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详实地叙述了条件反射学说的原理以及各种神经过程的机理,读者从此书中可以系统地了解条件反射学说的发展过程。本书是划时代的巨著,开辟了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神经疾病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新的发展方向。条件反射学说在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用来治疗吸毒、抑郁症、强迫症、自闭症等,并被广泛应用于广告、营销、催眠、心理训练、语言训练、动物训练等实践中。
蝴蝶研究者和作家安德烈娅 格里尔描述了蝴蝶短暂但奇特的一生 从它们神秘的幼虫阶段到突然羽化,从择偶到产卵。蝴蝶翅膀图案有的光彩夺目,有的一点也不引人注意。本书既生动又有教益地讲述了蝴蝶和蛾子,也讲述了出于热爱和研究者的欲望而拿着长柄抄网在夏天的草地上奔跑的人。
鲱鱼,这种约10厘米长的小鱼肉质鲜美、产量巨大,又易于捕捉,很早便成了欧洲人餐桌上的美味。在中世纪的时候,鲱鱼作为 大海中的银子 是用黄金和兽皮来交换的。财富和帝国建立在鲱鱼之上,如果鲱鱼鱼汛没有来,帝国就会衰落。鲱鱼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深入到欧洲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荷兰人对鲱鱼的感情就非同一般,他们常说荷兰的崛起就是从银白色的鲱鱼开始的,如今在鹿特丹的一些古老房屋上,仍可以见到鲱鱼的图案。这本书的作者极富冒险精神,追溯了几个世纪以来鲱鱼丰富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并描述了它在几个世纪内的冒险足迹,如果说今天很多人只知道鲱鱼可以做成鱼卷,本书作者则揭示了事实上这个物种是活泼而又优雅的生物。作者对于鲱鱼的捕捞工作,鲱鱼在沿岸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极为熟悉,在本书中,他带着幼时亲切的生活体
《羊》作为一本以传统博物学方式写作的小书,不仅展示了品种繁多的绵羊的生物学面貌,更深度剖析了绵羊的文化形象,巧妙地将绵羊在人文史与自然史中的独特地位融为一体。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绵羊作为被献祭的牺牲,频繁现身于各类经典文本与艺术作品中,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寓意。《羊》以此为切入点,尝试揭开绵羊背后那层神秘而深厚的文化面纱,带领读者穿梭于历史长河,探寻绵羊的生存轨迹及其与人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不仅收录了大量精美手绘、珍贵照片及绘画名作,生动展现了绵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面貌,还提供了细致的手绘生物学肖像,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文化意蕴的绵羊世界。这是一本兼具学术价值与艺术美感的小书,本书独特的研究方式既有广度,又不失深度, 通过《羊》,读者可以领略绵羊
做一只鸟是什么感觉?在本书中,伯克黑德带领你探索鸟类的各种感官。猫头鹰如何在夜间飞行?火烈鸟如何感受到千里之遥的暴雨?鸻鹬连续迁徙上万千米、雨燕在飞行时休息、几维鸟嗅到泥土中的蚯蚓 援引几十年来鸟类行为学、生理学、解剖学的研究成果,本书带领我们深入鸟类的感官世界,探寻这些飞翔的(或者不会飞翔的)精灵的奥秘。
多样性是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之一。在当今现代化、全球化浪潮中多样性遭受危机的背景下,深入揭示知识的地方性特征,是改善多样性危机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本书以 马学 这一畜牧兽医学知识为案例,对比分析蒙古传统马学与日本现代马学及其它们各自的地方性,从知识的认知、历史、情境、发展四个维度进行讨论,展现马学知识在其漫长发展过程中,如何与当地的社会生活、历史发展、文化习俗、家畜品种、生态环境等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把相关结论进一步拓展至畜牧兽医知识、生物医学知识以及其他知识领域,为知识的地方性研究提供一种独特视角;并期望借此个案研究,为改善多样性危机,实践多样性复兴提供一次可贵的尝试。
恐龙,这种地球上曾经存在的巨大动物,一经发现就引起了所有人尤其是小朋友的好奇。你知道什么是恐龙吗?知道它们在哪里生活吗?知道它们是怎么进化和灭 的吗?知道它们在能力方面的比拼是怎么样的吗?知道恐龙蛋里有什么吗?知道恐龙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吗?打开本书,让我们一起走近恐龙,一起去了解它们身上的秘密!
