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在地球上十分常见,隶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蚁科,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种类多,群体数量大。小的蚁群只有几十个个体,大的蚁群可以达到数亿个个体。多年来,一些摄影爱好者用他们的微距镜头拍摄了不少蚂蚁生态照片。《中国习见蚂蚁生态图鉴》编者收集了161种蚂蚁的生态照片,编写成这本彩色生态图鉴;这些蚂蚁涵盖了11个亚科66属。
光谱学是通过物质(原子、分子、团族等)对光的吸收与发射,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它起源于17世纪牛顿(I.Newton)进行的色散实验,但是此后一百余年,其发展一直是很缓慢的。1814年夫琅和费(J.Franunhofer)用棱镜在太阳光谱中观察到576条吸收线,1860年,基尔霍夫(G.R.Kirchhoff)用自己创制的分光仪发现了铯和铷元素,奠定了光谱化学的基础,从此光谱学逐步地进入了实质性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光谱学本身的原理与定律建立起来了,另一方面对近代物理学的建立与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光谱学的成就,也就没有物理学、化学的今天。光谱学的深入发展与实际应用,从20世纪开始,光谱分析逐渐成为在冶金、电子、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等工业部门重要的分析手段。
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崇义县西北部,处于南岭山脉和罗霄山脉交汇的诸广山脉腹地,属于鄱阳湖水系赣江源区和洞庭湖水系滁水源区的连接部,是华东和华南生物种群过渡和交汇的区域,保存有典型南岭山地特征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和大面积的特色植物群落,植物和植被具有过渡带的典型性,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2006年9月以来,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省内外16所高校、科研院所的60余位专家,对齐云山保护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综合科学考察。《江西齐云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是全体科考专家和科技人员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吸收现代地理学与地图学的研究成果,运用新的地图绘制技术,以及遥感科技成果,来对春秋时代的历史地理状况进行梳理,以图志形式呈现于读者面前。《春秋列国地理图志》共考释照春秋时期列国地名1210条,诸列国单独成章,先列举其国渊源,再略述其疆界范围,其下则分都城、水以及与水相关地名、山、道路、关塞、城邑与地等。书中所配地图115幅(内含彩色地图12幅,黑白地图103幅),皆作者亲手编绘,庶使读者一书在手,左图右史,能获达经通史之效。
《物理大爆炸(精)》为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量子物理学大师安东尼·J.莱格特教授面向普通大众的科普著作。物理学作为推动科技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无疑值得我们更多的了解和思考。作者莱格特教授以通俗的语言揭示了一个玄妙但并不神秘的物理世界,可谓是物理学知识集中普及的一次“大爆炸”。许多物理、天文爱好者关注的黑洞、引力波、宇宙膨胀、时间弯曲、时间之箭、波粒之争等话题也在这本书中得到充分讨论。正如作者所言“物理学家们就像在一个裂开的冰川中攀岩”,物理成果的每次获取都需要经历冒险但过程却充满惊喜。让我们一起加入这场探险之旅吧!
《理论物理学教程》(共十卷)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巨著,是反映经典物理学向现代物理学转变的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于1962年获得列宁奖。原著为俄文,现已有十余种文字的分卷译本,六种文字的全卷译本。本教程中的七卷是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苏联科学院院士、的理论物理学家л.д.朗道和他的学生、苏联科学院院士、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E.M.栗弗席兹在20世纪40 50年代陆续编写而成的,另外三卷由栗弗席兹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л.п.皮塔耶夫斯基等人按朗道的计划在20世纪60—70年代编写完成,后经不断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举世公认的经典学术著作。本套教程内容丰富、立论明确、论证严谨、物理图像清晰,涵盖了理论物理学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领域,各卷中附有丰富的习题及解答,是学习理论物理学的参考书。 本书是《理论物理学教程》第第三卷,
本书作为一本海洋生物学专著,从海洋生物生态分类的角度对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基本门类的分类、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了系统、概括的描述,对几种主要经济海水藻、贝、鱼类海洋生物的生殖、发育和海洋动物生理学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对现代海洋生物学研究中与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加以阐述,为从事海洋生物学基础研究、海洋环境保护研究和海水养殖技术应用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和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及研究生提供一本参考书。 全书共分为十一章:章绪论,介绍了海洋中生命的起源及海洋生物的种类,概括阐述了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内容及开展海洋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章海洋环境与生物适应,阐述卫海洋环境的类型、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及海洋生物对海洋中物理、化学和地质等环境条件的适应,探讨了保护海
