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起源》是大陆漂移说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魏格纳的经典论著,系统地阐述并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部分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部分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黏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此书一问世,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引起全世界地质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这是一本利用户外线索辨别方向、预测天气、寻找水源、追踪动物的实用徒步指南。作者在本书中为读者分享了诸多观察和解读自然的技巧与心得。这些技巧与心得是他二十多年来行走在世界各地,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无论漫步在乡村还是城市,行走在海边还是山地,只要你善于观察,掌握解读自然的技巧,太阳、月亮、星星、云朵、土地、植物、动物等,都会变得更加有趣!
随着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应用方向的多样化,学术界对该学科的兴趣与日俱增,更加关注学科方法和哲学基础;同时,该学科也从技术进步中获益。受数量比和系统论的影响,也为了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自然地理学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重视环境过程、景观演变、年代学、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和学科应用。《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对此类国际学术进展作了全面的综述;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技术途径;展示了自然地理学家对塑造自然地理学学科形象所作的贡献。 《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主要以年代为序分成三大部分:*部分涵盖了1850 1980年的学科发展情况,回顾了自然地理学从奠基到近期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考察了该学科近今的各种研究途径。第三部分展望了该科学在新千年的发展趋势,特别关注在全球尺度和文化层面上的创新之路
“浪漫”与“地理学”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地理学脚踏实地,充满常识,亦是生存所必需。在过去,每个人都要懂得去哪里寻找食物、水源和栖息地;而如今,所有人都必须细心经营地球家园,使之 宜安居。当今的地理学著作缺乏戏剧性,地图、数据、描述和分析比 比皆是,却没有豪侠之举,没有孜孜以求的精神。然而,在不远的历史中,地理学的确曾有魔力,并被认为是浪漫的。那是一个英勇探索的时代。探险家深入海洋、山岳、森林、洞穴、沙漠和极地冰原,检验着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忍耐力……作者指出,若是将精神视为人类存在的核心,或许人类需要将整个宇宙当作游乐场: 中庸之道,信奉诸如光与暗、高与低、头脑与肌肉等两极化价值,皈依一些并不满足生存需要,却迎合热烈的浪漫渴望的地理环境。全书以灵动的笔调,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
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 、 完整的古代城垣,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长13.7千米,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本书内容围绕西安城墙,以西安城墙的历代修建、保护、古代城市规划、 、战争防御等角度,全面详实多角度地阐释西安城墙的历史人文。本书作者团队为西安城墙 工作者,包括学术研究、展览策划、文化传播多个专业,保证书稿专业性的同时增加趣味性,本书图片精美,语言优美,加入许多新的研究,编排方式独特新颖,力求打造西安城墙普及读物精品。
《地球的来龙去脉/探索地球演化奥秘科普系列丛 书》主要分为 揭开地球的面纱 地球的物质世界 永不安稳的大地 大自然的雕塑家 人与地 球的未来 5个专题。该本科普读物主要介绍了地球的 起源、自然资源、地质灾害、特殊的地球风貌等内容 ,以及当前 瞩目的 人与地球的未来 的可持续 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大量的事例和现象分析人类在当 前社会快速发展中的弊端,旨在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宣 传和倡导人与地球的关系。加强大众对地球演的认知 ,强调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的理念 ,从而保护和改善地球,正确地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 念,让人与地球和谐发展。
陆地生态系统被公认为是大气的碳汇,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固定、减少碳排放、提高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是全球温室气体管理的重要技术途径。本书基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生态系统固碳项目群取得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以及国内外科学家在陆地生态系统增汇技术研究中取得的研究进展,系统论述了中国区域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的增汇技术途径及其原理。全书共分十四章,主要内容涉及生态系统增汇的原理、技术途径及其潜力概念,社会经济背景及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状况;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典型区域增汇技术途径、模式及其潜力与可行性;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技术对策等。
为加强国际项目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根据两个项目活动的共同需要,中国-全球环境基金干旱生态系统士地退化防治伙伴关系与中NLADA项目办决定,参,NWOCAT(世界水土保持方法和技术纵览)技术汇编格式,合作编写了《中国干旱地区土地退化防治*实践》,全面总结中国防治土地退化的成功经验,系统介绍中国防治土地退化的技术和方法。 此书中模式的编写由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生态学等多个领域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编著而成。书中的模式涉及到十余个专业领域,基本涵盖了中国防治士地退化技术的主要方面,其中一些模式在中国已有较长的应用历史,一些模式是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本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土地退化作斗争取得的劳动成果,也是广大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辛勤劳动和长期探索的结晶。作为中国一全球环境基金干
