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十二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太湖流域(江苏)水生态监控系统建设与业务化运行示范”研究成果之一。本书涵盖了浮游藻类的基本知识、生态特点及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详述了淡水浮游藻类
《中国大兴安岭蒙中药植物资源志(精)》(作者中国大兴安岭蒙中药植物资源志编撰委员会)收载了茵类植物、地衣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种子植物共135科,900多种植物药,并附150多幅植物原色图谱。每一种植物药列其植物名、蒙药名、中药名、学名、异名,重点对形态特征、生境分布、入药部位、采收加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书后附有蒙古文、汉文、拉丁文索引。
本书收录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内野生及常见栽培的维管植物309科、2011属、9168种(含种下等级)。本土植物有297科、l820属、8562种,其中特有植物880种;常见栽培植物539种,归化种67种。蕨类植物按秦仁昌1978年系统编排,共计56科、l55属、833种;裸子植物按郑万钧、傅立国1977年《中国植物志》系统编排,共计10科(2科栽培)、30属(11属栽培)、88种(26种栽培);被子植物按哈钦松1926年、l934年系统编排,共计243科(10科栽培)、1826属(180属为栽培或归化)、8247种(512种栽培,67种归化)。属、种按拉丁字母顺序排列。书后附有科、属名索引,便于查阅和检索。 本书可供植物区系学、植物地理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态学、植物资源学、植物多样性保护、农业、林业、园林园艺、医药卫生等相关专业师生和海关、环境保护部门等政府决策者参考使用。
《植物古汉名图考续编》收载了植物古汉名1789个,分属于147科449属633种,附图633幅,计60余万字;对每种植物古汉名都作了注释,标明了现代汉名和世界通用的拉丁名,注明了出典或书证,传承古今,沟通中外;对每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境产地、简要用途作了介绍,还附有植物形态图便于读者识别。《植物古汉名图考续编》是《植物古汉名图考》的续编书,会给生物学、农学、医药学、林学、花卉学、文学、史学、地理学等工作者带来莫大的方便。
《秦岭植物志增补》收录、记载了最近30年来秦岭植物区系中增补的种子植物413种(含种下等级),隶属于90科153属,附有插图267幅,其中,有《秦岭植物志》中遗漏或新记录的6科,61属。本书科的编排,裸子植物按郑万钧、傅立国(1978),被子植物按恩格勒。科以下分类等级的编排,则主要依据《秦岭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志》。每种植物按中名、别名、拉丁名及其主要文献引证、常见异名及其主要文献引证、形态特征、花果期、分布、生境及用途等顺序编写。书后附有书中植物种类的中名索引、拉丁名索引及秦岭种子植物名录,便于查阅和检索。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精)》原则上收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批)》(1999年)和《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的所有物种,但由于少数物种的分类学地位存在极大争议或野外居群一直没有被发现,编委会经过讨论,决定将百花山葡萄、乐东石豆兰、大羽桫椤、异形玉叶金花和金平桦等5个物种从图鉴中删除。所以本书共收录种、亚种及变种361个。 印红主编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精)》分为藻类和菌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四部分。每部分内部按物种所属科的拉丁学名字母顺序排列。考虑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批)》作为法律条文的附件,具有相应的法律约束力,编委会决定本书基本沿用《中国植物志》科的概念,从而与名录相对应,但在另外一方面,由于近年来系统学的快速发展,许
本书是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基础上,参阅了外有关蕨类植物学的文献资料,并结合我国蕨类植物学的研究成果编写而成。全书共分8章,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蕨类植物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蕨类植物在植物界中的系统位置和作用,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和繁殖方式,蕨类植物分类、生态和地理分布,蕨类植物细胞与孢粉、起源与演化及分子系统学等内容。在蕨类植物分类部分,详细介绍了66科、170属、310种蕨类植物的特征并附图片。 本书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农林院校植物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学及研究人员的工具书或参考书。
《内蒙古维管植物检索表》共收载了内蒙古野生维管植物144科735属2604种11亚种182变种3变型。此外,《内蒙古维管植物检索表》还收载了内蒙古栽培维管植物1科62属176种20变种。为便于鉴定,检索表中每个种增加了生境和产地信息,同时,把一些常遇到的、变动了的学名作为异名加以收载,以方便对照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