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册志书内容包括2022年以前中国已发现且系统研究过的奇蹄目犀超科(Rhinocerotoidea)化石,共计5科61属147种。《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三卷 基干下孔类 哺乳类 第八册(下)(总第二十一册 下) 奇蹄目Ⅱ:犀超科》介绍了犀超科的发展与现状、形态特征、演化与分类等方面内容,并简要叙述了中国犀超科的研究历史。科级分类阶元主要包括定义与分类、鉴别特征、分布与时代,以及相关问题的评注;属、种级阶元有较详细的厘定,包括异名录、模式标本、鉴别特征以及产地与层位等,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三卷 基干下孔类 哺乳类 第八册(下)(总第二十一册 下) 奇蹄目Ⅱ:犀超科》附有插图151幅,正文之后有学名索引。
本书是以油画的艺术形式展示自46亿年前地球诞生的太古宙开始直至全新世各地史时期陆地植物景观的画册。作为古植物学研究者的画作者,希望能将科学和艺术结合,去展现那遥远、宁静、深邃的史前植物世界的斑斓景色。画作主要依据我国各个地史时期丰富的化石资料,综合古生物学家的重要典型研究成果,以油画的形式复原了各地史时期陆地植物景观36幅,并附有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展示了漫长的前显生宙藻菌发展时代,以及显生宙以来的地衣苔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发展时代景观的演替,直至人类栽培作物景观的出现。
葛利普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古生物学家。1920年他应丁文江之邀来华,担任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主任和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教授。葛利普以其卓越的才华和过人的勤奋,不仅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著作,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古生物学家,使中国古生物学从无到有,并为世所瞩目,堪称“中国古生物学之父”。 本书共分三部分:上编为中外学者不同时期为葛利普所撰写的传记或纪念性文字,下编为葛利普撰写的纪念中外学者的文章及相关科普作品,附编则是作者近年来发表的关于葛利普的三篇学术论文。本书勾勒出一个丰富、立体的葛利普形象,并呈现了民国时期活跃的中西方科学交流和学术生态。
本书在对古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的基础上,聚焦于如何针对研究问题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全书分为十章,涵盖了古生物学的生物宏演化(evolutionary?trend)、生物灭绝事件(mass?extinction)、系统分类(systematics)、系统发育(phylogeny)和形态演化(morphological?change)等多个方面,以及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和古地理学等多个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
古脊椎动物学是一个活跃的学科,每周都有有关新发现了某某化石的报道,而且还不仅是恐龙!这部新版的教材概括了国际范围的古脊椎动物学,还特别介绍了中国的激动人心的新发型。《BR》 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教师古脊椎动物学这个学科。靠猜测来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年轻的研究人员使用了崭新的数码和影像方法来探索生命树、宏演化,全球变化以及功能形态学。《BR》 本书的第四版做了全面修订。增加了支序系统学框架及功能和发育方面的篇幅。辅助研读的内容包括:每章要点、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推荐阅读的文献和网址。
恐龙蛋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化石类型。它不仅保存了恐龙的繁殖行为、生理特征等生物学信息,而且也保存了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和古生态等地质学信息,为研究恐龙的生理、繁殖行为及其生存时期的地质环境背景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材料,具有其他古生物化石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近百年的研究过程中,中国多地发现的大量恐龙蛋化石,为恐龙蛋系统古生物学及相关的地层学、古地理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本册志书是对2016年12月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基干主龙型类、鳄型类和翼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包括29科86属102种(不包括存疑属种和未定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附有159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本册志书包括脊椎动物总论和无颌类两大部分,共附有 143张插图?在脊椎动物总论中简述了脊椎动物在“生命之树”中的位置,概述了脊椎动物的骨骼构造与其他主要特征,讨论了现代动物分类学与脊椎动物的分类,介绍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发展简史,并附有28张插图?无颌类部分分为导言和对无颌类在我国所发现属?种的系统记述?导言中简述了无颌脊椎动物的分类及各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与地史?地理分布,讨论了牙形动物之谜,重点介绍了盔甲鱼亚纲的解剖学特征,总结了中国无颌类化石研究历史,并附有21张插图?系统记述部分记述了截至2013年年底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无颌类化石,包括海口鱼目?圆口纲?花鳞鱼亚纲和盔甲鱼亚纲,共18科61属82种,并附有94张化石照片及插图?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