本书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了地球上古老的生命记录 叠层石。从地球45亿4000万年前诞生后,仅仅8亿多年,约37亿年前就已出现了微生物席构建的叠层石。它们光合作用不断释放氧气,并以超强的适应能力,不断扩展自己的殖民地。到24亿至19亿年前,已遍布全球,从沸腾的热泉、酷寒的极地、高盐的湖泊到广大的滨海-浅滩到处都有,释放的氧气不断翻番地增加,加上藻类植物的逐渐繁盛,氧气的产量更加日益巨大,□终将缺氧大气圈改造成有氧大气圈,将昏天黑地的早期地球改造成宇宙中已知拥有蓝天白云、万物生长的奇妙星球。从而引发地球上一系列重大的环境和演化事件,如条带状铁建造(BIF)沉积、多细胞生物兴起、艾迪卡拉大辐射直到寒武纪大爆发。此外,叠层石的成矿作用也很强大,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中型高品位镁、铁、锰、铅、
本书在复原清代五台山地区水环境的基础上,探讨民众以水为基础而进行的水事活动,和在此类活动中人与水的关系,以及在水的影响下人与人的关系,从而理清特定时空下水与社会之间互动而生的水文化脉络,梳理水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汲取其中优秀的 基因 ,为今天建设和谐的人水关系提供养分。
第六届中国人文地理学学术沙龙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会议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人文地理学的方方面面。从文化地理学到网络地理学;从人文一地理的空间研究,到文化冲突和环境变迁中的心理研究;从快速城市化下的乡村衰退,到环境变迁下的生态健康;从中国崛起给人文地理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本土化和全球化。此外,还涉及区域研究的走向、转型经济地理研究、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问题,等等。朱竑主编的《地理学评论》便是第4辑,是第六届人文地理学沙龙纪实的汇总。
毛乌素沙地是位于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的一片总面积在4万余平方千米的风沙堆积区,在我国十大沙漠和沙地中,长期以来被比喻为“年轻的沙漠”。 毛乌素沙地的环境变化研究,通常集中在其沙漠化问题上。上世纪中叶的防沙治沙研究工作中,前苏联专家和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了毛乌素沙地形成的“人为主导论”观点,限于当时的研究手段,这一观点成为主流学说,此后的几十年中,毛乌素沙地为“人造沙漠”的结论基本上已在学术界以外站稳根基,治理和改造这一“人造沙漠”让它恢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状态,已不仅仅是人们单纯的愿望,也是所有关注生态环境、渴望和建设美好家园的人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这并非是一个科学高歌猛进的故事,而是一段科学家如何在怀疑与否定中不断前行的历史。20世纪中期以来,关于地球到底是在变冷还是变暖,人类在其间起到多大作用,来自科学界内部与外部的质疑声从未停止,直至结论越来越明晰。这也并非是一个学科孤军奋战的故事。对于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球气候系统,判断其长期发展趋势绝非易事,气象学、天体物理学和海洋学等学科陆续投身其中,力求揭示这个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系统全景。这同样并非科学圈共谋的故事。财政压力、冷战、政府政策、公众态度都影响着研究取向与进展。幸运的是,当科学家艰难达成共识后,他们能够说服越来越多的政府和民众采取积极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而今,面临全球变暖带来的更多气候,更多的探索,更多的行动,正当其时。
翻开古老而发黄的手抄本《更路簿》,进入潭门镇渔民的耕海历史,体会渔民们对家园的热爱,发现南海五彩斑斓的鱼虾龟贝,享受海南渔民幸福的伊甸园,然后骄傲的向世人宣告:这片海域,一直是中国人的家园。 在大海那片纯净的碧波之下,隐藏着它瑰丽而神奇的一面。如梦如幻的海底珊瑚,千奇百怪的海洋动植物,不计其数的海龟,大面积的荧光海景观……所有的这些让中国南海成为了一处大自然的艺术宝库。 让人匪夷所思的捕鱼方式,意义深远的行船规矩,严格遵守的耕海禁忌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与内陆百姓生活完全迥异的、独特的渔家风俗和习惯。 而在这片海域耕海的渔民后只有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潭门镇渔民坚持了下来。 生活在南海的渔民有自己的信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对大海的敬畏。从蛮荒时代开始,南海渔
木鼓文化作为佤族的标志性文化,被世人以及学者们关注由来已久?史之佤族木鼓,只在神圣时刻敲响,只为祭祀谷神之用;今之佤族木鼓已蜕变为娱乐工具,正在失去其特有的神圣?庄严?古朴和崇高?对佤族木鼓文化进行研究,在深刻认识它的本质?功能?作用?缘起以及传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保护?弘扬刻不容缓?《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地理》作者在详尽?全面?深入的实地考察工作基础上,立足于自身的教育技术学的学科背景,利用传播学的理论对佤族木鼓文化的源起?传承以及现在正在面临危机的变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冰冻圈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广泛而深刻。通过我国青藏高原和东北多年冻土区大量多尺度观测试验与模拟研究,系统阐明了冰冻圈变化对生态系统及其碳循环的影响程度、作用机制、时空变异性与未来趋势。利用基于过程的植被动态模型和陆面过程模型等为基础,发展冻土和积雪变化驱动的寒区植被动态模型,模拟研究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生态系统格局及其碳收支等的变化,并预估未来不同冰冻圈变化情境下寒区生态系统及其碳循环变化趋势。
本书以中国西北内陆河地区的水文学研究为主线,以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管理为目标,总结水文循环基础研究、水资源评价及其开发利用的成败经验与教训,提出我国西北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管理基本宏观思路,为我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