪器使用指南、分析方法以及相关文献。部分章节已延伸至与生态学交叉的相关领域,如全球气候变化、社会一经济与生态的关联、城市生态研究方法、整合分析和基因分析等在常规方法论著中较少涉及的内容,有助于跨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