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0年升空,NASA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已经服役了25年。哈勃为我们带来了宏大的理念、精美的图像、以及对宇宙的全新认识。本书重现了哈勃望远镜在过去25年经历的关键时刻:从发射、维修、新设备更新到取得重量级发现。通过150多幅精美照片,精选“哈勃全明星”25年来哈勃拍摄的著名、极具价值的图片,《太空之眼》呈现的不仅是一部哈勃的画传,更将刷新你对宇宙的认识。?
《校园新生态教育--蝶蛾自然笔记》是在已出版的《蝶蛾探究指南》一书的基础上针对自然爱好者拓展延伸的指导性用书,也是教科研项目《开展浦东城区蝴蝶多样性调查活动研究》的预定成果之一。 本书由基础篇、野外篇、操作篇、活动篇、案例篇五部分组成:基础篇主要介绍蝶蛾形态、生活史、生境、分类和蝶蛾自然笔记要素等基础知识;野外篇详实演示蝶蛾观察、采集、生态摄影、人工饲养、资源调查等实践内容;操作篇主要通过教程的方式直观形象教授蝶蛾自然笔记所需反映的内容、表达的形式、科学的布局和定稿要求等方面的操作技巧;活动篇主要为学校介绍如何开展举办蝶蛾自然笔记野外科考活动、比赛、展示等内容;案例篇则为读者提供自然笔记爱好者近年所创作的可行性案例。操作篇和活动篇是本书的重点部分,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本书是广东省白蚁学会常务理事集体编写的白蚁防治教材。全书分十章,包括绪论、昆虫学基础、白蚁分类学、白蚁生物学、白蚁生态学、白蚁防治药剂学基础、新建房屋白蚁预防技术、建筑物白蚁的治理、水利白蚁防治及农林作物白蚁防治。本书作者都是从事白蚁研究及防治多年的科技工作者,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新技术的密切结合,着重介绍近年的白蚁防治技术,附有近百幅插图,图文并茂。本书是培训白蚁防治工作者的教科书,也是白蚁研究工作的重要参考书,并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和房屋、水利、农林、邮电、交通等行业及储物仓库的有关人员的参考书。
尽管我们今天生活在舒适、设备齐全的房子里,但我们仍然不断地遭遇不速之客,有一大群小动物侵略者觊觎我们的居所。无论是地窖里的甲虫,还是卧室里的蚊子,我们都无法接近躲开它们。事实上,它们已经成为我们和我们家庭的一部分。本书以英国为中心辐射全世界,介绍了世界性分布的各种典型的小动物,探索它们如何逐渐适应进入人类家庭中生活。同时,本书附有鉴定指南,详细描述所列动物的外观、生活习性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等等,读者可以了解到自己遇到的入侵者是何种生物,以及如何应对等基本生物学常识。
这是一种来自远古的物种;这是一种美丽与速度共存的精灵:这是一种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动物,它就是蜻蜓。早在恐龙出现之前,它们就飞翔于天际。它的飞行能力在昆虫界无以匹敌。它生活的环境多样,遍及大地。在海南岛的无数大川小溪、湖沼湿地中,多元化的淡水生境孕育了165种蜻蜓,其中有22种属于海南岛独有。《蜻蟌之地 海南蜻蜓图鉴》展现了海南岛常见蜻蜓的形态、习性和特色。
本书是研究蚧虫蜡泌物的专著。全书共分6章,重点介绍作者近年来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气-质联用等技术对我国蚧科昆虫蜡泌物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蚧虫的分类概况和蚧科的分类系统;外对蚧虫蜡泌物的研究;蚧科内6亚科17种代表蚧虫的生物学、形态发育、泌蜡腺体变化、蜡壳的形成过程、蜡泌物的超微结构、红外光谱特征、化学成分。通过研究,发现了不同种属的蚧虫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及雌雄性之间蜡泌物的分泌特点和变化规律,将蜡泌物红外光谱的谱带归为6种谱带型,共检测确定了蜡泌物化学成分的104种组分,明确了蜡泌物的超微结构与其红外光谱特征和化学成分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和系统学意义。这为研制防治蚧虫新型高效杀虫剂,突破防治蚧虫的困难;利用蜡泌物的化学成分作为信息素,利用天敌和病原菌开展蚧虫生物防治;将蜡泌物作为新性
本书共8章,涵盖分子昆虫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昆虫的基因组及其基因(章)、昆虫分子系统发生分析(第二章)、昆虫种群的基因流动(第三章)、昆虫行为的分子基础(第四章)、昆虫抗药性的分子基础(第五章〉、昆虫发育及转基因昆虫(第六章)、昆虫内共生菌Wolbachia(第七章)以及基因组学在昆虫学中的应用(第八章)。此外,本书还设置6个基本实验,对于初学者尤为适用。上述内容大多与笔者自身的研究工作紧密相连,特别是案例和实验。书中所列所有实验都经过笔者的实验验证,因而操作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