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学问,体现了人与自然互动中多方面的智慧。本书基于新的知识观、历史观和生态观,依据博物学、科学史、文化史、环境史、思想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方面的大量文献,较系统地探讨了西方博物学文化的发展脉络。具体研究了塞奥弗拉斯特、约翰 雷、林奈、布丰、格雷、班克斯、伍德、埃莉斯、梭罗、缪尔、利奥波德、卡森、谭卫道等十多位有典型意义的西方博物学家及相关的博物学文化,首次勾勒出西方博物学文化的概貌,也涉及环境史、环境伦理、科技史、认知与性别、生态文明等问题。本书包含相当丰富的信息量,可供哲学、自然教育、环境保护、科学文化研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学者参考。 本书试图揭示这样一种理念:博物学始终平行于自然科学存在和演化,博物学与自然科学有交集但并非其真子集。在
植物供给人类衣食住行、防病治病、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所必需的各种产品,它在人类文明发生发展数万年的历史演变中,自始至终都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人类认知、信念和价值观的总和,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世界生物多样性*多的地区之一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云南西双版纳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多样性。在这片生物与文化多样性互为一体的热带区域,植物与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生物文化景观,当地的生物资源哺育了当地的民族,也为当地的民族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书从研究植物和人类相互关系的民族植物学角度切入,通过对200余种西双版纳植物与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医药文化、工艺文化、景观文化等关系的深入研究,系统介绍了人类利用植物的文化行为和
本书选取了东北常见的植物种类近400种(及种下单位),门、科排列以《东北植物检索表》和《辽宁植物志》的体系为参考,分别介绍了科、种的关键特征,编写了所涉及植物的属、种检索表,方便使用者查询和使用。书中对每种植物附有野外拍摄的原色图片和实验室内解剖镜下拍摄的显微图片,目的是尽可能全方位展示植物从宏观到微观的分类学特征,方便使用者对植物进行详细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进行鉴定,实用性非常强。 本书可作为实习教材,供农林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参考,亦可供热爱大自然、有兴趣探究植物奥秘的相关人士参考使用。
《常见兰花400种识别图鉴》编著者吴棣飞、叶德平、陈亮俊。 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花型优美,风姿绰约,价值不菲,历来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在我国狭义的兰花通常指“国兰”,也就是指春兰、蕙兰、寒兰、墨兰、建兰等,而广义的兰花指的是兰科植物,包括国兰,野生兰科植物和园艺栽培兰科植物。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常见的广义的兰科植物,以期让广大读者能充分领略兰花之美。每一个物种分别含有内容:拉丁学名,中文学名,生态图片,形态描述,分布范围,生活习性,园林用途等。
本卷收载广西的蕨类植物833种(包括变种、变型及杂交种),隶属于57科159属【秦仁昌系统(1978年)】;对科、属、种的名称、引证、形态特征、产地、生境、分布及已知药用用途等均作了扼要的介绍,并有形态特征比较图或全貌图图版112幅,含232种,占全卷收录种数的27.9%。本卷文字描述简练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科普性较强,可供植物学、农学、林学、园艺、药学、轻工业以及有关植物分支学科的工作者参考应用。
杨世民、李瑞香所著的《中国海域甲藻扫描电镜 图谱》精选了我国海域23属184种海洋甲藻的扫描电 子显微镜照片,对各物种的形态特点、壳面结构及采 样的海域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展示了甲藻细胞壳面的 横沟、纵沟、 鞭毛孔、凹陷、孔、边翅、肋刺、脊状条纹、网纹等 细小精美的结构,并对一些物种 按照新的分类学观点进行了更名。书后附有学名索引 和国内外参考文献。 《中国海域甲藻扫描电镜图谱》可为海洋甲藻分 类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生物 系、水 产系、海洋系、环境生态等专业的师生提供参考。
大别山跨鄂、豫、皖三省,其中鄂东大别山植物区系丰富,被誉为中原地区的物种资源库和生物基因库,也是湖北境内幸存的一块较完整的华东植物区系代表地。《湖北大别山常见药用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基于大别山植物科考30余年的工作积累,从植物种名、关键识别特征、释名解义、入药部位及性味功效、经方验方应用例证、中成药应用例证、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主要介绍了鄂东大别山地区常见药用一二年生植物,将植物学和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实用性、应用性与本草文化内涵有机融合,图文并茂,自成体系,对中医药大健康资源的挖掘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本书可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地方机构部门等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和中医药、植物爱好者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实习实践用书。
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 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9日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作者基于此理念开展了沂蒙山区及其他区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实践。本书可供高校生物、地理、环境类专业师生及有关科技人员参考,亦可作为中小学综合实验活动课程或校本课程教材。
《植物生理学(第7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作者潘瑞炽)在保持传统的逻辑性强、语言流畅、易于自学、与时俱进等特色外,各篇章安排也有所调整,改写了气孔运动机理、离子跨膜运输、光合作用原初反应、呼吸作用电子传递途径、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细胞信号转导、光形态建成等内容:新增了土壤中的水分、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同化物运输中筛分子特征、蛋白质降解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抗性生理的分子机理等学科新进展。《植物生理学(第7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共3篇13章,篇水分和矿质营养,讲述植物的水分生理和矿质营养:第二篇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物运输和次生代谢物;第三篇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内容有细胞信号转导、植物生长物质、生长生理、生殖生理、成熟和衰老生理以及抗性生
