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亿年来,真菌分解岩石,制造土壤,降解污染物,在太空中生存,除了供养也会置有机体于死地;它们生产食物,量产药物,操纵动物的行为,致人产生幻觉,影响天气,造出雨、雪、冰雹 须臾之间,数以亿计的生命被它们改变。微小的酵母是真菌,重达数百吨、蔓延10平方千米的蜜环菌也是真菌;没有真菌的协助,植物在5亿年前也许不可能离开水体登上陆地;到了今天,地球上超过90%的植物都依赖菌根真菌的存在 植物和真菌之间的古老联盟孕育了陆地上几乎所有已知的生命。越了解真菌,越会认识到万物的存续离不开真菌。而截至现在,人类已知的真菌可能还不足其总体的十分之一。 在这趟探入潮湿黑暗地下迷宫的寻菌之旅中,本书的作者默林 谢尔德雷克前往意大利追随神秘的松露猎人和机敏小犬,在英国的实验室 采访 能在两点之间找出最短路径的多
十多亿年来,真菌分解岩石,制造土壤,降解污染物,在太空中生存,除了供养也会置有机体于死地;它们生产食物,量产药物,操纵动物的行为,致人产生幻觉,影响天气,造出雨、雪、冰雹——须臾之间,数以亿计的生命被它们改变。微小的酵母是真菌,重达数百吨、蔓延10平方千米的蜜环菌也是真菌;没有真菌的协助,植物在5亿年前也许不可能离开水体登上陆地;到了 ,地球上超过90%的植物都依赖菌根真菌的存在——植物和真菌之间的古老联盟孕育了陆地上几乎所有已知的生命。越了解真菌,越会认识到万物的存续离不开真菌。而截至现在,人类已知的真菌可能还不足其总体的十分之一。 在这趟探入潮湿黑暗地下迷宫的寻菌之旅中,本书的作者默林·谢尔德 前往意大利追随神秘的松露猎人和机敏小犬,在英国的实验室“采访”能在两点之间找出 短路径的
本书在概述森林土壤微生物及其影响因素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机制实验,分析了不同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其影响机制、不同林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基因谱及其影响因素,最后展望了森林土壤微生物未来的研究方向。本书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可供从事土壤微生物研究、城市景观与生态设计、城市公园与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生态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果蔬中真菌毒素》共分十二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果蔬采后病害发生原理、果蔬中真菌毒素的产生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针对果蔬和果蔬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结合国内外科研进展和实际工作成果,从专业的角度系统介绍了果蔬中棒曲霉素、赭曲霉素、交链孢毒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黄曲霉毒素等真菌毒素的产生规律以及果蔬各种真菌病害的消减和脱除方法、检测方法和限量标准,并给出果蔬中几种重要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的案例分析。《果蔬中真菌毒素》可供食品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培训机构和科研人员作为参考。可供农产品安全与检测、出入境检验检疫、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政府实验室和第三方实验室技术人员参考与使用,也可供果蔬生产、采收和储运行业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主要基于对藻类(主要是微藻)DHA技术链的调研,对微藻DHA中藻种选育、发酵培养、收集提取、富集纯化、精制及产品技术开展全球知识产权竞争格局分析,包括全球微藻DHA专利的发展态势、技术分布、潜在的全球竞争、跨国公司的专利布局、专利申请覆盖国家、技术专利优势、研发重点、产品布局等,分析了印度、巴西、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微藻DHA专利保护状况,尤其是针对我国微藻DHA专利申请机构做了详细分析,*后提出微藻DHA技术研发方向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本书讲述了四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伟大的微生物学先驱??埃米尔?冯?贝林、罗伯特?科赫、保罗?埃尔利希和埃黎耶?梅契尼可夫的故事及其在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呈现了19世纪医学科学的突破,尤其是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揭秘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成员提名与调研诺贝尔奖候选者的有趣故事。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第二版微生物学名词,内容包括:总论、微生物系统学、微生物形态与结构、病毒学、微生物生理生化、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应用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技术9部分,共2407条。本书对1988年公布的《微生物学名词》做了少量修改,增加了一些新词,每条名词均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微生物学规范名词。
