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学问,体现了人与自然互动中多方面的智慧。本书基于新的知识观、历史观和生态观,依据博物学、科学史、文化史、环境史、思想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方面的大量文献,较系统地探讨了西方博物学文化的发展脉络。具体研究了塞奥弗拉斯特、约翰 雷、林奈、布丰、格雷、班克斯、伍德、埃莉斯、梭罗、缪尔、利奥波德、卡森、谭卫道等十多位有典型意义的西方博物学家及相关的博物学文化,首次勾勒出西方博物学文化的概貌,也涉及环境史、环境伦理、科技史、认知与性别、生态文明等问题。本书包含相当丰富的信息量,可供哲学、自然教育、环境保护、科学文化研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学者参考。 本书试图揭示这样一种理念:博物学始终平行于自然科学存在和演化,博物学与自然科学有交集但并非其真子集。在
本卷收载广西的蕨类植物833种(包括变种、变型及杂交种),隶属于57科159属【秦仁昌系统(1978年)】;对科、属、种的名称、引证、形态特征、产地、生境、分布及已知药用用途等均作了扼要的介绍,并有形态特征比较图或全貌图图版112幅,含232种,占全卷收录种数的27.9%。本卷文字描述简练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科普性较强,可供植物学、农学、林学、园艺、药学、轻工业以及有关植物分支学科的工作者参考应用。
本书收录了我国南北方园林植物600种,彩色图片1600余幅。书中包括草本植物、藤本植物、灌木、乔木四个部分,并以科的形式进行编排。每种植物分别介绍了它的别名、学名、识别特征、产地分布及应用与养护。本书文字简练、图片清晰、实用性强,适合园林专业师生、园林工作者和广大植物爱好者参考使用。
本书共收载华中地区食用野生植物305种(含变种,仅提及而未提供照片的种类未计),分属于藻类、菌类、地衣、蕨类和种子植物五大类群。书中对各种植物的科属分类、拉丁学名和中文正名进行了缜密的考证。每种植物(条目)有比较系统的文字简介(学名、别名、形态特征、生境分布、食药价值),并附有清晰的彩色图片。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突出了科普性和实用性。学习、认识这些植物,有助于开展户外植物调查采集活动,以及野外探险过程中寻求应急维生食物。 该书可作为从事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植物爱好者的休闲读物。
本书从远古时代到大航海时期,直至 的现代引种狂潮,详细介绍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前世今生和蔓延轨迹,以及与人类文明交织的故事。所选物种,或影响深远,或家喻户晓,或长期被误解,或背后藏着引人入胜的故事。书中不仅详述了这些植物的传播与进化历程, 深刻揭示了人类对植物认知的演变,探讨了“入侵”现象背后错综复杂的生态变迁。作者深入探讨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 我们重新审视生态秩序,理性对待入侵植物,守护生物多样性。 本书适合对自然博物、生态学及人与自然关系充满好奇的大众读者。
《植物生理学(第7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作者潘瑞炽)在保持传统的逻辑性强、语言流畅、易于自学、与时俱进等特色外,各篇章安排也有所调整,改写了气孔运动机理、离子跨膜运输、光合作用原初反应、呼吸作用电子传递途径、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细胞信号转导、光形态建成等内容:新增了土壤中的水分、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特点、同化物运输中筛分子特征、蛋白质降解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抗性生理的分子机理等学科新进展。《植物生理学(第7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共3篇13章,篇水分和矿质营养,讲述植物的水分生理和矿质营养:第二篇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包括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物运输和次生代谢物;第三篇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内容有细胞信号转导、植物生长物质、生长生理、生殖生理、成熟和衰老生理以及抗性生
有句谚语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个谚语告诉人们,过于关注细枝末节便忽略了全局。但是,如果要细致地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话,区分这些森林的长期住民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靠近这些树木观察的话,你会很惊奇地发现这些颜色、形状各异的树木果实,为了散布自己的种子真是用尽了各种巧妙的手段;也会发现正是因为各种各类的树木,才会有色彩绚烂的深秋山谷。各有个性的冬芽,汇集了丰富的植物情报,如果认真调查每片落叶的名称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线索。这本书将会顺着季节的推移,向大家介绍身边的杂木林和在公园里常见的树木。本书并未按照植物分类进行介绍,而是从外形相似的物种入手,相互比较,也许更能掌握构造与机能间的联系以及生长习性。另一方面亦是考虑到如果研究平时散步沿路发现的植物更容易发现一些调查线索。当渐
《黑龙江常见野生植物识别图鉴》收录的所有植物名称依照了《东北植物检索表》和《黑龙江植物志》。植物分类系统也参照了《东北植物检索表》,采用了修订后的恩格勒系统,蕨类植物采用了秦仁昌系统。植物的形态描述除了上述两本著作外还参照了《中国植物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理,按照作者多年的野外经验,尽量概括出较为显著的、易于掌握的、具有代表性的性状,以方便读者利用此书进行野外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