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年轻而富有活力的交叉学科。它横跨认知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致力于探寻人类心智的生物学奥秘,站在心理学、神经学、信息科学、临床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前沿。 一直以来,本书都被誉为认知神经科学教材的金标准,由该领域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迈克尔 S. 加扎尼加(Michael S. Gazzaniga)等世界知名学者撰写。本书(原著第五版)对内容编排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复杂的核心认知过程(大脑半球特异化、感觉和知觉、物体识别、注意、运动、记忆、情绪和语言)以及控制过程(认知控制、社会认知和意识)是如何由大脑潜在的生物学基础实现的。本书展现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科学发现和临床应用,既是学习认知神经科学 第1课 的良伴,也能为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脑科学、复杂系统、人工智能、计算社
《世界猫科动物》一书的内容涵盖当今世界所有猫科动物物种,是一本全面、权威的猫科动物生态学综述和大百科。作者以毕生心血收集有关猫科动物的各类资料,从古罗马时代的自然史书籍,到现代猫科动物生态学研究,累计引用各类文献近2800篇次,涵盖了几乎所有猫科动物研究专家学者的重要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把庞杂的内容按照地理分布、生态行为、野外生存状况和人工饲养状况进行分类,把科学殿堂中复杂的专业术语、概念用平实的语言加以解释,使普通爱好者到专业人士都可以毫无障碍地领略在过去2000年间人类对猫科动物不断深入的研究,揭示它们那让人着迷的隐秘生活。
近10年来,一种全新的三维体外研究模型 类器官迅速发展起来,成为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医学发展最快的前沿技术之一,已在肿瘤、发育和再生医学等多个基础研究领域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并成为赋能新药研发最具潜力的研究工具之一。书全面梳理了类器官的研究进展,涵盖了包括消化道组织、神经组织等多种类器官;系统介绍了各种类器官的基本结构与细胞组成、类器官的构建与鉴定以及类器官的应用。此外,还专门介绍了类胚胎与肿瘤类器官的研究进展,以及类器官与其他新兴生物技术(如生物芯片)的结合。展望未来,本书提出类器官的标准化,构建机制的鉴定,血管化、免疫化和神经化类器官构建等将是未来的重要技术突破方向。本书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类器官研究与应用的知识体系,从而帮助读者快速了解类器官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南部,横跨北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既临海又沿边,是我国植物资源大省(区),植物多样性仅次于云南和四川,位列第三。为建好广西的植物 户口簿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广西植物研究所通力合作,36年磨一剑,完成了《广西植物志》系列六卷的编纂出版。 《广西植物志(第四卷 种子植物)》按照哈钦松系统(1926 年)编排,记载广西茜草科至唇形科种子植物 33 科 454 属 1612种24亚种141变种5变型及1杂交种,并有植物形态比较图或全貌图精绘图版 269 幅(含646种10亚种17变种),内容包括了各科的分属和分种检索表,科、属的简要描述,每个种的科学名称、中文名称、文献引证、识别要点、与近缘种的关系、产地、生长环境、已知经济用途与开发前景等。
本书是2021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本书通过对英国著名植物学家威尔逊于20世纪初留下的老照片拍摄地点的寻找,由中国植物学家印开蒲教授2009年、2019年先后两次历尽波折、寻找到原拍摄地并进行拍照后,将三次250余组新老照片进行影像对比,真实地展现了中国西南部百年的沧桑巨变,展现了我国在西部地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上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书亮点: (1)《百年变迁》是一部以近千幅图片和质朴的文字,真实、直观、立体展现中国生态发展的时代佳作,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近百年来的沧桑巨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大开发20余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2)《百年变迁》通过对120年时间跨度的资料进行科学、严谨的科学分析,得出了中国西部近10年的变化大于过去100年的变化这样一个重要的
在世界上有一些美丽、有用、迷人的植物往往也是不常见的,几个世纪以来,这些稀有植物一直吸引着植物学家、科学家和园丁,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一些稀有植物如今已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濒危植物图鉴》结合来自英国皇家植物园珍藏的植物艺术作品,讲述了40种稀有和濒危植物的故事,分析 了是什么让这些稀有植物显得与众不同,又是什么让它们变得如此稀有。通过这些稀有植物的故事,我们可以 看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在进一步威胁着这些脆弱的植物,同时也启发我们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这 些稀有植物,珍惜我们的大自然,为人类应对保护稀有植物的挑战带来了一些启发,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大众科 普类读物。
《中国秦岭珍稀濒危植物图鉴》共收录中国秦岭珍稀濒危植物176种(含种下等级),隶属66个科,138个属,以最新的被子植物APGIV分类系统顺序进行编排,同科的珍稀濒危植物连续排列。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0种,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10余种。每种珍稀濒危植物均配有高清彩色图片,文字部分包括学名、中文名、别名、所属科属、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中国及秦岭分布)、生境、保护价值、保护措施等信息,并配有800余幅能反映珍稀濒危植物生境和形态特征的彩色图版,便于读者图文对照查阅使用。
