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颗石头都有自己的故事,它们都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本书精心挑选了25种动摇地质学根基、改写地球演化史的岩石、露头或地质现象,从经典露头到月岩再到彻底改变我们对地球运作方式认知的板块漂移,讲述了科学家如何化身 侦探 ,透过这些石头,寻找关于地球历史的蛛丝马迹,拨开重重迷雾,侦破 地质谜案 。25个地质发现如同25块拼图,拼凑出地质史的全貌,串起地球的演化历程。 每个地质发现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作者无疑是讲故事的好手,他还为我们述说了老普林尼为了考察火山而不幸身亡,威廉 史密斯坐过牢,魏格纳为了证明 大陆偏移 葬身北极 他们倾其一生,执着如一,被质疑、遭诽谤,历经各种困难,才终于真相大白。 全书以先提出谜题后进行分析的问答形式,带领读者追随科学家的脚步,破解地质学上的重大谜团
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海陆的起源》一书中系统论述了他所提出的大陆漂移说,阐述了漂移论的本质内容以及与地球冷缩说、陆桥说和大洋永存说的关系,从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方面对漂移论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探讨了大陆漂移的可能性以及动力。本书内容在地质学界和地球物理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之后拉开了地球科学革命的序幕。
地球生命的起源是一次偶然事件的产物或者一系列幸运事件的综合结果,还是编织宇宙织物的生物化学推动力的结局?假如是后者,这些推动力是什么?它们怎样不仅对生命起源负责,也对朝着复杂性不断提高方向前进的进化过程负责?本书试图对以上问题做出解答,并极大地激发你的想象力。《生机勃勃的尘埃》记述了地球生命的奠基性历史,是一部只有具备诺贝尔奖得主克里斯蒂安 德迪夫教授那样的权威地位和渊博学识的人才能写出的生命传记。
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 、 完整的古代城垣,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长13.7千米,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本书内容围绕西安城墙,以西安城墙的历代修建、保护、古代城市规划、 、战争防御等角度,全面详实多角度地阐释西安城墙的历史人文。本书作者团队为西安城墙 工作者,包括学术研究、展览策划、文化传播多个专业,保证书稿专业性的同时增加趣味性,本书图片精美,语言优美,加入许多新的研究,编排方式独特新颖,力求打造西安城墙普及读物精品。
在斯文?赫定所处的年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还没有全部完成,“征服地球”依旧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斯文?赫定结合自身多年探险经历与历 其他 探险家的事迹,描绘了一幅人类如何勇敢地挑战自然、探索未知区域的画卷,在人类立足地球、放眼太空的 ,这样的经历和探索精神依旧值得回味。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斯文?赫定从欧洲一路往东,横跨亚洲大陆到达中国、日本,穿越沙漠,翻越高原,登上冰山之巅,九死一生的丰富经历,还可以看到对他产生影响和激励的先行者哥伦布、利文斯通、斯坦利、富兰克林、沙克尔顿等人在 各地的精彩故事。 本书曾经在瑞典作为青少年的教科书,与 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诞生于同一时代,既是供青少年了解世界历史地理的简明读本,也是了解斯文?赫定经历和人类探索地球历史的 性读物,既有生动的人文地理描
这并非是一个科学高歌猛进的故事,而是一段科学家如何在怀疑与否定中不断前行的历史。20世纪中期以来,关于地球到底是在变冷还是变暖,人类在其间起到多大作用,来自科学界内部与外部的质疑声从未停止,直至结论越来越明晰。这也并非是一个学科孤军奋战的故事。对于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地球气候系统,判断其长期发展趋势绝非易事,气象学、天体物理学和海洋学等学科陆续投身其中,力求揭示这个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系统全景。这同样并非科学圈共谋的故事。财政压力、冷战、政府政策、公众态度都影响着研究取向与进展。幸运的是,当科学家艰难达成共识后,他们能够说服越来越多的政府和民众采取积极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而今,面临全球变暖带来的更多气候,更多的探索,更多的行动,正当其时。
为加强国际项目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根据两个项目活动的共同需要,中国-全球环境基金干旱生态系统士地退化防治伙伴关系与中NLADA项目办决定,参,NWOCAT(世界水土保持方法和技术纵览)技术汇编格式,合作编写了《中国干旱地区土地退化防治*实践》,全面总结中国防治土地退化的成功经验,系统介绍中国防治土地退化的技术和方法。 此书中模式的编写由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生态学等多个领域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编著而成。书中的模式涉及到十余个专业领域,基本涵盖了中国防治士地退化技术的主要方面,其中一些模式在中国已有较长的应用历史,一些模式是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本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土地退化作斗争取得的劳动成果,也是广大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辛勤劳动和长期探索的结晶。作为中国一全球环境基金干
