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汲取国内外众多优秀教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环境领域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从细胞、分子或种群等不同水平上研究环境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和生态分布等,并从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的角度叙述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还介绍了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并含有与其配套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本书内容全面,文字简明,概念清晰,书中各章节前均有 学习重点 ,章节后附有 建议阅读 本章小结 和 思考与实践 ,力求重点突出,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并可供从事环境领域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 。上篇主要介绍了普通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以普 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为目的,既有基本技能操作,又 有微生物卫生检验及简单应用性试验,内容基本涉及 了微生物理论课的所有章节。下篇着重介绍了工业微 生物育种所采用的经典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包括菌 种分离鉴定、传统诱变、基因突变和基因组重排等, 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种性能进行多角度评价, 使学生能学习工业菌种开发的完整实践环节,全面掌 握工业微生物菌种分子育种的全过程。 《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叙述翔实,每个实验 后均附有相关参考文献,供读者查阅。本书适合理、 工、农、林、医各类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之用 ,也可供相关生物科技工作人员参考。本书内容由梁 新乐编写。本书内容由梁新乐编写。
《微生物学前沿》由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志恒研究员担任名誉主编,国内外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知名微生物学者组成编者团队。 本书在扼要介绍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基础上,涵盖原核微生物系统学、放线菌、细菌、古菌、真菌、病毒、病原病毒与分子免疫、分子微生物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生命起源与地外生命探索等十一个微生物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进展及技术发展水平。全书各章都配有详实的图表。为了扩展读者进一步阅读的需求,每章还附有参考文献。 本书可作为高校生物专业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的微生物学工作者查阅参考。
环柄菇类真菌属蘑菇科,其中有些种是有名的食用菌,而有的种则是剧毒菌,误食此类毒菌常常引起中毒甚至导致死亡。作为分解者,环柄菇类真菌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介绍了该类真菌的经济价值,阐述了该类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系统分类研究历史,记载了我国该类真菌14属104个分类单位(含种及变种),每种有形态描述、特征插图、生境、分布和必要的讨论等,并注明了各种的可食性或剧毒性。《中国真菌志 第五十二卷 环柄菇类》提供了我国该类真菌的分属检索表、各属的分种检索表,对物种丰富的环柄菇属还编制了分组检索表。书末附有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各属代表种的彩色图片。
本书全面系统总结了我国海产蓝藻的研究成果,是我国第?D部关于海产蓝藻类的分类学专著。书中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我国已知海产蓝藻,共计1纲4目22科(包括*亚科)53属123种(包括变种),其中1新科,1新属和10新种,为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的新的分类单元。除少数种类因原报道简单而引用公共文献外,其余种类均以产自我国海域的标本为基础进行科学而详细的描述,包括属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产地、地理分布等诸多内容,并附有形态特征构造插图88幅,图版4幅。
地质环境微生物代表着地球生命的极限和边界,对探索生命起源、促进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行星科学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微生物拥有特殊的基因和酶,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推动深地、深海、深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BR》 本书分别从学科领域的科学意义和战略价值,研究特点、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未来发展的有效资助机制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本书共分为七篇,以能源微生物学为基础,从能源转化的微生物学角度,分析能源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微生物种类和酶类,系统阐述了能源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微生物相关科学以及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微生物在污染控制与治理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介绍了生物质预处理及水解微生物、沼气发酵微生物、乙醇发酵微生物、石油及煤炭微生物、产氢微生物、产电微生物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工艺流程、应用实践和相关的实验技术等。全书集成了可再生能源及化石能源微生物转化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方法和新进展。 由于微生物学涉及学科多,知识面较广,所以本书本着简明扼要的宗旨,重点阐述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本书主要可作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和生物学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用书,亦可作为研究生及博士生的
在鹅膏科真菌中,有些物种是著名的食用菌,而另一些物种则是有名的剧毒菌,在误食毒菌而中毒死亡的记录中,90%以上是由误食毒鹅膏菌所致。我国鹅膏菌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有因误食毒鹅膏菌而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发生,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为帮助读者准确区分与快速鉴别我国的食用和有毒鹅膏菌,特编著此图志。本书记载了我国鹅膏科130个分类单元(含种、变种和变型),每种有个体彩图、重要外形和显微特征描述、生境、分布、经济价值及与相似种的区别等信息。书中还有我国鹅膏科的分属、分种检索表,书末附有研究标本、参考文献、汉名和拉丁学名索引。
本书讲述了四位获得过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伟大的微生物学先驱??埃米尔?冯?贝林、罗伯特?科赫、保罗?埃尔利希和埃黎耶?梅契尼可夫的故事及其在科学领域做出的贡献;呈现了19世纪医学科学的突破,尤其是医学微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揭秘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成员提名与调研诺贝尔奖候选者的有趣故事。