本书是一个勇敢的尝试,介绍古生物学和化学结合而成的一个新兴多领域的交叉学科,以“看进骨头内”为思维指导,从更完整的角度,探索地球生命的演化,充实人们对于浩瀚宇宙中这颗小蓝色星球的认知,让我们因为更充分的了解而更加爱护保护它。透过结合先进的传统古生物学和化学,让我们不止更详尽地看进化石样本内部细节,也看到更完整的外围岩内成分与变化的真实情况。如此的结合,把古生物学提升到一个系统性量子跳跃阶层,同时也打开了一个化学界的新领域;通过加入化学方面的努力,可以揭开并了解更多的地球生命演化;这是我们该做的双赢科学进步——让我们从里面到外面全盘了解,其威力和影响,无可限量。
本册志书内容包括2022年以前中国已发现且系统研究过的奇蹄目犀超科(Rhinocerotoidea)化石,共计5科61属147种。书中介绍了犀超科的发展与现状、形态特征、演化与分类等方面内容,并简要叙述了中国犀超科的研究历史。科级分类阶元主要包括定义与分类、鉴别特征、分布与时代,以及相关问题的评注;属、种级阶元有较详细的厘定,包括异名录、模式标本、鉴别特征以及产地与层位等,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书中附有插图151幅,正文之后有学名索引。 本书是 外凡涉及地学、生物学、考古学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博物馆有关科研人员及业余古生物爱好者的基础参考书,也可为科普创作提供必要的专业参考资料。
本册志书内容包括2022年以前中国已发现且系统研究过的奇蹄目犀超科(Rhinocerotoidea)化石,共计5科61属147种。书中介绍了犀超科的发展与现状、形态特征、演化与分类等方面内容,并简要叙述了中国犀超科的研究历史。科级分类阶元主要包括定义与分类、鉴别特征、分布与时代,以及相关问题的评注;属、种级阶元有较详细的厘定,包括异名录、模式标本、鉴别特征以及产地与层位等,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书中附有插图151幅,正文之后有学名索引。 本书是 外凡涉及地学、生物学、考古学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博物馆有关科研人员及业余古生物爱好者的基础参考书,也可为科普创作提供必要的专业参考资料。
古脊椎动物学是一个活跃的学科,每周都有有关新发现了某某化石的报道,而且还不仅是恐龙!这部新版的教材概括了国际范围的古脊椎动物学,还特别介绍了中国的激动人心的新发型。《BR》 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教师古脊椎动物学这个学科。靠猜测来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年轻的研究人员使用了崭新的数码和影像方法来探索生命树、宏演化,全球变化以及功能形态学。《BR》 本书的第四版做了全面修订。增加了支序系统学框架及功能和发育方面的篇幅。辅助研读的内容包括:每章要点、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推荐阅读的文献和网址。
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地层发育,哺乳动物化石丰富,是研究近代脊椎动物演化和新生代生物地层学的理想地区。本书对1995年以来在该区发现的啮齿动物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共记述15科、82属、144种,其中包括10新属、53新种。这一地区发现的新近纪啮齿动物,占中国北方同期已知属和种的三分之二以上,分布于从早中新世至早上新世大部分时段的堆积物之中,组合成18个动物群,其中包括中国、甚至亚洲新近纪某一时段含化石最丰富、种类最多的几个动物群。根据动物的系统演化关系,本书对这些动物群进行了先后排序,并与欧亚时代接近的动物群做了对比。书中还探讨了啮齿动物各科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演化历史,阐述了各属的地理分布,推测了不同地质时期的生态环境,诠释了这一地区啮齿动物的多样性及其在中国新近纪陆生哺乳动物年代地层系统(LMS/A)框架
本书是以油画的艺术形式展示自46亿年前地球诞生的太古宙开始直至全新世各地史时期陆地植物景观的画册。作为古植物学研究者的画作者,希望能将科学和艺术结合,去展现那遥远、宁静、深邃的史前植物世界的斑斓景色。画作主要依据我国各个地史时期丰富的化石资料,综合古生物学家的重要典型研究成果,以油画的形式复原了各地史时期陆地植物景观36幅,并附有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展示了漫长的前显生宙藻菌发展时代,以及显生宙以来的地衣苔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发展时代景观的演替,直至人类栽培作物景观的出现。
本书将采自中国190余个地点的类和鼢鼠类啮齿动物的数千化石标本分成6族、29属(含14个化石属和15个现生属)和96种(含化石种69个,现生种27个)。为修订形态特征重新测量和计算了相关数据;为清晰体现标本的准确形态,绘制了157幅插图。为积累原始资料,详细列出了不同属种的地理分布和标本产出层位的测年数据。探讨了不同属种的起源、进化、 灭、现存及其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 本书是研究古哺乳动物学、动物考古学、动物学特别是啮齿动物学、精细生物地层学、环境学等的不可多得的读物,可供这些领域的教学、科研和科普等工作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