《广西地理》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既注重区域特征,又力求反映当代广西自然、社会发展的 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不仅是地理科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师生的教科书和参考书,对从事区域研究与管理的人员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广西地理》共分为总论、分论和专论三大部分。总论部分包括地理区位、地理特征、地理区划等;分论部分介绍了桂东地区、桂北地区、桂南沿海区(桂南地区)、桂西地区、桂中地区等的自然、社会及发展战略;专论部分设置了沿海开发、旅游经济、生态环境重建和资源开发等专题。为了方便学生,各章均设有章前语、关键词,每章后列出了思考题,在全文的 列出了参考文献。
木鼓文化作为佤族的标志性文化,被世人以及学者们关注由来已久?史之佤族木鼓,只在神圣时刻敲响,只为祭祀谷神之用;今之佤族木鼓已蜕变为娱乐工具,正在失去其特有的神圣?庄严?古朴和崇高?对佤族木鼓文化进行研究,在深刻认识它的本质?功能?作用?缘起以及传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保护?弘扬刻不容缓?《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地理》作者在详尽?全面?深入的实地考察工作基础上,立足于自身的教育技术学的学科背景,利用传播学的理论对佤族木鼓文化的源起?传承以及现在正在面临危机的变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书以ISO 10012为主线,分基础理论、标准理解、实施方法和审核认证四个部分对测量管理体系进行系统、全面和有针对性的阐述。 本书适合有意按照ISO 10012建立和实施测量管理体系的组织及其内审员使用,也可供从事有关咨询服务的人员和认证审核人员在研究、培训及实践中使用。
《赣南大地印记:赣南地质遗迹科普图册》科学地、系统地介绍了赣南地区的地理、地质概况和地质遗迹,涵盖了包括丹霞、喀斯特、岩浆岩、砂岩、变质岩、水体景观、古生物化石和矿石产地在内的所有地质遗迹类型,类型全面,代表性强。《赣南大地印记:赣南地质遗迹科普图册》结构完整,内容翔实,形式新颖,排版制作精美,是一本阅读性较高、收藏价值较大的出版物,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赣南大地印记:赣南地质遗迹科普图册》受众广泛,适合于广大地质工作者及地质爱好者阅读及学习。
前田正名编著的《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精)》为已故日本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前田正名先生在中国历史地理方面研究和北魏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正篇共分七章,分别从北魏桑干河流域的自然地理、居民结构、都市景观的发展情况,以及平城周围的交通路线、商业贸易等方面入手研究;另附三篇论文作为附篇,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了北魏建国以前的拓跋部历史及建国后至迁都洛阳为止的北魏历史,并揭示了沿太行山脉东麓的交通路是东亚极为重要的一条南北交通线。此书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者及日本东洋史研究学者的之书,许多观点可为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当代地理学方法》是为地理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们写作的一本独特参考书,对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中所用的主要方法都做了实用性的介绍,解释了涉及地理信息之采集、分析和表达的各种方法学问题。《当代地理学方法》组织为四篇:地理研究起步;人文地理学中的数据采集;自然地理学中的数据采集;地理数据的分析和表达。共有30章,每一章都包含:·准确的定义;·主要论点的总结;·约5000个词的实质性讨论;·现实生活案例的运用;·关于进一步阅读的注释性提示。每章都由相关学科的著名学者撰写,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各种关键的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循序渐进地把主要的分析和观测技能教给读者,对从研究设计到成果表达的所有问题都提供一站式的启蒙。《当代地理学方法》提供了一个综合性介绍,便于地理学学生掌握完成其学位必须精通的全部
本书以近代地质学、矿物学译著及教科书为研究对象,梳理近代教科书出版概况,考察教科书知识体系的变化,结合社会史、教育史、学科发展史,考察地质学传播脉络,并探讨教科书与名词统一、地质教育之关系。时段则以1853年介绍西方地质学知识的译著《地理全志》出版为始,至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为终,重点研究进入20世纪后出版的地质学教科书。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最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本书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每篇集中论述这些地理学观点的一个方面。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最后一篇,利用前三种传统和主题,并通过相互参照对其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形态的变化、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均有涉及。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极具可读性,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