食药用真菌因其生长和代谢特性,是天然活性物质和相关酶的资源库,如何深入挖掘、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是研究食药用真菌的重要内容。本书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本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食药用真菌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全书共分7章,具体内容包括:食药用真菌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及其应用(第2章);活性物质的合成途径、参与合成的酶及其发酵生产(第3、4、5章);食药用真菌发酵产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类酶(第6章);生物信息学在食药用真菌活性物质与酶资源研究中的应用(第7章)。
内容提要
本书由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与广州市南山自然科学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出版。本书图文并茂,内容详实,共 11 章,涵盖内容广泛而自成体系,前三章主要介绍微生物胞外呼吸概论、胞外呼吸菌及其胞外电子传递机制;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别介绍铁呼吸、腐殖质呼吸以及产电呼吸;第七章至第十章着重介绍利用微生物胞外呼吸原理发展的各项应用技术;第十一章为大家呈现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生物地球电池效应。
《产甲烷菌细菌学原理与应用》共分为8章,首先介绍了产甲烷菌的分类、生态多样性、生理特性、基因组研究及厌氧反应器中的产甲烷菌,然后阐述了产甲烷菌的甲烷形成原理,后介绍了产甲烷菌的研究方法和工业应用。《产甲烷菌细菌学原理与应用》可作为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及工程专业的学习材料,也可供从事微生物学、环境保护等教学与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在保持体系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对第二版各章节均做较大的调整,补充了很多新内容,全面、系统地介绍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较多地介绍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动态。 本书约60万字,共分12章,分别阐述各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营养、代谢、生长、遗传、生态、分类、鉴定、应用及传染、免疫等方面的知识。《微生物学(第三版)》取材广泛,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概念准确,图文并茂,科学性强,系统性好,理论联系实际。 本书不仅适合作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等专业本科学生微生物学课程的教科书,而且还可以作相关专业的科研、教学、生产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原理》共十章,系统论述了利用微生物发酵的基本工艺学知识,包括微生物发酵代谢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工业微生物育种与种子制备、工业生产用培养基、发酵工程中的灭菌操作、发酵设备简介、发酵过程优化和工艺控制、通气和搅拌、发酵产物的常用提取分离方法、发酵产品生产简介等。内容紧紧围绕微生物发酵工艺主线,各章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性,简洁、实用,克服了以往一些教材大而全、不便于学生自学的弊端。通过《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原理》的学习,可系统掌握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为从事发酵行业和进行发酵新工艺的开发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原理》可作为理工科生物
朱旭芬编著的《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以自然环境中功能微生物的分离、筛选、鉴定及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为主线,主要包括了八部分107个实验内容,既有微生物分离、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等基础性实验,还涵盖了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化学分类和生物活性分析等设计性和科研性综合实验内容。每一个实验介绍试剂、设备仪器和实验操作过程,还突出介绍实验原理、注意事项以及评议方面的内容,将多年来积累的教学以及科研方面的经验充实到教材内容中去,并且在教材中加入一些原理的说明图片与实验结果的照片。《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可供不同层次、不同教学学时数要求的人员使用。
菌物是自然界中多样性十分丰富的一类生物,是目前生物学领域发展*快的学科之一。《菌物学》对菌物学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菌物学》共分14章,前6章为菌物生物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菌物的一般形态特征、繁殖、生理生化、遗传、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菌物代谢及其产物等内容。后8章为菌物分类学部分,主要按照**的菌物分类系统,阐述各主要菌物类群的一般形态和分类,并对其中重要的代表属种进行介绍。第七章为非真菌界菌物,包括原生动物界中的黏菌、根肿菌,藻物界中的卵菌、丝壶菌和网黏菌。第八章至第十三章分别介绍壶菌门、芽枝霉菌门、新丽鞭毛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的一般形态和分类。虽然无性型真菌不是一个分类学意义上的群体,由于其中好多类群是农林生产中重要的病原菌,《菌物学》把它单独作为一
本书主要描述海洋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实验技巧。书中上篇介绍海洋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的经典常规技术与现代先进技术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这些技术从海洋生物中获得海洋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应用实例;下篇介绍鉴定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结构的过程中,有机化学工作者常用的“四谱”和相关化学方法的基本知识,列举了相当数量的综合实例,以帮助读者提高鉴定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结构的能力,特别是提高使用“四谱”方法鉴定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结构的综合能力。 本书可供科研机构和制药企业等单位研究海洋药物、海洋天然产物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组织《葡萄酒酿造微生物学》所需要的大量材料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第二版《葡萄酒酿造微生物学》的内容可分成三部分:葡萄和葡萄酒酿造微生物学(第1-4章),葡萄酒酿造与生产过程(第5-11章),实验室操作规范及流程(第12-19章)。由于各讨论的主题常常存在相互交叉,因此我们努力使各相关信息保持相对完整,以减少查找信息所遇到的困难。 部分,葡萄与葡萄酒酿造的微生物。阐述了葡萄醪、葡萄汁和葡萄酒中发现的微生物,即酵母、乳酸菌、醋酸菌以及霉菌等。这部分重点介绍了这些微生物的分类学、代谢、营养需求,以及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第二部分,葡萄酒酿造与生产过程。着重强调了该类微生物对酿酒师的实践意义。它包括对微生物管理一般性问题的讨论,以及对微生物生态学的深入探讨。该部分阐述了葡萄酒卫生学方面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