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河南段)鸟类图鉴》约计65万字,配图758幅,尽可能涵盖每种鸟的雌与雄、成鸟与亚成鸟,冬羽与繁殖羽等物种鉴别的关键信息。记录该区域鸟类20目、64科、329种,其中 一级保护鸟类有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大鸨、东方白鹳、黑鹳等18种, 二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灰鹤等64种。 该书系作者及河南省鸟类学会会员们在河南省林业厅(局)的支持下,20余年来对河南段黄河湿地鸟类坚持不懈的调查、监测、研究与保护的具体成果,填补了黄河河南段鸟类研究的空白。该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河南的鸟类研究, 有助于推动河南省自然保护地鸟类的监测、研究、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动河南省鸟类研究与保护,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病毒为什么不是生物?恶劣天气为什么越来越多?吃零食会让孩子变得 兴奋吗?营养物质是如何被身体吸收的? 气候变暖会带来哪些影响?转基因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生物为什么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只要一直进化,人类就会拥有X战警般的超能力吗?……你知道吗,你的生活与生物学息息相关!本书由明尼苏达大学的两位生物学教授联手打造,致力于帮助读者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英文版自上市以来在 近20年,被加拿大TOP HAT 网站评选为年度4大 图书之一。全书以贴近读者日常生活的有趣问题引入,辅以细致、前沿的解答,可以帮助读者在探究中掌握生物学常识,进而构建通识思维!
本书对我国海区浮游桡足类的名录和图谱进行了总结,查明了我国海区的浮游桡足类的种数;多年来,桡足类的分类系统发生了变化,一些种的学名有变动,本书总结了发生变动的种名录;对我国的浮游桡足类的分类图谱进行了收集整理,以方便查阅;将我国海区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包括台湾东部),统计各海区浮游桡足类的种名录。本书适合海洋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海洋环境监测人员、养殖人员参考。
《中陆鱼类物种与分布》较全面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我国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鱼类系统分类学的中外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回顾了我国近、现代内陆鱼类系统分类研究的发展历史;同时,整理出截至2014年上半年,我国记录的内陆鱼类有效种1384种(包括亚种),剔除21引入种,原产于我陆的鱼类1362种(包括亚种),隶属于17目47科303属,包括37单型属,84特有属,878特有种(包括亚种),250濒危种。绪论部分结合内陆鱼类物种多样性统计,对不同分类阶元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利用GIS技术,分析探讨了我陆鱼类物种多样性,以及特有种和濒危种的分布格局;探讨了我陆鱼类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气温、降水等环境因素的关系,特别是与人口密度的关系;分析了中陆鱼类物种多样性、特有种和濒危种的热点地区。名录部分按分类系统分种记述了我陆鱼类,记述内容
珠穆朗玛峰重量自然保护区是全球海拔优选、落差优选的保护区,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极高山生态系统。复杂的环境条件孕育出了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类,但资源情况长期以来不为外界所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动物》一书是在四年多的珠峰科考和研究基础上完成的科研专著,首次以系统科学的方式论述了珠峰保护区的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概况。在对物种组成、区系、南北差异进行说明的同时,还阐述了兽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垂直变化的研究成果,并对东洋界和古北界在保护区内的分界位置、保护建议进行了探讨。本书集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于一体,在青藏地区和世界极高山的生态保护、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应用价值。
《辽宁省自然科学著作:动物分子育种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共分10章,其中章主要介绍了动物分子育种的定义、研究内容、已取得的成就及发展趋势;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阐述了动物基因的理论及新发展、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动物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信息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实践;第六章至第七章主要阐述了分子遗传标记和基因定位原理、方法及在动物育种中的应用实践;第八章至第十章主要介绍了动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动物转基因育种和动物基因组育种的原理、方法和实践。 《动物分子育种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力求新颖,注重科学性、实践性、可操作性、适应性和启发性,文字力求准确,书中所引用的数据、资料来源于已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在写作风格上注重内容的逻辑性及连贯性,力求文字精炼、表达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理论与实践并重
《中国南海西南中沙群岛珊瑚礁鱼类图谱》是中国第一部完全以潜水拍摄记述南海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珊瑚礁鱼类的图谱。全书图片采用潜水观察法拍摄,直观反映出珊瑚礁鱼类在原始生存环境中的自然形态,有利于人们认知南海极为珍贵的珊瑚生态系统,识别千姿百态的热带珊瑚礁鱼类。拍摄团队历时两年,9次远航西沙和中沙海域,3次远赴南沙岛礁,下潜拍摄超过400人次,共拍摄水下照片20869张。本书从中精选出565张,涵盖54科160属408种珊瑚礁鱼类,是南海西南中沙群岛海域珊瑚礁鱼类物种多样性可靠的记录,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和观赏性,以及很大的科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医学、药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都离不开动物实验,而诸多的动物实验结果必须借助于GLP安评实验的病理结果来验证其安全性、可靠性。近年来有关实验动物组织学图谱的书籍虽然也有,但较为系统的、细致的组织学形态学资料较为缺乏,我们为解决这个问题,萌生了编写《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图谱》的想法。多年来我们从事GLP安评的诊断,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我们在积累了多年来GLP安评诊断中经验,以及病理技术工作的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这部《实验动物比较组织学图谱》,全书共分十章,涉及到主要的组织学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雄性生殖系统、雌性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感觉器官,配备组织学彩色照片700余张,组织切片采用了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电镜等技术进
本书内容简介:应用鱼类行为学是捕捞学的专业基础学科。介绍捕捞对象对渔具渔法的行为反应是进行渔具选择性捕捞和实现生态友好的捕捞技术的基础。该书同时是行为学和动物行为学的重要分支。 本书共九章,前六章介绍了鱼类感觉能力和相关行为能力的研究成果:第七章讲述了鱼类行为学研究成果应用到渔具设计和捕捞作业方面成功的案例;第八章 和第九章介绍鱼群行为和空间分布,除了传统的生物学观察研究成果外,还重点介绍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学建模。
本书是部比较、完整地对中国红树林区鸟类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专著。共分十章,介绍了中国东南沿海五省(自治区)红树林分布概况、红树林区的鸟类概况、鸟类的时空分布、红树林区珍稀保护鸟类、红树林区管理和保护现状及科学研究情况;提出了基于鸟类的“红树林区”概念,把红树林区作为鸟类的一种复合生境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对红树林空间异质性与鸟类多样性的关系、红树林消长对鸟类群落的影响、红树林区鸟类多样性的梯度分布、鸟类对红树林的影响、鸟类在红树林区食物链中的作用、红树林区鸟类的集群、海岸带人工设施对红树林区鸟类的影响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