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古生物研究者和化石爱好者撰写,是一本图鉴,也是一本寻找化石指南。基本囊括了所有化石种类,包括植物、珊瑚和海绵、棘皮动物、腕足动物、节肢动物与笔石、软体动物、脊椎动物、痕迹化石,共收录190余种。每种化石均有图片,并配有详细的尺寸、时空分布和化石故事。本书为读者讲解了化石的基本知识,如何为化石、话是如何形成、化石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化石推断古生物年代。对每种化石进行介绍时,突出实操性,这一点无疑使得本书可以作为野外观察手册使用。在科普的同时,也令读者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时间对于生物的精雕细刻。
本书在对古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原理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的基础上,聚焦于如何针对研究问题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全书分为十章,涵盖了古生物学的生物宏演化(evolutionary?trend)、生物灭绝事件(mass?extinction)、系统分类(systematics)、系统发育(phylogeny)和形态演化(morphological?change)等多个方面,以及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和古地理学等多个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
古脊椎动物学是一个活跃的学科,每周都有有关新发现了某某化石的报道,而且还不仅是恐龙!这部新版的教材概括了国际范围的古脊椎动物学,还特别介绍了中国的激动人心的新发型。《BR》 本书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教师古脊椎动物学这个学科。靠猜测来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年轻的研究人员使用了崭新的数码和影像方法来探索生命树、宏演化,全球变化以及功能形态学。《BR》 本书的第四版做了全面修订。增加了支序系统学框架及功能和发育方面的篇幅。辅助研读的内容包括:每章要点、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推荐阅读的文献和网址。
恐龙蛋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化石类型。它不仅保存了恐龙的繁殖行为、生理特征等生物学信息,而且也保存了恐龙生存时期的古环境和古生态等地质学信息,为研究恐龙的生理、繁殖行为及其生存时期的地质环境背景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材料,具有其他古生物化石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近百年的研究过程中,中国多地发现的大量恐龙蛋化石,为恐龙蛋系统古生物学及相关的地层学、古地理学、古环境学、古生态学等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本册志书是对2016年12月以前在中国发现并已发表的基干主龙型类、鳄型类和翼龙类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包括29科86属102种(不包括存疑属种和未定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部分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二卷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第四册(总第八册) 基干主龙型类 鳄型类 翼龙类》附有159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古生物学基础实验指导书》系统地介绍了古生物化石的特点,化石的采集、处理,化石的研究方法与应用等古生物实践基础知识,以及古生物重要门类标准化石实验观察与鉴定方法。内容包括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指导、作业或思考题、知识扩展阅读材料等。
本书分为三篇。篇讲述了植物细胞和植物组织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同时简要介绍了获取相关知识常用方法和手段;本篇是学习第二篇、第三篇的基础。第二篇重点讲述了被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发育、形态和结构的基本知识,介绍了植物体的整体性和适应性;同时,对裸子植物的根、茎、叶的结构也做了适当的介绍。第三篇讲述了植物系统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界基本类群和被子植物的典型科属;此外,本篇还述及了被子植物的起源、进化和植物分类系统。 本书可供高等农林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生物专业用作教材,亦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用书。
