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农书》由元代王祯编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显斌研究员解读。《王祯农书》是我国农学史上承前启后的经典著作,它以代表北方农业的《农桑辑要》和代表南方农业的《陈旉农书》为主要蓝本,首次融合南北农业的内容,被后世《农政《王祯农书:节选》》《授时通考》等大量引用。原书分三个部分:《农桑通诀》《农器图谱》以及《谷谱》。其中《农桑通诀》阐述了一个完整的农学体系。《农器图谱》收录农具百余种,并辅以插图三百余幅,是我国古代农具的集大成者,为后世所宗。《王祯农书:节选》以孙显斌、攸兴超点校整理的《王祯农书》为底本,精选价值较高的若干章节,进行词语注解、随文旁批和篇末点评,全面阐释和解读原著的精义。
作者的《疯狂实验史》出版后,取得了广泛影响。除了在瑞士和德国出版,还有英文版、荷兰版、瑞典版、韩国版、波兰版、意大利版。 《疯狂实验史Ⅱ》作者继续书写自己对于那些不可思议的科学实验的发现与探索,为读者带来更多新鲜有趣、同时又令人好奇、不为人所知的实验。例如,如果我们不管教孩子,孩子会自己找什么东西吃?人是否可以象精子一样游泳?在比较商品时,顾客真的会认为售价99。95欧元的东西比售价100欧元的东西更实惠吗?
本书重点讲述热能中的蒸汽动力。在工业革命之初,技术与科学还是大致平行发展的, 所以我们将热能中的科学与技术揉在一起讲述蒸汽动力的发展历程。概况来说, 本书以能量的形式及其学科发展为主要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叙述,重视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逻辑,努力做到年代不断档,科技发展不跳跃。本书采用的叙述风格为:科学原理 技术实现,站在读者的立场,以工程师的眼光看世界,帮助读者梳理和理解科技发展史背后的联系与逻辑。
在《行走零度》一书中,切特雷莫采用本初子午线,这一全世界的地图和时钟之标准的零经度线,阐述了人类始自与自身地球大小相仿的宇宙到星系宇宙及地质年代数十亿年的智力旅程的故事。 就像在他获誉甚高的《这条路径》和《攀登布兰登山》两本书一样,雷莫将自身与行走于英国本初子午线,从布莱顿穿过格林尼治再到达北海边的故事相结合。本初子午线经过许多赫然耸立于科学界的地标性建筑:艾萨克牛顿在剑桥三一学院的小屋,查尔斯达尔文在肯特郡的故居当村,发现个*的地点,约翰哈里森在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博物馆里的计时钟以及许多其他地方。雷莫逐个拜访这些地方,让那些为了开拓人类的视野而叛逆正统观念的勇敢之士的故事重新苏醒,包括那位推测出有多元世界的反叛者,我们现在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他当时却付出了终极代价。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整个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的许多成果,同时也把自己的许多成果传到国外,贡献给全人类。关于中外科技交流,本书也给予一定的注意。 尽管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吸取了许多国外成果,但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道路、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却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具有独立性和特异性的特殊传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它自己的体系。一般认为,所谓“体系”是指严密的理论体系,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经验性和实用性,恰好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否完全缺乏理论体系,这个问题也有不同意见,现在我们暂且撇开不说。但是,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独具一格的这一特点来看,不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或者是
《不可思议的科技史》带领我们回顾科学发展的三个传奇时代,开启一段有趣的探寻之旅。通过节选150、100和50年前《科学美国人》的珍贵文章,见证那时人们的智慧与灵感。*部分 步入工业时代(150年前):*次工业革命即将完成之际,新的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层出不穷,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工业化的画卷已经展开。第二部分 科技腾飞的年代(100年前):第二次科技革命即将完成,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方式的电气化促成了一大批重要发明的出现,自然科学发生了突破性进展,一扇新时代的大门正在等待着人们开启。第三部分 影响空前的科技推动力(5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科学开始了飞速发展,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都有一系列重大发现,人们被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大流感指的是1918-1919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近期新的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本书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1918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最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 在本书中,作者多线索展开论述,纵横交错地记述了有史以来拥有毁灭性的流感故事,以及20世纪科学与医学发展的历史。本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 这部著作不只是简单讲述1918年发生的事件,它同时也是一部权威性的有关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传奇。
