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野外较常见的植物700种,主要包括有文献记载可食用的植物、据研究证实有毒的植物、常用于中药的植物等。每一种植物均配有突出植物识别特征的彩色图片,并对植物的别名、识别、分布、药用、食用、毒性等信息进行了简要的文字描述。本书内容按照野外观察植物的感官认识的层层深入进行编排,首先按照植物的大小、直立或匍匐、草本或木本、水生或陆生等进行大体分类,再根据叶的形态进一步分类。读者可以通过查阅本书中每一植物的特征性图片及植物特征文字描述对植物进一步鉴别。本书适合中医药学、植物学、农学、园林学等专业人员及植物爱好者参考阅读。
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两百万年,我们一直对植物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因为植物直接或者间接地为我们提供着食物。在各个文明的早期,人们都在努力尝试探索和开发植物的价值,比如用于治疗疾病、纺织衣物等。人们也曾因为香料远航世界各地,甚至不惜发动战争,并因此发现了新大陆。但是,直到*近我们才开始理解植物何其伟大,才从更深层面理解人类与植物的关系。 植物传奇 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密苏里植物园图书馆联合出品,按照起源、发现、探索、启蒙、帝国和科学5个阶段,系统介绍了人类发现和利用植物的历史。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到植物猎人和植物探险活动如何影响不同地区之间植物物种的交流,以及植物学家和相关人员为保护地球物种的多样性而付出的努力。本书可供对植物及历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草木深圳》是一部大众普及的植物科普读物,分为郊野篇和都市篇两本。《草木深圳 都市篇》介绍了植物的基础知识,精选了深圳常见的 160 种园林植物,每种植物包含中文名、别名、拉丁名、科属、类型、生态环境及分布、生境、花期、果期等基本档案,多角度、多状态的精美图片和文字描述,力求将*准确、完整的植物信息传达给读者。附录中的科属花期索引表则以花期和科属为线索,让读者了解当月都有哪些植物会开花。书后还附有可撕下的折页,包含全书出现的所有植物小图和名称,方便读者出门随身携带
2021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发布了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以下简称为《名录》),455种和40类野生植物被列入其中。《名录》的出台,为依法强化保护野生植物、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保护生物学研究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通过协调,由全国各个类群的专家约30位,在开展广泛的野外工作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联合编写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三卷)。本书涵盖了《名录》所列物种、亚种和变种,共计1069种,并标注了各物种的国家保护级别、CITES附录和IUCN红色名录等级。内容涉及每个物种(或变种)的形态鉴别特征、地理分布信息、花果期、生境、濒危状况及其受危原因。为了确保其科学性、准确性和
《中国苔藓图鉴》是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苔藓植物学家吴鹏程为首的专家团队撰写的一部精美苔藓植物分类图典。全书以苔藓分类学为基础,介绍了107科410属1018种苔藓植物,涵盖了中国苔藓植物大部分科、属和东亚特有属(包括中国特有属),展示了苔藓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化学内含物。植物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是现代苔藓植物分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苔藓图鉴》中近千幅苔藓植物形态解剖特征和生境写实素描图是作者费时三年在台式放大镜下精心绘制而成,凝聚了作者数十年来的研究心血,不仅突显了表基相结合的核心价值,更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创新典范。书后附有近百幅苔藓彩色图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 《中国苔藓图鉴》可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环境保护、医药、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及园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我国南部,横跨北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既临海又沿边,是我国植物资源大省(区),植物多样性仅次于云南和四川,位列第三。为建好广西的植物 户口簿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广西植物研究所通力合作,36年磨一剑,完成了《广西植物志》系列六卷的编纂出版。 《广西植物志(第四卷 种子植物)》按照哈钦松系统(1926 年)编排,记载广西茜草科至唇形科种子植物 33 科 454 属 1612种24亚种141变种5变型及1杂交种,并有植物形态比较图或全貌图精绘图版 269 幅(含646种10亚种17变种),内容包括了各科的分属和分种检索表,科、属的简要描述,每个种的科学名称、中文名称、文献引证、识别要点、与近缘种的关系、产地、生长环境、已知经济用途与开发前景等。
本书系统介绍了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常规方法和技术,重点介绍了有关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涉及植物开花、传粉、受精、胚胎发育及植株形成等不同发育阶段的细胞和分子机理。该书可供高校有关专业作教材,也可供有关研究人员参考。
本卷收载广西的蕨类植物833种(包括变种、变型及杂交种),隶属于57科159属【秦仁昌系统(1978年)】;对科、属、种的名称、引证、形态特征、产地、生境、分布及已知药用用途等均作了扼要的介绍,并有形态特征比较图或全貌图图版112幅,含232种,占全卷收录种数的27.9%。本卷文字描述简练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科普性较强,可供植物学、农学、林学、园艺、药学、轻工业以及有关植物分支学科的工作者参考应用。