鲎是一种具有重要科学研究意义和经济价值的海洋动物,也是地球上动物界少数现存珍贵的“活化石”。我国是世界上少数拥有鲎资源的国家,世界上95%的中国鲎资源分布在我国,可以说,我国是中国鲎真正的故乡。我国的鲎研究一直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当今,由于经济迅速发展,海洋环境、沙滩受到污染,加上由于鲎的极大的经济价值,造成对鲎的乱捕滥杀,世界上鲎资源急剧衰竭,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鲎资源的衰竭更是触目惊心。在上世纪70—90年代,在我国广西北海海城,每年鲎的渔获量可达60×10(4)~70x10(4)对,到近年已减少至30×10(4)对。如果这样衰减的速度得不到遏制,再过数年,我国将成为无鲎的国家,中国鲎或许将只能是存在于教科书上的学名了。 本书作者自师从原厦门大学校长汪德耀教授从事鲎研究
本书是介绍大脑节律方面比较好的一本综述书,全书行文流畅,并辅以大量的脚注和趣味案例,主要介绍从振荡的物理过程到神经元组装组织再到复杂的认知处理和记忆存储。本书作者布扎基博士是前1%被引用最多的神经科学家之一,他的研究工作极富创造性,因此全书除叙述整个领域的研究内容及现状外,作者本人也提出了自己对于大脑节律问题的思考。对于在这个令人兴奋的领域中一直处于研究前沿的单个作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连贯的观点;对于对大脑迅速发展的相关理论感兴趣的任何人而言,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科普读物。
《猫在故纸堆》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与猫相关的知识和故事的书。该书以“猫”为线索,介绍了多种与猫有关的古代文献,如《猫乘》《猫苑》《衔蝉小录》等,也涉及猫名、养猫、聘猫等猫的各种知识。全书分为《古籍里的各种“猫”》《我佛不养猫》《有关猫的“血泪史”》《以猫为名》《狸猫和太子的三段往事》《猫书解题》《民间歌谣中的猫》《红楼梦中猫》等章节,通过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爬梳,考证古籍中与“猫”相关的物种,阐述猫与 文化中的联系,讲述猫在历史发展中的境遇,解析猫与古代人名、地名、民俗、歌谣的关系,立意高远,充满趣味,又能引起读者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
黑猩猩,非洲森林的领主,在过着怎样的秘密生活?作为与人类 为接近的灵长目动物、我们在森林中 亲近的朋友,他们的个性、情绪与生活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在世界上 密集的黑猩猩社区之一——乌干达的基巴莱 公园,研究专家莎冰娜·克里夫艰辛地获取了当地黑猩猩社群的信任,并带领团队与他们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本书取材于她的田野笔记,我们将跟随莎冰娜与猩猩们的足迹探索雨林的秘密,了解黑猩猩的社会属性以及他们如何在人类领地日益扩张的夹缝之间顽强求生。本书不仅是关于黑猩猩的日常生活实录、行为学研究范本,亦是对人类与自然如何共存的深刻反思。在我们对荒野的探索逐渐深入的同时,是否也连带影响了与人类共生的动物们的生存资源?打开书页,这不仅是一次难忘的自然之旅,也是难得的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的契
本书重点讲述了八大类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代谢、繁殖及人工培养等规律以及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传染与免疫的基本理论;生物制品及应用;反应;微生物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等共16章,实验20个,附录3个,以供参考。每章后附有习题,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本书适用性强,技术性强,内容新颖,反映当前生产、科研的技术和成果,是一部不错的工具书。本书可作为畜牧兽医类专业师生教学之用,也可供各大兽药、饲料生产及销售单位的广大技术人员应用,还可作为高等院校教师参考选用。
《动物生理学》主要面向全国高等农林、水产院校的动物生产类(含畜牧、水产养殖、名贵经济动物养殖)、动物医学、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学生。本书以哺乳动物为主要对象,论述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对家畜、禽(鸟)类、鱼类及其他名贵、经济类动物生理的特异性加以比较和融合。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讲,既是“基础生理学”,又是“比较生理学”。书中采用了大量图、表,图文并茂,直观地论述了生理学深奥的理论;反映了生理学不同研究领域的新理论、新发现、发展趋势及前沿性、交叉性学科的新成果。此外,还介绍了这些理论发现的过程和方法的建立以及生理学家们对人类和科学发展的贡献。本教材分纸质和光盘资料两部分,其内容互为引导和补充。本书也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
《为科学献身的动物们》是趣味自然史系列丛书之一。在岁月的长河中,为什么是这些动物被选作实验生物,成为幸运的研究“材料”?为什么有些动物的科学生涯能持之以恒,而另一些动物则几起几落?起初还是一种以自然生物生存的动物,怎么会在某一天突然跨进了实验室的大门?它一旦变成了研究的工具,还怎样在这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中演化?它如何被人按照某种“设计”的严格标准进行改造,最终成为一颗不可或缺的国际明星的?《为科学献身的动物们》即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希望读者能通过了解它们,进而对我们自身的演变史略窥一斑。
《布洛赫手绘鱼类图谱》从德国博物学家、海洋学家、鱼类学家马库斯?布洛赫的12卷巨著《鱼类博物学》中选取了213幅手绘图谱。 这些图谱艳丽生动,描绘精细,是科学绘画的杰作,从其精美程度上看,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