《生物标本采集与制作》简要介绍动植物标本采集基础上,重点阐述干制标本制作、浸制标本制作、动物剥制标本制作、骨骼标本制作、透明骨骼标本制作以及生物玻片标本制作,还介绍作物病虫害标本、鸟卵和鸟类胚胎标本等特殊生物标本的制作,也涉及了生物标本的保管和维护、组织培养与常用实验动物饲养等内容。书中对动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步骤和操作方法作了详尽阐述,图文并茂,便于初学者学习掌握。本书可供大专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或研究参考,也特别适合生物标本制作初学者查阅。
作为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生物学 刺激、 费神的主要著作之一,《基因、心灵与文化》引入了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概念。拉姆斯登与威尔逊由此令人信服地提出,人性既不是任意的,也不是注定的。他们确认了激发基因向上转译到文化的机制,并评估了心灵在涌现的文化模式中遗传进化的特性。 拉姆斯登与威尔逊探索了发展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丰富而复杂的资料, 次使这些学科与人类社会生物学结盟。两位作者也运用了种群遗传学、文化人类学以及数理物理学,以此将人类社会生物学置于可预测的基础之上,并由此追踪了从基因出发经由人类意识到文化的主要步骤。 《基因、心灵与文化》在1981年出版时广受赞誉,后 版多年。本书是《基因、心灵与文化》的25周年纪念版,再现了1981年版的原貌,同时附有一篇对于随后四分之一个世纪中该学科进展的大回顾
《生命的节奏》描述了生物钟的方方面面,使我们知晓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从《生命的节奏》的表述中,我们还可以知道,人类日常的作息、饮食模式并不取决于我们是否感到疲惫或是饥渴,而是受制于体内的生物钟。为什么心脏病早晨发作的人比较多?蜜蜂时如何辨别时间的?驯鹿是怎样知道何时该迁徙的?为什么小孩子早上不容易醒来?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己有时像猫头鹰一样夜间兴奋,有时又像云雀一样清晨活跃?原因就在于生物钟。尽管纷繁的尘世生活掩盖了我们体内的这一生理节奏,可是它们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它们主导着我们的生活模式何时作息、何时处于颠峰或低谷。
本书共分5章,章细胞的一般结构,主要描述真核细胞、原核细胞和结构特点;第二章细胞膜及特化结构,主要叙述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微绒毛、纤乞求、细胞外衣、细胞间连接和质膜内褶等;第三章细胞质,主要讨论各种细胞器和胞质骨含物(包括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微体、细胞骨架、中心粒、核糖体和内含物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病理变化);第四章细胞核,讨论细胞核的整体经构、核膜、核仁、染色质和细胞核内含物质及其基本病变;第五章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对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的形态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描述了凋亡细胞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特点。
作者详细论述了新型纤维素系止血材料的研究现状,并成功制备了两种纤维素系止血材料。本书从止血材料的提纯及低分子残留量的测定、止血材料的生物学评价、止血材料的止血性能三个方面对新型纤维素系止血材料进行了性能评价。研究表明新型纤维素系止血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优异的止血性能,止血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中、重度出血,尤其是动静脉出血,提供了实用、高效急救止血材料,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本书系 “科学思维书架"之一。对术、死后灵魂、心灵学、占星术、不明飞行物、信仰疗法、“替代”医学等现象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对不明飞行物登陆、外星人绑架事件、鬼屋、与死者交流、宣称信仰疗法具有神奇治愈功效的术士以及“替代”医学的神奇疗效等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当代生活中各种伪科学和超自然现象进行了严谨的评论。本书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对于从事科学思维、科技哲学、科学史等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洛阳地区常见植物图谱》收录了近10年来在洛阳地区进行植物学以及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教学、实验和实习考察过程中拍摄到的维管植物109科309属444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10科10属11种,裸子植物6科10属14种,被子植物93科289属419种。在物种的选择上,以常见植物为主,适当选取在系统发育上有重要性或代表性的种类。在系统编排上,蕨类植物参照秦仁昌(1978)的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裸子植物采用郑万钧系统,被子植物则采用恩格勒(Engler-Diels)分类系统(1964)。植物中文名称和拉丁学名的界定和应用以《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为主,中文名称修改了部分印刷错误和汉字的误用,中文名称后的括号内为常用的别名,拉丁学名则改动了部分错误的拼写和词缀。
《植物的欲望:植物眼中的世界》书作者迈克尔·波伦讲述了关于四种日常植物的一些迷人的故事。这四种植物包含了人类与自然界的最为重要的某些联系。波伦把令人着迷的轶事和易于理解的科学编织成了文采斐然的散文,把我们一段明显是与这些植物分享的编年史娓娓道来。来书写得精巧,完全是性的关于人和自然的叙述,是一本植物如何开发我们的欲望便驯服我们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