我们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2021年版)》的内容进行了筛选,结合云南特色植物资源分布,从全国范围内有分布的500余种植物中遴选出155种有文献支持且具有潜在美白功效的植物,随后根据植物资源量、获取难易、研究深度等维度着重遴选出50种植物,最终形成本书内容。 书中的化学结构式均用ChemDraw软件进行绘制以方便调节结构式中原子和键的大小比例,让绘图更整洁美观。最终,需要说明的是,因研究方法的不同,书中关于各植物美白活性研究的内容所引用的数据结果仅供参考和借鉴,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更充实、更实用、更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中国秦岭常见药用植物图鉴》分为上、下两册,汇集了近年来在天然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方面的新成果和新发现,内容涉及秦岭药用植物*研究成果、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发现和优化、传统药物和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成果、生物学活性成分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及传统药物和药用植物的资源利用和保护。 《中国秦岭常见药用植物图鉴》采用四色精美印刷,精心选取了我国秦岭500多种主要常见药用植物,以植物的系统位置为编排主线,包括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以被子植物中的药用植物为主,科的排序采用*的被子植物APGⅢ分类系统,同科的药用植物连续排列,对于该系统中撤销或合并的科,括号内注明了该物种在《中国植物志》中所属的科名。
《高黎贡山植物资源与区系地理》是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李恒研究员及其团队30年的研究成果,是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基于各类群专家对植物标本的准确鉴定,该专著首次详细记载了高黎贡山地区的地衣、苔藓、蕨类及种子植物名录,并对高黎贡山种子植物区系的性质、来源及在中国植物区系区划中的位置进行了论证,提出一个与该区域相适应的种级分布区类型系统。
《中国秦岭常见药用植物图鉴》分为上、下两册,汇集了近年来在天然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方面的新成果和新发现,内容涉及秦岭药用植物*研究成果、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发现和优化、传统药物和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成果、生物学活性成分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及传统药物和药用植物的资源利用和保护。 《中国秦岭常见药用植物图鉴》采用四色精美印刷,精心选取了我国秦岭500多种主要常见药用植物,以植物的系统位置为编排主线,包括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以被子植物中的药用植物为主,科的排序采用*的被子植物APGⅢ分类系统,同科的药用植物连续排列,对于该系统中撤销或合并的科,括号内注明了该物种在《中国植物志》中所属的科名。
《中国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图鉴 广西植物》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持编著的《中国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图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距该系列专著《海南植物》出版 7 年后我国科研人员对热带雨林地区植物进行野外调查和专著编研的又一科研成果。该书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测设计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在全面开展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参考前人的研究资料编辑而成,共收录广西热带雨林区域的维管束植物 262 科,1288 属,2737 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内容包括每种植物的中文名、学名、性状、花果期、分布与生境等。该书文字力求准确、简明扼要,图片清晰,是一部集实用性、科学性与科普性于一体的著作。该书的出版对我国热带雨林植物的保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热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植被研究和植物群落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类群专论及新植物发表;保护生物学及植物园;生态学及藤本植物研究;林业、植物资源利用及其他。
《人工湿地植物配置与管理》共分为5章,第1章介绍了人工湿地技术与植物的研究进展;第2章提出了新的人工湿地植物分类方法与计量标准,列出了各种植物的应用分类;第3章系统地介绍了三大类型人工湿地植物的生长特性与工程应用,并附了大量方便读者识别的图片;第4章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详细地介绍了人工湿地植物的具体配置方法和要点。第5章介绍了人工湿地植物的种植、日常管理与资源化利用。本书的特点是注重工程实践应用与可操作性,目的是为人工湿地植物的配置与管理提供思路、案例和实用的技术资料。全书由陈永华、吴晓芙等著。
杨世民、李瑞香所著的《中国海域甲藻扫描电镜 图谱》精选了我国海域23属184种海洋甲藻的扫描电 子显微镜照片,对各物种的形态特点、壳面结构及采 样的海域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展示了甲藻细胞壳面的 横沟、纵沟、 鞭毛孔、凹陷、孔、边翅、肋刺、脊状条纹、网纹等 细小精美的结构,并对一些物种 按照新的分类学观点进行了更名。书后附有学名索引 和国内外参考文献。 《中国海域甲藻扫描电镜图谱》可为海洋甲藻分 类学、生态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生物 系、水 产系、海洋系、环境生态等专业的师生提供参考。
这本书采用对比手法,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林奈与班克斯的故事。二者都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大博物学家,既有着相似的理想和抱负,如为自然建立秩序,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实现国家经济自足等,也有着专属于自己的发展博物学的方式。法拉将著作分为七章,按主题描述了他们的异同。 正像作者自己所承认的,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史学著作,从其尾注的数量和类型可以明显反映出来:参考书目较少,且主要依赖二手文献。但作者确是一位材料驾驭和逻辑论证的高手,特别是她对视觉材料的分析,令读者印象尤其深刻。这本著作的另一个特色是,强调了博物学与海外探险、帝国扩张的关系,作者详细描述了两位博物学家,特别是班克斯,如何利用自己与权力机构的关系,来实现博物学与国家之间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