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人类认识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应对粮食生产、交通障碍、资源匮乏、气候变迁等一系列生存难题不可或缺的手段。今天,海平面上升、森林过度砍伐、物种灭绝、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移民等挑战日益严峻,地理学的意义愈发凸显。本书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方法、学科意义和价值,梳理了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打开了地理学的大门。
《海陆的起源》是大陆漂移说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魏格纳的经典论著,系统地阐述并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部分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部分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黏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此书一问世,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引起全世界地质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德国A.L.魏格纳关于大陆漂移假说的著作,1915年出版。魏格纳在这本书里系统地阐述、论证了他在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全书分3篇共13章。一篇论述大陆漂移的基本内容,并把它同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进行对比。指出了这些学说的缺点和问题,认为只有大陆漂移说才能解释全部事实。第二篇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论证大陆漂移说的合理性。第三篇为解释和结论。从地球的粘性、大洋底、硅铝圈、褶皱与断裂、大陆边缘的构造形态等方面,讨论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漂移的动力。此书一出版,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引起全世界地质学界、地球物理学界的重视。
这是一本利用户外线索辨别方向、预测天气、寻找水源、追踪动物的实用徒步指南。作者在本书中为读者分享了诸多观察和解读自然的技巧与心得。这些技巧与心得是他二十多年来行走在世界各地,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无论漫步在乡村还是城市,行走在海边还是山地,只要你善于观察,掌握解读自然的技巧,太阳、月亮、星星、云朵、土地、植物、动物等,都会变得更加有趣!
随着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和应用方向的多样化,学术界对该学科的兴趣与日俱增,更加关注学科方法和哲学基础;同时,该学科也从技术进步中获益。受数量比和系统论的影响,也为了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自然地理学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重视环境过程、景观演变、年代学、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和学科应用。《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对此类国际学术进展作了全面的综述;介绍了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技术途径;展示了自然地理学家对塑造自然地理学学科形象所作的贡献。 《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主要以年代为序分成三大部分:*部分涵盖了1850 1980年的学科发展情况,回顾了自然地理学从奠基到近期的发展过程。第二部分考察了该学科近今的各种研究途径。第三部分展望了该科学在新千年的发展趋势,特别关注在全球尺度和文化层面上的创新之路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变化。这场变化不仅体现在中国与这个世界更为深入地融合在一起,而且也体现在中国对世界和世界对中国认识的变化上。首批推出的《解说中国》系列丛书,就是为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的中外读者提供一个对当代中国比较全面的描述,以娓娓道来的方式,把一个承载着几千年文化传统,在经历了灾难深重的存亡危机之后快速赶超上来的现代中国多侧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什么是当代中国。《钟灵毓秀:中国自然与人文地理》是此书系列中的一本。
“朝天录”是朝鲜使团出使明朝后留下的使行纪录,大量记述使团成员的沿途见闻,是研究明代北中国的珍贵史料。特别是,其中包括不少对驿路、城池、关隘、名胜等各类地理景观的记载,这使得系统运用“朝天录”研究明代北中国的地理问题成为可能。 本书以专题形式对此议题进行讨论,分别阐述“朝天录”地理记载的内容与来源、“朝天”驿路制度及驿路情况、辽东“东八站”的建设与中朝关系、嘉靖至崇祯年间朝鲜使者在北京城的活动与记忆,以及明清鼎革之际“朝天录”所见辽东文化景观之变迁。 从文本、制度、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解读朝鲜“朝天录”的相关地理记载,不仅可以补充中国史料之不足,提供 加细致而全面的明代北中国图景亦为探讨朝鲜使者的活动、记忆、心态及中朝关系提供另一视角。
《地球的来龙去脉/探索地球演化奥秘科普系列丛 书》主要分为 揭开地球的面纱 地球的物质世界 永不安稳的大地 大自然的雕塑家 人与地 球的未来 5个专题。该本科普读物主要介绍了地球的 起源、自然资源、地质灾害、特殊的地球风貌等内容 ,以及当前 瞩目的 人与地球的未来 的可持续 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大量的事例和现象分析人类在当 前社会快速发展中的弊端,旨在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宣 传和倡导人与地球的关系。加强大众对地球演的认知 ,强调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的理念 ,从而保护和改善地球,正确地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 念,让人与地球和谐发展。
2016年,第二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由湖北大学承办,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超过110支队伍参加比赛,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大赛一方面突出地理特色,培养学生用地理学的视角和地理学方法去理解、解释、解决生产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推进学生学术科研、专业思考等方面的素质。另一方面大赛突出综合素养,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将其专业学术研究结果简明清楚地展示给观众,培养学生演讲答辩、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良好的精神气质。由各参赛高校派出教授组成的专家评审小组,对参赛作品的学术性、创新性以及参赛选手的展示风貌、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等进行综合考察,对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较高要求,参赛作品和选手的水平也逐年提升,为培养地理类及其他各相关专业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演讲答辩能