植物生物活性物质对于人体*健康状态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的全新认识代表了营养学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的到来,它作为功能性因子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类胡萝卜素、生育酚及生育三烯酚、甾醇、类黄酮、花色苷、雌激素、原花色素、单宁、有机硫化合物,皂苷化合物等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及作用机制等。本书可供从事保健(功能)食品、天然活性产物、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适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营养与卫生、农产品加工及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第二版古生物学名词,内容包括总论,古无脊椎动物学,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古植物学,古生态学、埋藏学、遗迹学,地球生物学与分子古生物学6部分,共2846条。本书对1991年公布的版古生物学名词做了少量修改、增加了一些新词、每条名词都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古生物学规范名词。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共编人28个实验,包含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观察,各类病原物的形态观察,病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致病过程的观察,病原物致病性分化和寄主抗病性鉴定,病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植物病害的调查、诊断与鉴定,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植物病害的流行和防治等植物病理学的实验内容。
中国的古生物学已经走过近百年曲折而光辉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30年来所取得的重要进展深刻地改变着古生物学的传统观点,大大促进了古生物学学科的发展和繁荣,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在中国,该学科自诞生以来,就在区域地质调查、能源和矿产资源的普查与勘探、探索生命起源与演化,以及在保护地球环境和科普教育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了回顾我国古生物学近百年来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需要认真梳理学科发展的历程,总结成长和发展中的成就和经验,认清中国古生物学领域的优势和不足,以保持我国古生物学研究的活力,向着更高的水平迈进。本书以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为主线,力图对中国古生物学学科史作出较完整、较系统的梳理,综述学科形成发展的重要历程,展示中国古生
本书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实用技术丛书”之一,介绍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基本知识及其在蔬菜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技术.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各种蔬菜及其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施用方法、用量、效果和注意事项等,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操作性和实用性强。本书可供相关种植和生产从业人员阅读,也可作为有关院校师生和科研、推广、管理部门人员的参考书。
This volume deals with 1677 trilobite genera that occur in the Palaeozoic rocks of China, and, after a critical revision, 1317 of them are considered as valid. All the valid forms are listed with reference to their familial assignments, and chronostratigraphical, geographical and geological settings. Based on the updated data of their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Cambrian and Ordovician biogeography of China is reviewed. Furthermore, the familial and generic biodiversity changes through the 46 Palaeozoic stages and 71 Cambro-Ordovician time intervals (defined by biozones) in China are depicted, and the fundamental trends in the history of trilobite diversification and macroevolution through the Palaeozoic of China are revealed. The book provides the most complete and consistent data set available for trilobite records in China, and will interest all those of the palaeontologists, geologists and biologists who wish to roam about theChinese trilobite kingdom with ease.
