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863”生物高技术丛书之一。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以获取、加工、储存、分配、分析和释读生物信息为手段,综合运用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工具,以达到理解数据中的生物学含义的目的。本书力求从各个重要的角度反映生物信息学今天的面貌: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信息学的若干个主要分支,并特别介绍了与人类基因组研究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的一些较新的成果;着重介绍了数据库和数据库的查询、序列的同源比较及其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以生物芯片中的生物信息学问题为例,介绍与基因表达相关的生物信息学问题;还介绍了蛋白质结构研究中的生物信息学问题,以及与分子设计和药物设计相关的生物信息学技术。
《生物物理学名词(第二版)》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第二版生物物理学名词,内容包括:概论、分子与结构生物学、膜与细胞生物物理学、神经生物物理学、光生物物理学、生物信息学、生物控制论、生物力学与生物流变学、辐射生物物理学、自由基生物学、空间与**环境生物物理学、纳米生物学、技术与方法13部分,共2531条。《生物物理学名词(第二版)》对1990年公布的《生物物理学名词》做了少量修改,增补了许多名词,每条名词均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生物物理学规范名词。
功能性食品中活性成分(功能因子)的定性、定量检测是评价其功能性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发展,新的分析手段和方法在功能因子的检测方面被广泛应用。 本书为《功能性食品及其加工技术丛书》中的一册。全书在收集国内外大量*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对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和功能性食品研究领域中广泛涉及的功能性食品中活性成分的测定原理和测定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全书共九章,章至第八章全面地介绍了活性多糖、功能性低聚糖、糖醇类、多糖类、活性脂、维生素、活性肽与活性蛋白质、微量元素的测定原理和测定方法。第九章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一些特殊的功能性成分,尤其对一些具有特殊功效的天然植物化学成分的测定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本书内容系统,方法先进可行,论述严谨,实用性强,可供从事食品科学、食
本教材是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全书包括酶学基本知识、提取分离法产酶技术、微生物发酵法产酶技术、酶的膜分离技术、酶的层析分离技术、酶的电泳分离技术、酶的结晶技术、酶的浓缩与干燥技术、酶的固定化与修饰技术、酶制剂的工业化生产实例,以及酶制剂在食品工业、环保、能源、医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动物饲养等领域中的应用等内容。每章附有相应的实训项目,总共近300项。 本教材结构合理,内容充分,信息量大。与同类教材相比,具有适应面广、体例新颖、图表丰富、实训突出、技术实用、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可作为高职高专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生物制药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亦可作为相关生产科技人员的参考用书或岗位培训教材。
2003~2004年我国多起生物实验室感染事故的发生,使政府、广大科研工作人员对生物危害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2004年,国家发布了国务院424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过滤条例》和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强调了生物安全柜作为一种生物实验室的主要安全设备,对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是必不可少的,要求生物实验室操作人员必须具备规范化、标准化地使用生物安全柜的能力。 鉴于目前广大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柜知识的需求和培训的需要,本书系统介绍了生物安全柜的分级、功能和用途、结构、排气系统和/或供气系统(高效粒子空气过滤器)、实验室选择生物安全柜的基本原则、安装原则和要求、实验室操作程序、日常维护要求等内容。 针对生物安全柜生产厂家,对生物安全柜设计、生产和检测验证中使用的各种术语和
本书力求人各个重要的角度反映生物信息学今天的面貌: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生物信息学的若干个主要分支,并特别介绍了与人类基因组研究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的一些较新的成果;着重介绍了数据库和数据库的查询、序列的同源比较及其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以生物芯片中的生物信息学问题为例,介绍与基因表达相关的生物信息学问题;还介绍了蛋白质结构研究中的生物信息学问题,以及与分子设计和药物设计相关的生物信息学技术。