《魏延昌地形志》是清代著名学者张穆所撰著的北魏断代地理志。因张穆过早去世,《魏延昌地形志》未及终脱稿出版,稿本几经易手,后失散,仅存目录一卷,司州三卷。这些遗稿不仅是研究北魏地理问题的重要参考,也是研究张穆本人的学术思想的难得资料。《 魏延昌地形志 存稿辑校》为复旦大学著名历史地理学者安介生先生对《魏延昌地形志》辑校整理、详细注释,力求为学术界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版本,也为北魏及沿革地理研究者提供珍贵的参考。
“浪漫”与“地理学”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地理学脚踏实地,充满常识,亦是生存所必需。在过去,每个人都要懂得去哪里寻找食物、水源和栖息地;而如今,所有人都必须细心经营地球家园,使之 宜安居。当今的地理学著作缺乏戏剧性,地图、数据、描述和分析比 比皆是,却没有豪侠之举,没有孜孜以求的精神。然而,在不远的历史中,地理学的确曾有魔力,并被认为是浪漫的。那是一个英勇探索的时代。探险家深入海洋、山岳、森林、洞穴、沙漠和极地冰原,检验着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忍耐力……作者指出,若是将精神视为人类存在的核心,或许人类需要将整个宇宙当作游乐场: 中庸之道,信奉诸如光与暗、高与低、头脑与肌肉等两极化价值,皈依一些并不满足生存需要,却迎合热烈的浪漫渴望的地理环境。全书以灵动的笔调,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
《自然地理学原理及其在测绘中的应用》分为上、中、下三编。 上编: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绪论及章至第六章,分别是地球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系统地介绍了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中编:地貌及其形态特征。包括第七章至第十五章,分别是地貌要素与地貌形态、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与冻土地貌、风成地貌、重力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地貌、综合自测,重点阐明了与陆地地貌有关的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性质、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制约关系。下编:自然地理学在测绘中的应用。包括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本别是自然地理学的实验、自然地理学的野外实习、应用案例,主要介绍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的工作程序、基本方法、技能要求以及典型的应用案例。 本书注
《非织造学(第三版)》系统地介绍了非织造材料加工工艺及理论、设备机构原理及产品结构与性能。全书共分十章,内容不仅涉及非织造用原料、非织造各类工艺技术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基本理论,并且引入了诸多新工艺、新产品、新应用领域和非织造发展的新趋势。 《非织造学(第三版)》为高等院校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亦可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和从事非织造学科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地名研究不可多得的工作性总结资料,反映了北京市地名方面的现状。详细介绍了地名、地址、关注点等概念,研究了地名从产生到消亡的一般过程,深刻分析了地名在城市规划、测绘、管理中的应用,讨论了地名数据库建设应用的流程,列举了北京市的地名审批及数字地名建设情况,分了当前地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地名工作及地名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书为“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洞庭湖项目点实施成果之一,并凝结了著作者们30多年来在洞庭湖湿地研究中的战果。该书从洞庭湖湿地资源、环境保护的角度。总结和介绍了洞庭湖的形成与演化。洲滩湿地的发生发展规律,土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土壤资源特点。湿地动植物资源,植被生态学与动植物群落分类及其特征,植被图绘制,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与能值-货币价值评价,水环境、钉螺孳生环境、地质环境,湿地退化及其成因,湿地保护与可持续性经营策略等。该书集理论性、知识性、应用性于一体。观点鲜明、论据充分、针对性强,对洞庭湖的保护与可持续性经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具有一定的湿地经营管理、保护利用与科学研究方面的参考价值,可作为林业、环保、国土、水利、农业等与洞庭湖湿地保护相关部门的科
《泰山(五岳独尊)》由赵玉侠所著,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古名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济南、长清、肥城、泰安之间。其南麓始于泰安城,北麓止于济南市,方圆426平方公里。矗立在鲁中群山间。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泰山是中国批*风景名胜区之一,又是天然的艺术与历史博物馆。泰山约形成于3000万年前新生代中期。泰山区域地层古老,主要由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及各种片麻岩等几种古老岩石构成,距今约24-25亿年,属于太古代岩类。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泰山上存有许多人文景观。据中国古代各朝代文献记载,此山经常是皇帝设坛祭祀祈求国泰民安和举行封禅大典之地。个在此举行大规模封禅仪式的是秦始皇,在泰山封禅祭祀被人认为是天神必将赐予吉祥的“符瑞”,这便形成泰山大典的历代传统。
《武当山(天下仙山)》由朱南靖所著,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仙山”的武当山,地处中国湖北省西北部,是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全山山势奇特,构成了72峰朝大顶,24润水长流的秀丽画境。山间道观众多,其规模宏大,建筑考究,文物丰富的道观古建筑群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世人所神往。
本书运用系统、翔实的台站资料,湿地和市区短期(1年)气象观测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民间咨询、标本采集和专家鉴定等方式,详细阐述了拉鲁湿地的历史变迁过程及遭受城市发展和人为破坏的影响;分析了拉鲁湿地小气候特,征及其所具有的城市小气候调节效应和生态环境改善功能;提出了有益于今后拉鲁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该书可供从事气象、水文、环境保护和区域资源开发利用、决策规划等方面的生产、科研、敦学及相关管理部门的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