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起源》是大陆漂移说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魏格纳的经典论著,系统地阐述并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部分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部分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黏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此书一问世,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引起全世界地质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这是一本利用户外线索辨别方向、预测天气、寻找水源、追踪动物的实用徒步指南。作者在本书中为读者分享了诸多观察和解读自然的技巧与心得。这些技巧与心得是他二十多年来行走在世界各地,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无论漫步在乡村还是城市,行走在海边还是山地,只要你善于观察,掌握解读自然的技巧,太阳、月亮、星星、云朵、土地、植物、动物等,都会变得更加有趣!
地球并不平静,时刻运动中的板块以地震和火山彰显自己的活力。作为两种自然现象,地震可能会给人类造成灭顶之灾;而喷发的火山一方面将地球内部物质送至地表,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以及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一方面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无法脱离地震与火山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在了解这两种自然现象的基础上找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预防自然灾害的办法。本书将结合近几十年来的最新研究,探讨地震与火山活动的形成机制、相关影响,并阐释预警与预防措施,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然,进而保护自己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随着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应用方向的多样化,学术界对该学科的兴趣与日俱增,更加关注学科方法和哲学基础;同时,该学科也从技术进步中获益。受数量比和系统论的影响,也为了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自然地理学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重视环境过程、景观演变、年代学、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和学科应用。《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对此类国际学术进展作了全面的综述;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技术途径;展示了自然地理学家对塑造自然地理学学科形象所作的贡献。 《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主要以年代为序分成三大部分:*部分涵盖了1850 1980年的学科发展情况,回顾了自然地理学从奠基到近期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考察了该学科近今的各种研究途径。第三部分展望了该科学在新千年的发展趋势,特别关注在全球尺度和文化层面上的创新之路
“浪漫”与“地理学”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地理学脚踏实地,充满常识,亦是生存所必需。在过去,每个人都要懂得去哪里寻找食物、水源和栖息地;而如今,所有人都必须细心经营地球家园,使之 宜安居。当今的地理学著作缺乏戏剧性,地图、数据、描述和分析比 比皆是,却没有豪侠之举,没有孜孜以求的精神。然而,在不远的历史中,地理学的确曾有魔力,并被认为是浪漫的。那是一个英勇探索的时代。探险家深入海洋、山岳、森林、洞穴、沙漠和极地冰原,检验着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忍耐力……作者指出,若是将精神视为人类存在的核心,或许人类需要将整个宇宙当作游乐场: 中庸之道,信奉诸如光与暗、高与低、头脑与肌肉等两极化价值,皈依一些并不满足生存需要,却迎合热烈的浪漫渴望的地理环境。全书以灵动的笔调,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
《地球的来龙去脉/探索地球演化奥秘科普系列丛 书》主要分为 揭开地球的面纱 地球的物质世界 永不安稳的大地 大自然的雕塑家 人与地 球的未来 5个专题。该本科普读物主要介绍了地球的 起源、自然资源、地质灾害、特殊的地球风貌等内容 ,以及当前 瞩目的 人与地球的未来 的可持续 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大量的事例和现象分析人类在当 前社会快速发展中的弊端,旨在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宣 传和倡导人与地球的关系。加强大众对地球演的认知 ,强调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的理念 ,从而保护和改善地球,正确地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 念,让人与地球和谐发展。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变化。这场变化不仅体现在中国与这个世界更为深入地融合在一起,而且也体现在中国对世界和世界对中国认识的变化上。首批推出的《解说中国》系列丛书,就是为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的中外读者提供一个对当代中国比较全面的描述,以娓娓道来的方式,把一个承载着几千年文化传统,在经历了灾难深重的存亡危机之后快速赶超上来的现代中国多侧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什么是当代中国。《钟灵毓秀: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是此书系列中的一本。
本书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了地球上古老的生命记录 叠层石。从地球45亿4000万年前诞生后,仅仅8亿多年,约37亿年前就已出现了微生物席构建的叠层石。它们光合作用不断释放氧气,并以超强的适应能力,不断扩展自己的殖民地。到24亿至19亿年前,已遍布全球,从沸腾的热泉、酷寒的极地、高盐的湖泊到广大的滨海-浅滩到处都有,释放的氧气不断翻番地增加,加上藻类植物的逐渐繁盛,氧气的产量更加日益巨大,□终将缺氧大气圈改造成有氧大气圈,将昏天黑地的早期地球改造成宇宙中已知拥有蓝天白云、万物生长的奇妙星球。从而引发地球上一系列重大的环境和演化事件,如条带状铁建造(BIF)沉积、多细胞生物兴起、艾迪卡拉大辐射直到寒武纪大爆发。此外,叠层石的成矿作用也很强大,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中型高品位镁、铁、锰、铅、
本书在复原清代五台山地区水环境的基础上,探讨民众以水为基础而进行的水事活动,和在此类活动中人与水的关系,以及在水的影响下人与人的关系,从而理清特定时空下水与社会之间互动而生的水文化脉络,梳理水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汲取其中优秀的 基因 ,为今天建设和谐的人水关系提供养分。
第六届中国人文地理学学术沙龙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会议内容非常广泛,涉及人文地理学的方方面面。从文化地理学到网络地理学;从人文一地理的空间研究,到文化冲突和环境变迁中的心理研究;从快速城市化下的乡村衰退,到环境变迁下的生态健康;从中国崛起给人文地理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本土化和全球化。此外,还涉及区域研究的走向、转型经济地理研究、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问题,等等。朱竑主编的《地理学评论》便是第4辑,是第六届人文地理学沙龙纪实的汇总。
毛乌素沙地是位于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的一片总面积在4万余平方千米的风沙堆积区,在我国十大沙漠和沙地中,长期以来被比喻为“年轻的沙漠”。 毛乌素沙地的环境变化研究,通常集中在其沙漠化问题上。上世纪中叶的防沙治沙研究工作中,前苏联专家和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了毛乌素沙地形成的“人为主导论”观点,限于当时的研究手段,这一观点成为主流学说,此后的几十年中,毛乌素沙地为“人造沙漠”的结论基本上已在学术界以外站稳根基,治理和改造这一“人造沙漠”让它恢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状态,已不仅仅是人们单纯的愿望,也是所有关注生态环境、渴望和建设美好家园的人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本书按照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学前沿引领相结合 的原则,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国内科学家的集体智慧,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一些跨学科、跨领域,有望在近期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问题,形成《中国极地科学创新研究发展报告》,为未来中国极地科学持续创新研究提供指导。
本书介绍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包括中国地理概论、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区、青藏高原区等部分。 This book is a source of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on China's geography, encompassing its topography,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natural resources, population, ethnic group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暂时没有内容
本书上起地质历史时期,下至当代,分期介绍了广义五台山区森林植被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及引起变化的主因和生态灾难,并揉入有关方舆和人文史料,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合的专著。 本书广征博引,系统论述,当佛教圣地五台山日益吸引游客,当人们更加关注绿化和生态环境之际,该书的出版发行有助于另一侧面了解五台山的自然环境史,具有资格、教育、存史价值。 本书可供林业和园林绿化、史志、教育,以及从事生态学、历史地理学、环境学、植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相关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