光通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现代通信的主要支柱之一。匡国华著的《漫谈光通信》采用通俗诙谐的语言,介绍光芯片、光器件、光模块的专业技术,同时对产品的应用、市场、历史、发展等进行多角度解读。 本书可供从事光收发模块、光器件、半导体光芯片等领域技术工作者参考,也可供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席泽宗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在新星和超新星、夏商周断代、科学思想史等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我国天文学史学科的引路人。本文集辑为六卷,所选内容基本涵盖了席院士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依次为《科学史综论》《新星和超新星》《科学思想、天文考古与断代工程》《中外科学交流》《科学与大众》《自传与杂著》,所选内容基本涵盖了席院士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展现了一位科学史家的学术生涯和思想历程,为学界和年轻人理解科学的本质和历史提供了一种途径。
本书是一本以轻松的笔调讲述的科学实验史,这些实验有喜有悲。有的实验者因此断送了婚姻,结束了科学研究生涯;有的实验尽管从来没有进行过,却引来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宣传。有的实验令人作呕,有的实验堪称恐怖,有的实验具奇幻色彩,有的实验引发了社会伦理问题。 不管怎样,疯狂本身不是目的,它只不过说明了人类的求知欲。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未知世界的愿望。
本书是一本以轻松的笔调讲述的科学实验史,这些实验有喜有悲。有的实验者因此断送了婚姻,结束了科学研究生涯;有的实验尽管从来没有进行过,却引来了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宣传。有的实验令人作呕,有的实验堪称恐怖,有的实验具奇幻色彩,有的实验引发了社会伦理问题。 不管怎样,疯狂本身不是目的,它只不过说明了人类的求知欲。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未知世界的愿望。
乔治·布封著的《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由动物史、植物史、矿物史、人类史、地球形成史五个部分构成。在描写动物时,布封带着亲切的感情,通过拟人手法为它们画像,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如善良可爱的小松鼠、温和憨厚的大象、相亲相爱的鸽子等;在论述矿物时,布封通过观察大地、山脉、河川、海洋,寻求地面变迁的根源,为现代地质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研究物种起源时,布封提倡“生物转变论”,指出环境、气候、食物等外在因素会让生物发生变异,这种观点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进化论。 布封在本书中列举了无数的事实材料,对自然界进行了准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阐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科学精神觉醒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一直延伸到17世纪结束。在此期间,随着科学精神逐渐觉醒、壮大科学家将实验方法运用到科学之中。大量精密观测仪器的发明,可用于一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措施的制订,打开了科学不断进步的大门。
科学史是人类文明传播的一部分。每个时期都诞生了自己的科学,它们都建立在一种立体的知识结构上,继承和发展了前期的知识,但是又融入了时模式下人们的想象。在人类文明不断传播的年代里,人们的知识也在不断丰富着,并且了解到科学的本质,掌握了技术的关键。但我们也需要花数百年去探索某些难题,我们努力思索寻找,它却将我们带进了一个死胡同或者不断出现新的疑问,我们费心去解答,却往往忽略和遗忘了这些问题的潜在价值。 《剑桥插图世界科学史》反映了科学史知识的两个层面。在作一般性的介绍时,我们专门介绍了从古代中国到现在的科学成就和文明。同时,我们介绍了西方科学的发展,对每一个时代的科学的独特方面进行叙述。本书的作者科林·A·罗南强调,介绍的形式一定要新颖且简单易懂,至少让人们明白“科学的精神”。书
本书把中国科技史的发展分为六个时期。首先是先秦时期,这是中国古代科技从萌生到奠立基础的时期;其次是秦汉时期,这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各个学科逐步建立体系并形成风格的时期;其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古代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时期;其四是隋唐时期,这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