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当第一个远古人类惊异于花的美丽,将它的线条划刻在石头器物上时,人们便建立起与这种自然造物之间的羁绊。 回顾人类文明史,花的身影从未缺席。花的用途极为广泛,它不仅是带有宗教和社会象征意义的符号,也是诸多建筑、纺织品、绘画和诗歌中的永恒主题,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学元素和情感载体。 著名人类学家杰克 古迪在这本书中着意解读花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古迪以鲜花为棱镜,探讨花和花卉在数千年人类文化发展中的符号象征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了他在跨文化比较时所展现的历史意识和闲情逸致。
本书选取了东北常见的植物种类近400种(及种下单位),门、科排列以《东北植物检索表》和《辽宁植物志》的体系为参考,分别介绍了科、种的关键特征,编写了所涉及植物的属、种检索表,方便使用者查询和使用。书中对每种植物附有野外拍摄的原色图片和实验室内解剖镜下拍摄的显微图片,目的是尽可能全方位展示植物从宏观到微观的分类学特征,方便使用者对植物进行详细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进行鉴定,实用性非常强。 本书可作为实习教材,供农林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也可供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参考,亦可供热爱大自然、有兴趣探究植物奥秘的相关人士参考使用。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植被研究和植物群落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类群专论及新植物发表;保护生物学及植物园;生态学及藤本植物研究;林业、植物资源利用及其他。
杨世民、李瑞香所著的《中国海域甲藻扫描电镜 图谱》精选了我国海域23属184种海洋甲藻的扫描电 子显微镜照片,对各物种的形态特点、壳面结构及采 样的海域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展示了甲藻细胞壳面的 横沟、纵沟、 鞭毛孔、凹陷、孔、边翅、肋刺、脊状条纹、网纹等 细小精美的结构,并对一些物种 按照新的分类学观点进行了更名。书后附有学名索引 和国内外参考文献。 《中国海域甲藻扫描电镜图谱》可为海洋甲藻分 类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生物 系、水 产系、海洋系、环境生态等专业的师生提供参考。
本书是一部以图志形式体现车八岭*自然保护区丰富多彩的大型真菌资源及其分类学地位的专著。 全书共记录了3门8纲18目51科120属200种。它们在现代真菌系统学中的地位在前言中作了介绍,而在本书正文中则将车八岭大型真菌种类按形态学划分为子囊菌、胶质菌、珊瑚菌、革菌、多孔菌/齿菌、鸡油菌、伞菌、牛肝菌、腹菌和黏菌,共10类,在各类真菌中再分别按其拉丁学名的字母顺序排列,介绍了真菌的中文名、拉丁名、形态特征、生境和有关该菌相关信息的讨论,书末列有主要参考文献、真菌中文名索引与拉丁学名索引。 本书适用于菌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科研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人员、菌物学爱好者以及食用菌开发经营人员参考。 内容权威,本书为我国知名菌物学家李泰辉教授及其团队对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 原创性强
本次调查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总体进行,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林区内的野生植物和林区外的珍贵野生树木。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调查物种株数、分布及用材树种的蓄积量、生境状况、资源现状、保护管理现状、人工栽培和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国内外贸易状况等。与以往的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相比,调查方法的统一化、规范化和调查结果的数量化是本次调查的突出特点。
博物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学问,体现了人与自然互动中多方面的智慧。本书基于新的知识观、历史观和生态观,依据博物学、科学史、文化史、环境史、思想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方面的大量文献,较系统地探讨了西方博物学文化的发展脉络。具体研究了塞奥弗拉斯特、约翰 雷、林奈、布丰、格雷、班克斯、伍德、埃莉斯、梭罗、缪尔、利奥波德、卡森、谭卫道等十多位有典型意义的西方博物学家及相关的博物学文化,首次勾勒出西方博物学文化的概貌,也涉及环境史、环境伦理、科技史、认知与性别、生态文明等问题。本书包含相当丰富的信息量,可供哲学、自然教育、环境保护、科学文化研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学者参考。 本书试图揭示这样一种理念:博物学始终平行于自然科学存在和演化,博物学与自然科学有交集但并非其真子集。在
《野菜博录》,明鲍山编。 本书有明天启刻本、《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天启刻本三种。明本凡三卷,其中上卷、中卷为草部,下卷为木部,其著录草木435种;“四库”本多出3种,为438种。此次整理,以《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天启刻本为底本,参照“四库”本及朱(木肃)《救荒本草》标点校勘。 我国自汉代以来就有不少考定名物之作,明人尤注重植物图谱的编著。通行的此类专书计有四种,即朱(木肃)的《救荒本草》、王磐的《野菜谱》、周履靖的《茹草编》,以及鲍山的《野菜博录》。其中《野菜博录》最为晚出而能后来居上,这一方面是由于此书对于前人的继承,另一方面也实是因为本书作者鲍山曾多年归隐民间,作了许多实实在在的访查。