凯里生物群于1982年在贵州的剑河发现,经近30年的发掘与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凯里生物群与云南澄江动物群及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共同构成全球三大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展现了5.08亿年前繁荣的海洋生物面貌,丰富了中国乃至全球的早期后生生物化石库的内容,是对人类文明知识宝库作出的重要贡献。 《凯里生物群》较系统阐述了凯里生物群的地质背景、沉积环境及埋藏特征,以及生物学组成特征及科学意义;详细介绍了凯里生物群10大门类化石代表分属的纲、门、科、属,以及属、种描述和相应化石图片200多幅。可让读者窥视凯里生物群全貌。该书既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又是大中专院校师生和广大古生物爱好者很好的参考书。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橡胶工业用“原材料大全”,材料丰富、内容全面、叙述简明、查阅方便,全书共分五篇,从橡胶加工和产品应用的角度论述了橡胶、弹性体、配合材料、各种纺织和金属骨架材料以及外用材料等约2000余种,同时介绍了橡胶配合、加工和试验方法。该书由有关专家精心编著而成,可供像胶及相关行业的供销人员、进出口贸易人士、科技工作者、企业管理干部以及大专院校使用,为从事橡胶工业生产、科研、经营的工具参考书。
植物是地球的生命这源,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以对植物的认识和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为起点的。 本书是《神秘新疆》丛书中的一本,是出版的《中国新疆野生动物》的姊妹篇。它既不同于植物学专门著作,又区别于一般风光画册,是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集科学性、知识性、欣赏性于一体,并具有工具性和收藏价值。书中所介绍的植物种类仅是新疆野生植物的代表,并非是全部。 本书编排体系是:藻类、地衣、真菌、苔藓和蕨类5类植物统称为孢子植物,放在前面;种子植物按资源用途分为药用、林果、饲用、有毒有害、荒漠旱生、观赏和种质资源7类,放在面前。野生植物的界定均为在野外自然生长、繁殖100年以上的植物。书中附录及参考文献为读者提供了相关信息,可供读者查阅,索引部分将本书涉及的植物名称
本册志书是对2012年以前在中国(台湾资料暂缺)发现并已发表的劳亚食虫目,“原真兽目”,翼手目,真魁兽大目的攀.目、近兔猴形目和灵长目,及兽目化石材料的系统厘定总结。《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3卷. 基干下孔类、哺乳类. 第3册,劳亚食虫类、原真兽类、翼手类、真魁兽类、兽类:总第 16册》包括7目38科171属275种。每个属、种均有鉴别特征、产地与层位。在科级以上的阶元中并有概述,对该阶元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等做了综述。在所有阶元的记述之后有一评注,为编者在编写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或编者对该阶元新认识的阐述。《中国古脊椎动物志. 第3卷. 基干下孔类、哺乳类. 第3册,劳亚食虫类、原真兽类、翼手类、真魁兽类、兽类:总第 16册》附有280张化石照片及插图。
本书共收录了云南较为名贵的野生花卉475种,可以说覆盖了云南各气候带下各种植被类型中所生长的重要花卉。热带地区重点介绍一些常见而又易于引种的兰科、姜科、豆科、夹竹桃科和其他零散的热带种类。亚热带着重介绍木兰科、毛茛科、蔷薇科、野牡丹科、茶科和中低海拔生长的杜鹃。云南温带和高山寒带是世界名花杜鹃、报春、龙胆、马先蒿的主产地。全书以在原产地拍摄得到的彩色照片配以简明的文字说明,阐述各种花卉的形态特征、分布、生态环境、用途等等,为园林设计、园艺教育、科研、花卉专业户及企事业开拓者提供资源信息,同时也较直观地使人们了解云南的野生花卉。
竹子的解剖结构研究对竹子分类和竹材开发利用的意义重大。本书采用信息丰富、特征明显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直观地展示了发现于我国35属75种4变种1栽培种竹子的解剖结构特征,分析了竹竿梢、中、基三段的各个切面解剖结构,包括表面、表皮层、皮层、维管束、髓腔外围组织的显微结构等。根据各种竹子的解剖结构特征建立了竹亚科各属的特征检索表。全书中英文对照、文字简练、图片精美,既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本书可供从事植物学、木材学及相关学科的院校师生和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竹子开发与利用等实践工作的人员使用。
本书是我国本介绍真菌传播的植物病毒专著,是作者在多年研究禾谷多黏菌及其传播的麦类病毒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真菌传植物病毒研究现状编著而成。全书共分14章,第1章是总论,第2~9章介绍由真菌传播的30多种植物病毒的生物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和防治知识,第10~14章对目前已知的真菌介体特征、培养和操作方法、传播病毒特性和传播病毒分子基础进行描述。书后还附了172版制作精美、特征明显的病害症状彩色照片和病毒粒子、真菌介体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照片。 本书基本上反映了目前真菌传播的植物病毒研究历史和全貌,可供从事植物病毒学、植物病理学、真菌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植物检疫和电子显微镜的科研教学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参考。
《恐龙猎人 寻找消失的恐龙帝国》讲述了人类探寻*的故事,从18世纪对海怪的兴趣到当今的DNA技术,在这期间许许多多的恐龙研究者和化石猎人为了增进我们对恐龙的认知而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本书资料全部来自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内含大量珍贵照片和多份史料摹本、手绘图以及考察信件和地图,读者可以通过这些珍贵的史料照片穿越时空,跟随曼特尔夫妇一起发现禽龙的牙齿,陪伴赫尔曼·冯·迈耶一起复原始祖鸟的羽毛,追随美国化石采集大王巴纳姆·布朗近距离接触雷克斯霸王龙,以及与中国古生物学家季强和姬书安一起见证中国鸟龙等等。 《恐龙猎人 寻找消失的恐龙帝国》适合恐龙爱好者阅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