《草木深圳》是一部大众普及的植物科普读物,分为郊野篇和都市篇两本。《草木深圳·都市篇》介绍了植物的基础知识,精选了深圳常见的160种园林植物,每种植物包含中文名、别名、拉丁名、科属、类型、生态环境及分布、生境、花期、果期等基本档案,多角度、多状态的精美图片和文字描述,力求将很准确、完整的植物信息传达给读者。附录中的科属花期索引表则以花期和科属为线索,让读者了解当月都有哪些植物会开花。书后还附有可撕下的折页,包含全书出现的所有植物小图和名称,方便读者出门随身携带。
本书介绍2018年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主要包括三江、演丰、北港、罗豆、铺前等调查区域,调查对象为红树植物、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昆虫、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生物类群。调查结果主要包括种类组成和分布、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受保护动物,提出了对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建议,并附有详细的物种名录。这是在海南首次开展的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调查。本书成果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参考,也希望能为我国红树林生物多样性研究及相关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在十五至十七世纪的大航海时代,不同的欧洲 在很多植物的传播过程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些植物有的被引进到了欧洲,有的则在不同的热带地区之间完成了迁移。葡萄牙人在这一领域 可以称得上是先驱者,他们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农业、饮食和经济结构。作者阅读了大量葡萄牙语的 手资料,收集和整理了大量从未或极少被人提及的碎片化信息,通过文化研究的角度,对植物的起源、传播、地理分布和经济利益进行归纳总结。
《北大荒野花》用精妙细腻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的野花,特别是在野花的排列顺序上,依照植物开花的时间先后,从春到秋,将每一种野花以叙事诗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来。 为突出地域特色,本书花卉名称在拉丁学名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俄文、英文译名,为促进中俄两国植物学者文化交流,也为广大俄语、英语爱好者以及外语导游等相关人员提供了参考。 本书还讲解了许多植物知识,可以作为中小学生的课外读本,也为户外旅游者及摄影爱好者辨识花卉提供了方便,也可作为植物学相关专业院校学生野外实习以及广大植物爱好者的“口袋书”。
《武汉大学百年名典:植物有性生殖实验研究40年》分五章,前三章分别汇集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三个环节(雄性细胞发育、雌性细胞发育、传粉受精与胚胎发育)的实验研究。每章均按由性器官操作到性细胞操作的趋势分节。第四章关于植物有性生殖过程的超微结构与细胞化学研究,则是按由结构研究向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趋势编节。第五章 专题论述 精选若干代表性文章,着重从理论与方法上开阔思路。
本书对湿地植物的概念、作用、发展前景、分类及湿地植物的配置做了介绍。了极具园林应用价值的湿地植物102科252属407种(不包括品种)。简单介绍了每个种(或品种)的形态特征、分布习性、栽培繁殖方法、园林用途。每一个种(或品种)都配有彩图,以便识别和直观地了解其在园林水景中的应用。本书适合园林绿化工作者、大专院校学生及广大植物爱好者阅读。
本书根据作者团队对青云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的综合调查,参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批)》、《中国植物红皮书 稀有濒危植物》、《广东珍稀濒危植物》、《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及《广东翁源青云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广东翁源青云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等,确定青云山珍稀濒危植物种类。书中共收录青云山野生珍稀植物76种,对每一种珍稀植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其濒危程度和保护等级进行了评估,反映了青云山珍稀濒危植物的种类、地理分布、生境、保护价值和生存现状、形态特征等。本书既是青云山地区珍稀植物调查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也对接下来青云山地区珍稀植物的保护、管理、执法和科研工作有参考价值。
一年生野生大豆是国家重点保护的二级野生植物。我国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和海南省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近20年来,由于道路修筑、矿山开采、荒地开垦等,野生大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分布区域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重新确定我国野生大豆的地理分布,围绕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的保护与优异基因的发掘利用,2006年以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在国家农业部、科技部的资助下,对北至漠河的黑龙江边、东北至黑龙江省的黑瞎子岛、西北至甘肃省的景泰县、西南至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象州县、东南至浙江省的舟山群岛等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了野生大豆考察与搜集,跋山涉水,历时13年,明确了中国野生大豆的分布界限和野生大豆分布状况。首次在海拔-3.4米和2743米的地方发现了野生大豆群
本书介绍了明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李时珍故里 湖北省蕲春县的水生药用植物及其使用指南。全书包括水生植物药用篇和食用篇两部分。在*部分 水生植物药用篇 中,收录水生药用植物69 科176 种,并描述了每个物种的中文名称、拉丁文学名、科属、别名、形态特征、生境与分布、药用价值等内容。在第二部分 水生植物食用篇 中,选录了27种蕲春常见的水生食用植物,并附有菜谱。全书选配彩色照片,配有植物花、果实彩色图片,便于人们的识别,融科学性、观赏性和科普性于一体。本书可供药用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使用,对李时珍故里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及开发利用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广大关注身心健康的民众来说更是一本难得的参考书。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341,31200170)、2013年度和2015年度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央湿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