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生物学功能为主线,以生物大分子及其复合物的三维原子结构为中心,全面深刻地解析了重要生命活动过程的结构基础及由此阐发的分子机理,内容涵盖了从蛋白质、核酸、脂类到生物膜的基本结构信息及知识,以及从遗传信息DNA到RNA到蛋白质的传递,基因产物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从各类生物信号转导、细胞运动、物质输运与相互作用,到免疫系统的结构生物学和病毒结构与功能。本书涉及的知识系统深入,内容丰富翔实,图文并茂,既整合了迄今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知识,又展现了从生物大分子的原子结构到重要生命活动的内在联系和基本原理。
《中国海洋鱼类(套装上中下册)》是一本关于中国近海海洋鱼类分类学和生态学方面大型工具书,为我国海洋鱼类多样性以及相关研究提供学术支持。 《中国海洋鱼类(套装上中下册)》收入盲鳗纲、头甲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共计47目、313科、3090种。 《中国海洋鱼类(套装上中下册)》采用全新体例,采用J.S.Nelson系统编制分类检索表,每种鱼均配有原色图照和简明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区系分布、体长大小及渔业意义、是否有毒、珍稀濒危等文字介绍,具有高的学术价值。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评价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干靓著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建成环境》应对高密度城镇化发展对自然生物栖息空间的侵蚀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生物生境系统的缺失,以人与其他生命体在城市中的和谐共生为目标,探讨城市生物的空间生态位需求,提出 多重生境 的概念,分析其类型、功能及供给潜力,以此为基础构建城市建成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 双视角 影响要素和 六维度 影响效应分析框架。本书进而以上海为例,在宏观和中微观两个尺度下解析以鸟类为主的城市生物多样性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初步构建城市建成环境生物多样性绩效评价模式及各类型生境的规划设计调控目标,*终提出基于城市建成环境生物多样性绩效提升的不同层级规划设计优化原则、策略和关键指标。 本书可为保护和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在有限的土地资
《全球生物安全发展报告(2021年度)》系统地阐述了2021年度全球生物安全领域发展态势,包括全球生物安全威胁形势、国外生物安全管理、国外生物安全应对能力建设、国外生物安全技术进展等四部分内容。同时,对美国《国家生物防御战略》《合成生物学时代的生物防御》《生物安保与生物防御政策路线图》及英国《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等重要专题内容进行了深入解析。
普通生物学是生物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实验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手段。 本书是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教材体系, 共设 88 个实验, 其中基础性实验 8 个、 植物实验 29 个、 动物实验 17 个、 免疫实验 19 个、 综合性实验 15 个,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书主要包括显微镜、 显微制片技术、 植物实验、 动物实验、 免疫实验、 综合实验等部分内容, 每个实验包括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方法等部分。 书后附有普通生物实验中常用试剂的配制方法、 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 组织的结构等,并学习生物绘图; 使用解剖器械解剖鱼、 家鸽、 小白鼠等, 观察其外形及内部解剖, 并进行生物绘
本书编译自Richard B.Primack编写的Essential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Fifth Edition),系统阐述了保护生物学的范畴、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布和价值,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引起的物种丧失和灭绝,种群和物种水平的保护,生态系统和景观水平的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书内容丰富、知识系统、逻辑合理、层次清晰。原著已经被翻译成25种语言出版,是目前国际上最受欢迎的保护生物学教科书。
书收录的珍稀野生动物指在临安境内自然分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浙江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靠前贸易公约》附录I、II、III的物种。经调查记录珍稀野生动物52科162种,其中,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4种,浙江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包括:临安自然地理概况、临安珍稀野生动物区系组成与特征、临安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与对策。各论部分昆虫参照郑乐怡、归鸿主编《昆虫分类(1999)》、两栖和爬行类参照蒋志刚等《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5)》、鸟类参照郑光美主编《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三版,2017)》、兽类参照蒋志刚等《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二版,2017)》对分布于临安区的162种珍稀野生动物进行系统描述,每种均包含中文名称、学名、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在华南农业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中探索与实践的成果与经验总结。全书从生态学学科体系与专业发展方向、生态学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等不同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围绕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共性问题,提出和总结了相关的共性规律、解决方法、改革措施和实践模式。