本书旨在总结分子人类学30多年以来的相关研究,结合历史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等传统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现代蒙古语人群及其古代亲族的起源和演化历史进行综合性研究。首先,传统学科关于此议题的研究成果是分子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本书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其次,对蒙古语人群中各类遗传成分的起源演化历史进行详细的说明。之后,结合多学科的证据,对相关古代人群演化、混合并形成现代蒙古语人群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后,本书也对蒙古语族语言的谱系结构、亚洲北部人群在古代经历的语言替换以及欧亚草原东部游牧人群的兴起过程进行了论述。本书可供人类遗传学、历史学和民族学等相关领域研究者参考。
《中国秦岭常见药用植物图鉴》分为上、下两册,汇集了近年来在天然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方面的新成果和新发现,内容涉及秦岭药用植物*研究成果、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发现和优化、传统药物和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成果、生物学活性成分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及传统药物和药用植物的资源利用和保护。 《中国秦岭常见药用植物图鉴》采用四色精美印刷,精心选取了我国秦岭500多种主要常见药用植物,以植物的系统位置为编排主线,包括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以被子植物中的药用植物为主,科的排序采用*的被子植物APGⅢ分类系统,同科的药用植物连续排列,对于该系统中撤销或合并的科,括号内注明了该物种在《中国植物志》中所属的科名。
《中国秦岭常见药用植物图鉴》分为上、下两册,汇集了近年来在天然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方面的新成果和新发现,内容涉及秦岭药用植物*研究成果、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发现和优化、传统药物和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成果、生物学活性成分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及传统药物和药用植物的资源利用和保护。 《中国秦岭常见药用植物图鉴》采用四色精美印刷,精心选取了我国秦岭500多种主要常见药用植物,以植物的系统位置为编排主线,包括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以被子植物中的药用植物为主,科的排序采用*的被子植物APGⅢ分类系统,同科的药用植物连续排列,对于该系统中撤销或合并的科,括号内注明了该物种在《中国植物志》中所属的科名。
本选题拟出版三卷。通过作者与近百位中国老中青三代中国人类学家访谈,构成了一部中国人类学发展的 口述历史 。这些访谈内容记录了中国学者进入人类学领域的转折过程与经历;显示了学者们对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努力;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探索和建构的情况,中国人类学在不同地区发展的趋向,以及中国人类学者与国际人类学交流的状况;展示了人类学本土化和中国化的努力;阐述了人类学与其他学科互动的态势;展现中国人类学者对全体人类未来的关怀。通过这些访谈,道出了中国人类学发展的种种情境、意见、观点,既可看到人类学在中国百年发展的成果,也可窥见新世纪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前景。
本书依托四川省植物资源共享平台、四川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四川省科普培训项目对四姑娘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不同植被类型区域进行调查,获得较为详实的四姑娘山野生药用植物分布情况,并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按照APG IV分类系统排序,进行生物学特性、生境特点、药用部位、功能主治等描述,辅以丰富的图片内容,并对每一种药用植物进行近年来外文文献(SCI、SCI-E)研究简述(附上相关参考文献目录),供从事药用植物资源学、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为2023年度 出版基金项目,为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的一个系统总结。本书共收录分布于中国的胡蜂科昆虫6亚科65属388种,系 制了中国胡蜂科昆虫分亚科、分属、分种检索表,详细介绍了每种昆虫的种名、拉丁学名、测量数据、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同时提供了每种昆虫的成虫生态照片或标本照片,雄性生殖器解剖图以及地理分布图。本图鉴对昆虫学、农林行业和科普教育领域的工作人员及广大昆虫爱好者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科学史》第四卷,为一般读者和人士提供18世纪科学发展的详尽和全面的概述,探讨17世纪的“科学”以及主要的新增长点,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含意。这本书既是一本叙事性的书,也是一本解释性的书,还可以当成参考工具书来用。其主要关注的是西方科学,也谈到了一些传统文明中的科学和殖民地的科学。所包含的范围,既有对科学本身认知维度的分析,也有对其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的解释,两者兼顾。撰稿者大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军人物,他们既叙述了有关问题当前的不同研究成果以及方法论上的争论,也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观点。
本书分析阐述了现代微小卫星现状和技术特点,并结合实例系统描述开展微小卫星总体设计所涉及的顶层设计以及整体功能、性能设计,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包含卫星总体方案设计、卫星环境和工程条件分析、任务分析与轨道设计、总体参数预算等,对下一代微小卫星各分系统新技术进行了预测分析。对掌握卫星总体设计和指导工程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收录了长江河口(E121°-E122°;N30.7°-N31.8°)潮间带及潮下带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126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13种,软体动物37种,甲壳动物73种,棘皮动物2种。 每种动物都配有照片(附标本采集地图),并从其中文名、拉西学名、别名、形态特征(其主要特征用粗体字表示)、常见度(分别用1-5个“”表示常见度)、分布与习性及经济意义等方面进行描述。 本书可作为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专业工作者实地鉴定手册,亦可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博物馆等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