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奈吉尔 巴利博士前往陌生的苏拉威西岛,在潮湿闷热、危机四伏的高山密林中艰难穿梭,寻找当地的托拉查人。这个民族的文化独特神秘,因壮观的建筑和神秘的祖先崇拜而闻名。不同于高深莫测、正襟危坐的人类学调查报告,巴利凭借幽默乐观的性格,通过诙谐轻松的文字,将田野工作中遭遇的痛苦与折磨、危险与敌意,与异域文化的种种冲撞,通通化为妙趣横生、令人捧腹的欢乐笔记。
12.5万年前,人类在濒临灭绝的边缘,直到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为了适应适应新地形和不断变化的气候,我们狩猎、觅食、追踪潮汐、剥牡蛎,尽一切可能生存下去。没过多久,我们这个物种就从濒临灭绝的悬崖边上被拉了回来,站在了更稳固的位置上。是什么拯救了我们?是我们的大脑。 在《大脑进化简史》一书中,布雷特 斯特卡带领我们开启了这次意义深远的旅程,清晰梳理了大脑进化的重要脉络:从生命诞生到DNA的出现,从水生、陆生到灵长类的直立行走,最终形成了我们充满智慧与创造力的大脑,甚至涉及了脑科学的前沿领域,如表观遗传学和CRISPR。这本书的叙述清晰而专业,引人入胜,以大脑进化的历史让我们重新审视 生而为人 的真正含义。
本书上篇主要介绍了包括进化论、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在内的西方人类学研究的不同范式,沿着历史脉络梳理了不同范式的发展历程,既系统阐释了每一个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核心观点,又聚焦了不同研究范式下的经典理论流派的研究方向和核心关注点。在此基础上,本书认为应该在不同的思想流派间搭建起联系,形成强调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共识,即历史和文化是人类学的构建条件,进而提出历史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主张,并对此范式进行具体剖析。 在对不同的人类学范式进行深刻剖析后,本书下篇论述了历史文化人类学范式下几个人类学核心主题,包括身体、模仿、表演、仪式、语言、图像和想象、死亡和出生,这些核心主题均来源于人类学项目研究成果,集中展现了人类基本行为、活动与关系的研究现状。
《天真的人类学家》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绝对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本书通过对大众电子足迹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从公共事件、智能交通和行为经济学三个维度探究复杂社会系统所隐藏的内生动力,并通过提出基本假设、建立理论模型探索这些规律的产生机制和可能的动力学影响。 本书共6章: 第1章系统梳理了 人类行为动力学 在社会科学的认知及其使用情况,比较了 内生动力 与 外在推力 等知识体系对人类行为的作用,重点就人类行为特性背景中的内生动力基本形式、表现方法以及个体行为影响与群体行为影响的关联进行了分析。第2章介绍了人类行为动力学,并介绍了行为动力学规划、搜集、提取、存储和检索方法及工具,重点讲述了人类行为的时间规律、空间规律以及对传播动力学的影响及建模问题。第3章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研究群体行为动力学在公共危机突发事件下的群体心理应激反应,并有效分析群体心理应激的具体
媒体中无所不在的中产阶级,有时被形容为一个雄心勃勃的群体,被触手可及的成功牵引;有时又被描述为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群体,时时陷入坠落的恐惧。将他们团结起来的并不是繁荣,而是挥之不去的不安全感.负债资产和强制过劳。 当我们举债获得的财产的价值变得过于难以预测,当初决定投资时得到的关于未来的承诺显得不再可信时,我们就会迎来从中产阶级意识形态中觉醒的真正转折点。 不管中产阶级性创造了何种关于“自力 生”的乐观说法,我们都不是——也从来不曾是——中产阶级。 人类学家魏斯通过对德国、以色列和美国等国的民族志调研,勾勒出中产阶级这种观念是如何在身份政治乃至私人生活中对普通人的家庭施压的。这项极富原创性的研究将人类学和批判理论的研究路径熔炼一炉,通过对资本主义世界中典型行动者的分析,重新阐
由张钢民、薛康等编著的《北京常见森林植物识别手册》是集生产、科研、教学和科普于一体的有关野生植物识别方面的图谱类书籍,植物种类涉及北京市野生的绝大多数木本植物,同时包括少量草本和园林绿化中重要的栽培树种如银杏、白皮松、刺槐、紫穗槐等。本书对重要和较为常见的植物有详尽的文字描述,并配有识别要点,其它种类则多以检索表的形式,将其与相近种进行比较。每种植物都配有多幅精美图片,特别是有关枝、叶、花和果实等重要的识别特征。
“走近科学”让我们了解科学的精神,具有科学的思想,激励我们使用科学的方法,学到科学的知识。人的生命和大自然息息相关,让我们走进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了解各种生物的故事踏上探索生物的旅程。
本书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过程,可以丰富孩子的历史知识,增进他们对人类发展与演变的理解,并引导他们展望未来,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 本书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将深奥、神秘的科学讲得形象生动,明白晓畅,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精妙的科学世界,让读者在与其零距离接触的同时,又能沐浴文学的清辉,乐享知识滋养。本书设有“阅读与感悟”“阅读与写作”等栏目并配有精美插画,对关键情节进行提示和分析,以帮助孩子把握阅读重点,明辨阅读方向。
《学科重建以来的中国人类学》是部分中国人类学家就学科重建以来的中国人类学发展状况发表的专题论文集。论文作者来自当代中国大陆主要的人类学学术机构,他们在《学科重建以来的中国人类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和研究角度反映了中国人类学的研究动向。在《学科重建以来的中国人类学》中,作者们通过区域性研究的追溯和学科发展史的回顾,对如何在中国建立和发展人类学的学科进行了讨论;借助学科史的梳理,来反思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基于各自在人类学不同分支的研究实践,说明了这些分支学科的进展。
本书是配合高信曾主编的《植物学(形态、解剖部分)》一书的实验教材,是根据50后代以来北京大学植物学实验课教材和教学经验编写而成。全书有50个实验,内容较多,但各具独立性,各校可根据具体条件酌情选用。为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工作的能力,尽量选用活材料与制片相配合的方式,学生依指导即可动手操作。全书约12万字,附插图101幅。书未有附录,介绍简单的显微化学试验和所用染料及试剂的配制方法,徒手切片方法,绘图方法,显微镜一般故障的排除和保养维修方法,以及实验室规则等。本书可用作综合大学、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科学校和教师进修学院生物系及农、林院校的植物学实验教材,也可供中学生物学和植物学教师教学参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