本书以心理学、教育学和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紧密结合我国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参考了有关微格教学以及生物课堂教学技能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对微格教学的概念、特点和实施步骤及评价方案做了详细的阐述;对每个生物课堂教学技能的概念与作用、类型与设计、应用与评价作了可操作性的论述和讲解。全书力求以服务生物新教师教学为出发点,提倡“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对各个技能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以帮助读者掌握课堂教学的各项教学技能,提高教师教学的实际应用能力。书中课例的运用力图结合当前基础生物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采用了中学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典型课例作为本书编写的案例。本书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教育专业和各级教育学院的
重点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相关的活动,包括学校以正规课程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活动;以课外兴趣小组为依托开展的教育活动;与社会团体结合开展的活动;面向公众或某些爱好者开展的活动以及教师培训等。案例撰写包括教育(活动)过程内容、教育(活动)形式、参加群体、资源条件、前期准备、活动效果及专家点评等几个基本部分。
全书共12章,以生物进化为纲,系统地介绍了生命起源与生命的基本单位、生物的物质能量代谢与营养、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生物的遗传变异及其分子基础、现代生物技术、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本书可作为生物学类和非生物学类本科生的普通生物学或现代生物学基础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作为一本现代生物学入门书籍,它也适合对生命科学感兴趣的各界人士阅读。
自然生态美论的提出是基于当代生态科学的发轫,自然生态危机的威逼和人类对自然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从有机整体自然观出发看待自然现象美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美的新的理论观点,是当代形态的自然美学理论。《自然生态美论》总结了自然美的四种历史形态,将自然生态美从外在形态上划分为三种类型,认为自然生态美具体地表现为四种样态之美;探讨了中国古典艺术中所蕴含的自然生态美思想,分析了西方传统美学中自然美理论的缺失及原因;提出在有机整体自然观的指导下,积极创建自然生态和谐美,并在此基础上,促动社会生态和谐美、精神生态和谐美的终实现,从而使三者在良性互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终使人类走上以和谐为本的健康有序的智慧生存之路。
中国是全球12个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增长,生物多样性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成为当代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系统总结近20年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开展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为生态学研究和生态保护实践提供借鉴,《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卷》由国内知名的生态学家,群策群力,合作编著。内容涵盖了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与监测、保护与研究、可持续利用的技术与展望等方面,涉及海洋、农业、动物、植物、鸟类、鱼类、药物、微生物和菌物等多个门类。《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卷》可供生物多样性研究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广大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相关人员使用参考。
本书为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教学用书。全书以干细胞为中心,介绍其生物学性质、操纵以及利用。本书编写过程中强调知识的新颖性、启发性和实践性,具体体现在 书中反映了当前生命科学中这支发展很为快速的学科——干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成果。 书中如实告知了干细胞为什么可保持其不对称的分裂、微环境是怎样调控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等尚未解决的难题。 本书有几章专门介绍干细胞培养的技术,如胚胎干细胞的培养、iPS细胞的建系、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实验等。 本书可作为生物学、医学基础等专业的本科或研究生教材,可供希望学习与掌握有关干细胞知识与技能的生物学与医学的硕士生、博士生、高年级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人员以及对实验室科学感兴趣、更想让干细胞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医生们参阅。
在地球之上,生命无处不在。生命以水为载体,不断地进行着吐故纳新、精度复制、温和分裂等过程,一代又一代地延续着各自的生命循环,共同演绎着生命的精彩。这些奇妙的生命是何而来的呢?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就开始孜孜以求地探索这个谜题。 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将生命之源归结于超自然的神力,如东方神话里的女娲造人、希腊神话里的普罗米修斯造人和《圣经·创世纪》所记载的上帝创造万物等均以超自然力量来解释生命之源。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生命之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科学家们根据世界各地发现的生物化石,认为生命的起源于无机物,其过程是从无机物向生命有机物演化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地球上先出现的生命是单细胞生物。 单细胞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下进化为藻类、植物、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本书由多位多年从事生命科学教学和研究的专家、教师共同编写。广泛介绍了生命科学分支领域的基础知识、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通过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良好结合的具体实例,不仅提高了全书的可读性,而且将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研究热点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领悟生命科学的奥秘,了解21世纪生命科学和相关技术可能对人类未来的影响。 全书共分8章,分别是:绪论、生命的物质基础、细胞与克隆技术、遗传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生物钟与生物信息学、生物材料与仿生工程学。 本书适合于高等院校公共课程使用,也可为生命科学相关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