本书详细论述了光学光谱理论,并介绍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于现代分子和细胞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内容包括电子和振动吸收,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激子相互作用,圆二色性,相干和失相,超快泵探针和光子回波光谱,单分子和荧光相关光谱,拉曼散射,以及多重吸收。 本书论述基于时间相关的量子力学,为此领域专业人士提供了足够全面和详细的资料,并例举了数量众多的理论表达式或演示实验等。 本书可供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物理化学等专业高校师生、科研人员参考。
嗅觉模拟技术属于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技术。该技术在近10余年发展速度很快,广泛用于食品分析、香精香料的质量鉴别、环境检测、医疗卫生等方面。 本书以嗅觉模拟技术的两大组成部分——传感器阵列与模式识别技术为主线,较为简明、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嗅觉模拟的相关技术构成及其基本理论。内容包括:多传感器阵列融合技术,传感器的温、湿度影响补偿技术,特征信号提取技术,样本筛选技术,统计模式识别理论,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多方面的理论与技术,以及嗅觉模拟技术的部分应用领域和成果。这些内容均是作者近年来学习、研究、实践等科研活动的体现。 本书可作为以下领域中的技术人员、高校教师及研究生的参考和学习用书:化工、食品、农产品、医药等产品的品质分析与控制;环境检测与火灾探测;医疗诊断;交通运输。
生物技术是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它的快速发展和有效应用已给当前的工农业生产、人民健康、社会进步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并对人类和社会的加速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效益。由于生物技术发展势头很快,因此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的生物工艺学的教材亟须不断加以更新。本书由27位老、中、青年教师或专职科研骨干人员,历时两年编写完成。 本书以产品生产中共性工艺技术的理论和实践为纲,同时选取若干典型生产过程具体介绍,内容包括成熟的和较新的生物过程的基本原理。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绪论和生物反应过程篇(共12章),下册包括生物质分离和纯化原理篇(共11章)以及典型生物过程篇(共6章)。 本书可做工科生物工程专业的教材,理科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生物技术生产、科研、管理人员的参考阅
本书以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决策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围绕经济活动体系、地理环境系统和两者结合形成的自然-社会经济地域综合体(系统),定性、定量、定位、定时(相联系的整体)地分析、系统研究了这个系统的要素、环境、状态、结构和过程,以及二者相宜和谐结合的特征和标准;深入探讨了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基本原理;总结归纳了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两类组织方式:提出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操作对象(经济活动位置、强度与关系)及具体操作方式、方法;并分别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活动等各种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来讨论其与地理环境的结合,也针对不同尺度和不同特征的地理空间来讨论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决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原理应用的方式方法,突出
这本权威的书,汇集了细胞生理学领域的思想和主题。语言清晰,简洁,全面覆盖细胞生理学的各个方面,从基本概念到更高级的主题。第四版包含大量的新材料。大多数章节已被彻底更新,例如感觉传导,原生动物和细菌的生理,调节细胞分裂,细胞程序化死亡的重要课题。
生物技术是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它的快速发展和有效应用已给当前的工农业生产、人民健康、社会进步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并对人类和社会的加速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效益。由于生物技术发展势头很快,因此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的生物工艺学的教材亟须不断加以更新。本书由27位老、中、青年教师或专职科研骨干人员,历时两年编写完成。 本书以产品生产中共性工艺技术的理论和实践为纲,同时选取若干典型生产过程具体介绍,内容包括成熟的和较新的生物过程的基本原理。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绪论和生物反应过程篇(共12章),下册包括生物质分离和纯化原理篇(共11章)以及典型生物过程篇(共6章)。 本书可做工科生物工程专业的教材,理科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生物技术生产、科研、管理人员的参考阅
