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日用化学方面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全面地研究它们,不是一本书或几个作者能够胜任的。因此,本书虽名为《日用化学工程技术史》,但只选择了大漆、玻璃、盐糖酒醋三个方面的古代科学技术作为探索研究的对象,并分别列为三个单独篇章。编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漆器的起源;对其主要制造技术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如割漆、制漆、制胎、髹饰、油漆并用等各个制造技术方面,都进行了探索研究。以现存的文物、特别是出土文物为依据,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在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漆器的主要制造技术进行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基本上勾画出了中国古代漆器制造技术发生、发展的脉络,得出了“楚国漆器是我国古代漆器生产史上的个高峰”的结论。第二编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玻璃的起源;在战国时期就制造出了在世界玻璃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铅钡玻
本书是F.克莱因的名著,其内容是作者在临终前一两年给部分同事所作的讲演,而由他的学生们编辑成书。中介绍了数学科学在19世纪的发展。在本卷(卷)非常详尽且有批判性地分析了高斯、黎曼、魏尔斯特拉斯、柯西、伽罗瓦等一大批最重要的数学家的数学思想和贡献;也介绍了一大批物理学业绩;说详细讨论了一些最重要的数学分支的缘起前景。 本书适合从事数学的研究和教学的大学水平以上的学生和教师学习参考,也适合研究科学史、数学史和关心、研究一般的科学思想文化发展的读者阅读。
本书描述的是技术发展理论的依据是技术史研究的成果,以及从经济史和人类学中获取的相关材料。它挑战了一种流行观点:技术进步是由少数英雄式的人物不依赖过去的任何原有技术而创造的一系列发明所推动的。因而,本书的观点是以生物进化论而非以政治革命理论和实践为基本出发点,所作的类比构成的。 本书中贯穿着主题:其一是多样性--确认古往今来所见的人造物的品种惊人之多;其二是需求--相信人类总是因某种动机去发明人造物以满足人类生命的基本需求;其三是技术进化--通过有机类比解释这些新颖产品为何出现及其选择机制。 尽管本书的目的不是按年代先后叙述技术史事件,但包括了西方技术史上的一些划时代的主要成就:水轮、印刷机、蒸汽机、汽车和卡车、晶体管--并以它们为例支持本书的理论框架。本书对那些欲想知道技术怎样发展
《数学的诞生:古代—1300年》是一本简单的书也是一本复杂的书,是一本遥远的书也是一本亲近的书。在书中,作者为大家介绍了10位来自不同地区的数学先驱的生平事迹与他们的成就。也许其中介绍的一些数学问题你并不了解,也许里面的一些术语你并不熟悉,但是这并不会妨碍你对他们人格的理解,也不妨碍你从他们身上了解到一些投身科学的精神。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本书中得到的启发,也相信通过作者的生动描述会让大家对看似枯燥的数学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基于中学生的基本知识水平,本书系统而科普性地阐述了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基础的材料及其基本概念。参照世界各地与材料相关的考古成果,系统地介绍了旧石器蒙昧时代摸索文明的漫长岁月、新石器野蛮时代文明来临的前奏、铜器时代与古代文明的兴起、铁器时代所伴随的发达文明,以及钢铁时代与近代文明的出现。书中还展示了现代信息时代所赖以生存的材料基础、现代文明广泛使用的材料、材料与文明安全的关系,以及面向未来文明的高技术新材料。 本书梳理了材料与文明发展之间必然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差异,可作为普通公众知识性、兴趣性的科普读物,也可以为高考学生选择大学专业时提供材料科学方面的知识与参考。相关的材料科普知识也可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的参考。
《功能材料图传》是关于材料发展史的科普图书。功能材料是1965年才由材料总体中独立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它以具有物理、化学、能量、信息、生物医学等各种特殊性能为特点。它的出现,使材料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更加被人类寄以对未来发展的期望。但是,功能材料的历史却并非从1965年始。本书详细回顾了功能材料从无到有的过程,它初的源头是中国古代对天然磁铁矿的应用。但人造功能材料的发端则始于意大利的伽利略。本书从光学、电磁学、智能、信息、能源、生物医用、分离功能等几个大方面介绍了功能材料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本书以莫顿1965年提出功能材料概念为标志,划分为“前传”和“本传”,而对21世纪初的突出发展以及对今后的展望,则列入“后传”,力图清晰显现这个发展过程的时间坐标。此外,
《中华科学文明史(第4卷)》是李约瑟(JosephNeedham)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简编本,篇幅仅为李氏巨著的十几分之一,全书分5卷,本卷共16章,包括:中国的语言、中国和欧洲之间的科学传播、中国科学的基本观点等。
本书力求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包括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模式)来分析科学认识思想的历史,自始至终都努力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基本原理,鉴于此及其他原因,本书暂未专章论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认识模式。
《中国科技典籍选刊(辑):勿庵历算书目》为国家古籍整理资助项目《中国科技典籍选刊(辑)》中的一本,对中国古代科技典籍《勿庵历算书目》选择存世善本进行高清灰度影印,同时当页排印标点释文,并加校勘及精当注释,方便学术研究及阅读。书前撰学术性导言,书后附索引及研究论著目录。
我国两宋(公元960~1279)承汉唐盛世之后,科学技术继续发展、繁荣,其中不少成果数当代流。两宋数学尤其是中算耀眼的璀璨明珠。从18世纪开始,就有学者作专题研究,著书立说。三百年来,特别是本世纪后半叶,外已发表论文、专著数以百计。本卷总结了前人研究两宋数学成果的总结,也含不少笔者新的见解。前人成果已由呼和浩特李迪教授以姓氏、发表年代为序写成“两宋时期研究论著文献”附本卷之末,为节省篇幅、在本卷行文中、除必要外,不再一一点明文献所引。
性别视角的科学史研究是国际上近些年来科学史、科学哲学研究的新热点,并已扩展、细化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领域。本书以国外有关性别(女性主义)基础理论和对科学史(特别是中国科学史)的已有研究为基础,对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古代科技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对于性别研究和科学史研究均有意义,是一部科学编史学著作。本书可供科学史工作者及其他对科学史、科学文化和性别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