《草木深圳》是一部大众普及的植物科普读物,分为郊野篇和都市篇两本。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深圳市林业局主编的《草木深圳(都市篇)(精)》介绍了植物的基础知识,精选了深圳常见的160种园林植物,每种植物包含中文名、别名、拉丁名、科属、类型、生态环境及分布、生境、花期、果期等基本档案,多角度、多状态的精美图片和文字描述,力求将 准确、完整的植物信息传达给读者。附录中的科属花期索引表则以花期和科属为线索,让读者了解当月都有哪些植物会开花。书后还附有可撕下的折页,包含全书出现的所有植物小图和名称,方便读者出门随身携带。
《草木深圳》是一部大众普及的植物科普读物,分为郊野篇和都市篇两本。《草木深圳·都市篇》介绍了植物的基础知识,精选了深圳常见的160种园林植物,每种植物包含中文名、别名、拉丁名、科属、类型、生态环境及分布、生境、花期、果期等基本档案,多角度、多状态的精美图片和文字描述,力求将最准确、完整的植物信息传达给读者。附录中的科属花期索引表则以花期和科属为线索,让读者了解当月都有哪些植物会开花。书后还附有可撕下的折页,包含全书出现的所有植物小图和名称,方便读者出门随身携带。
《常见兰花400种识别图鉴》编著者吴棣飞、叶德平、陈亮俊。 兰花是中国传统名花,花型优美,风姿绰约,价值不菲,历来为人民大众所喜爱。在我国狭义的兰花通常指“国兰”,也就是指春兰、蕙兰、寒兰、墨兰、建兰等,而广义的兰花指的是兰科植物,包括国兰,野生兰科植物和园艺栽培兰科植物。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常见的广义的兰科植物,以期让广大读者能充分领略兰花之美。每一个物种分别含有内容:拉丁学名,中文学名,生态图片,形态描述,分布范围,生活习性,园林用途等。
《草木深圳》是一部大众普及的植物科普读物,分为郊野篇和都市篇两本。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深圳市林业局主编的《草木深圳(郊野篇)(精)》介绍了植物的基础知识,精选了深圳常见的160种野生植物,每种植物包含中文名、别名、拉丁名、科属、类型、生态环境及分布、生境、花期、果期等基本档案,多角度、多状态的精美图片和文字描述,力求将最准确、完整的植物信息传达给读者。附录中的科属花期索引表则以花期和科属为线索,让读者了解当月都有哪些植物会开花。书后还附有可撕下的折页,包含全书出现的所有植物小图和名称,方便读者出门随身携带。
由于人类干扰,华南许多原生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急需进行植被恢复重建。而植被恢复过程中,适宜种类即工具种的筛选是重要的一环。《华南植被恢复工具种图谱》选编了适于华南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183种植物,这些植物既有乔木、灌木和草本,也有经济植物和普通绿化植物,其共同特征是适应性较强、生长速度较快。书中绝大多数种类都在多年生态恢复实践中得到验证。《华南植被恢复工具种图谱》可供农林工作者和生态恢复工作者参考。
在模式生物,如多个细菌、古细菌、小鼠和人等全基因组的序列完成后,公众已经对生物全基因组序列给予了广泛注意,而对植物基因组的诠释却大大滞后了,直到目前只有拟南芥(Arabidopsis thaiiana)和水稻(Oryza sativa)完成了测序。尽管公众对动物和人的基因组更加关注,但是详细了解作物基因组的组成,对于了解生命的起源与规律等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农业和工业等多个研究与应用领域,特别是作物育种,包括进化遗传学、生物技术和食品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完成多种植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对更深入地理解生物多样性和基因在不同作物间排列具有共线性也非常重要。 基因组作图手册是市场上关于这个领域研究的本书,这本书相当详缁地覆盖了这个领域的热点主题,通过物理作图和遗传作图的结合将本领域的研究主题分开叙述。全书从头到尾,
《昆仑植物志》是我国部系统记载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植物的大型专著。全书分为4卷,共收录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迄今所知的维管束植物2600余种(包括种下类型)。本卷收录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香蒲科至兰科植物共10科106属 532种15亚种37变种。书中除在各属种名下列出其主要相关文献、形态特征、产地分布和生境外,还特别列出附带详细地点的凭证标本号以供查阅。另含属种检索表若干,墨线图版80个,彩色图版8个;书末附有新分类群特征集要、标本采集史、植物中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范围图和山文水系图。 本书可供植物学,以及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农林牧、中医药、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生产工作者和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是全国本倾向于普通读者的常见中草药生态图鉴。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对物种形态、功效等描述亲切,面向非专业人士;二、图片全部为精心挑选的生态照;极具欣赏性;三、整体设计富有收藏趣味,活泼的植物与精致的设计使它有迷人的气质,超过一般中草药的枯燥面貌;四、每种配一代表性主方,供读者理解药的主要功效,增长实用知识;五、作为一本倾向普通读者的书,还特别增加了药膳、美容等日常运用的说明。
作为《江南大学文化书系》第六册,本书以中文与拉丁文对照的形式,列出了江南大学新校园绿化建设12年以来,所引种、培种、以及保留原生态属种共1200多种植物的名录,附有中文、拉丁文互检的索引,以及部分校园植物的精美形态图片。全书融植物分类学与摄影艺术为一体,旨在凸显大学校园高水平的科学建设与一流的生态环境,推动全国生态文明进步。本书为师生、校友提供文化知识和植物鉴赏,也可作为绿化建设者日常的工作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