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不仅可以从分子水平揭示蛋白质的功能,而且对于提示生长、发育、分化和凋亡等生命活动规律至关重要,为探讨重大疾病的机理、疾病治疗、疾病预防和新药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书共35章。首先介绍了信号转导和人类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等问题,并强调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然后分三部分介绍了如下内容:6个基于标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技术建立起来的、用于分析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6种鉴定和识别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学方法;近期改进过的与GST沉降和免疫沉淀相关技术、两个补体系统、渐增截断方法、蛋白成束、高通量方法。后讨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的整合及模型构建,以及这些模型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 本书内容
《生命系统的物理建模》源于菲利普 纳尔逊(Philip Nelson)教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授课数年的讲义,学员主要是2-3年级理工科学生,他们至少受过一年的物理和相关数学课程的训练,对合成生物学、超高分辨显微镜等有所了解,并希望有所作为。不同于先前的生物物理教材着眼于介绍生命系统的物理现象,本书侧重于从定量实验数据中通过物理建模的方式提炼出科学规律,为*终实现生命科学数学化提出了自己的方法。 本书是为现代生物物理学作科学铺垫的基础课,也适合作为许多专业课的补充教材,包括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各类工程学和应用数学。某些内容已经超越了本科范围,只要纳入教师自己的专业知识,本书很方便就成了研究生教材。
本书内容包括分子生物物理学、生物膜及其物理特性、生物电磁基础知识、电磁上生物效应、抑癌基因网络及调控、光生物物理、辐射生物物理学、自由基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神经生物物理学、分子马达和生物大分子模拟计算。
本书对生物工程实验中涉及的实验技术、反应原理、流程安排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全书共分为6章,内容包括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生物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验和附录。书中在介绍不同的实验技术时,选取了各学科中有代表性的实验方法和研究技术,并结合科研、教学实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附录还列出了一些常用试剂、缓冲溶液等的配制方法及一些常用数据和缩略语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书可供生物工程及相关领域本科生、研究生及研究人员进行学习和参考。
蛋白质工程作为正在形成的以改造现有蛋白质和制造新型蛋白质为中心的第二代遗传工程是一共包含多种学科的边缘领域。本书着重介绍蛋白质工程的相关基础知识、主要方法和技术以及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研究实例、力图使读者掌握蛋白质工程的基本原理,了解蛋白质工程的实际过程,熟悉从事蛋白质工程的重要方法。本书的各章节由活跃在各相关学科科研线的权威专家执笔。全书共分六章,章介绍作为蛋白质工程蓝图的蛋白质工程原理;第二章介绍蛋白质分子设计的方法;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进行蛋白质分子改造的分子生物学途径;第四章介绍突变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第五章概要介绍测定突变和天然蛋白质结构的主要方法;第六章列举了一些蛋白质工程的应用实例。 本书可作为综合大学、师范院校、医学院校、农业院校的医药、农业、环保等专业的
本书介绍了生物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方法和一些新的进展。全书共有七章,章介绍了简单种群模型,通过这些模型介绍了一些计算机数值仿真程序,所给出的源程序可以广泛应用到其他具体问题的研究中。第二章介绍了具有两个生命阶段和三个生命阶段结构的种群模型。第三章介绍了自治和非自治扩散的种群模型,还考虑了时滞的影响。第四、第五章介绍了用非线性泛函分析中的拓扑度理论和不动点定理研究种群生态模型的方法。第六、第七章概述了脉冲微分方程理论,并且介绍了这些理论在种群动力学模型和传染病动力学模型中的应用。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数学、生物学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阅读,还可以作为从事生物数学研究的教师及相关科学研究工作者的教学与科研的参考书。
蛋白质理论与技术是21世纪生物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基础实验性科学,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作为21世纪生物技术丛书的一个分册,本书通过上、下篇全面介绍蛋白质的基本理论、进展、技术及其应用。上篇由八章组成,系统介绍了蛋白南的合成、转运、加工与修饰及结构的功能,阐述了蛋白质分离纯化的基本理论,蛋白南定性、定量检测的基本理论,并对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芯片理论与进展做了介绍。下篇由六章组成,介绍蛋白质样品的准备,蛋白质电泳技术,层析技术,蛋白质活性及定性、定量检测的方法及应用,并在生物信息学预测蛋白南序列技术方面进行了实验性阐述。 本书可供研究生、本科生和从事蛋白南研究的科研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实验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