食药用真菌因其生长和代谢特性,是天然活性物质和相关酶的资源库,如何深入挖掘、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是研究食药用真菌的重要内容。本书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本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食药用真菌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7章,具体内容包括:食药用真菌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及其应用(第2章);活性物质的合成途径、参与合成的酶及其发酵生产(第3、4、5章);食药用真菌发酵产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类酶(第6章);生物信息学在食药用真菌活性物质与酶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第7章)。
内容提要
本卷系统、全面地总结了我国近一个世纪以来有关舟形藻科(II)(除舟形藻属Navicula外)分类学研究成果。记叙了双壳缝目舟形藻科3属,共计273个分类单位,其中羽纹藻属Pinnularia(包括8个亚属),有252个分类单位,其中种117个,变种117个,9个变型,9个变种变型。多孔藻属Porosularia(包括2组)共计19个分类单位,种16个,变种3个。湿岩藻属Hygrapetra有2个分类单位,1个种和1个变种。属于我国模式产地的新属1个,种32个,90变种,9变型和9个变种变型。对每一个分类单位均以我国的标本进行形态特征,构造描述,并详细记录了生境、产地和分布,并附有根据我国标本所绘图或照片,或二者兼有。有些还在种之下附有简短的讨论和说明,后面还有英文的各级分类检索表,以及参考文献和名称索引。
本卷是《中国淡水藻志》绿藻门、双星藻纲、鼓藻目、鼓藻科的第2册,它是根据作者多年所积累的研究成果,并参考国内外*的资料编写而成。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论述了鼓藻类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生物学、系统演化和分类系统、地理分布和生态分布,各论部分系统地对我国绿藻门、双星藻纲的鼓藻目鼓藻科中的3属、233种、168个变种和25个变型共计426个分类单位逐一作了全面的、详细的描述,对有的种类进行了简短的分类讨论,其中有72个分类单位是由我国藻类学家首先发现、命名和绘图的,只有10个分类单位是由国外藻类学家采自我国的藻类标本进行研究并首先命名发表的。绘制的精致细胞形态图版70幅,插图3幅,细胞的扫描电镜照片图版6幅。同时列述了目、科、属、种的检索表,以及附有译成英文的目、科、属、种检索表。书末附有中
本卷对半知菌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中的拟茎点霉属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系统做了阐述,包括属的历史演变、地理分布、寄生性、致病性及专化性、所致症状、属的特征、培养性状、与拟茎点霉易混淆的属的区别、分类标准、种的亲缘关系及目前在种的分类中作为对形态学研究的补充所应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人工培养。全书记录了我国该属真菌133个种,包括2个新种和2个专化型,提供了每个种的形态描述,对一些种提出了产生乙型分生孢子的培养基和有关的RAPD与ITS的研究结果。每个种与专化型附线条图,书末附参考文献、寄主及真菌的汉名与学名索引。 本书可供生物学、菌物学、植保、植检研究工作者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当前由于工业化的加快,各种有机物的排放加速了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蓝藻水华大面积爆发。蓝藻水华能产生多种毒素,微囊藻毒素是其中毒性较强、常见的一类。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微囊藻毒素的毒性以及对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危害,以及国内外微囊藻毒素的污染现状,之后重点阐述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检测技术,并介绍国内外关于微囊藻毒素分析检测技术*的进展情况。其中汇编了参编人员的*研究成果。 本书对于环境科学与疾病控制领域研究水污染和藻类水华危害,以及从事微囊藻毒素分析检测的相关科研和管理人员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中国·贵州高等真菌原色图鉴》是作者积多年野外研究工作经验,总结多年科研成果,荟萃历年来拍摄的原生态真菌照片以及搜集的有关资料编撰而成。这是一本图文并茂地集中反映贵州地区高等真菌资源分布、分类、名称、形态特征、习性和用途的科技图书。 贵州高等真菌资源十分丰富,其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多数菌类生长在高山密林深处,部分菌类“暮生朝亡”,给浩瀚的生物界增添了许多奥妙的色彩,备受爱好者关注;有的菌类历来被列为宴席佳品,有“山珍”之称;有的菌类药效神奇,有“仙草”之名;有的则毒如砒霜,让人谈菌色变。 历来采食蘑菇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采食菌类中毒事件有所上升,加之许多读者对高等真菌的种类缺少直观的认识了解,对此本书采用原色图鉴的形式编著,使其知识更为直观、快捷,不失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