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形式讲解科普的图书,22个发明故事带你还原现场。 瓷器美不美,丝绸靓不靓?衣、食、住、用、行,看古人如何运用智慧精进技术,抓紧一切机会搞生产!建筑、工程、医学、地理、历法,带你回溯历史,见证中国古代傲视世界的科技新高度! 两千年前的开颅手术怎么做?提花机还有记忆存储功能?什么水利工程能千年不倒?从多种科技多元发展,到科技回归沉寂,从实用科技造福农业,到闭关锁国西风东渐,揭秘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背后不能说的历史故事! 胖乐胖乐亲自下场穿越历史,爆笑对话科技大佬,犀利吐槽发明创造,数、理、化、工、天、地、生、农等领域无所不包,探索古人那些想不通、猜不透的科技发明! 快跟上胖乐胖乐的步伐,一起探索中国古代科技的奥秘!
本书从科技这一独特视角,勾勒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反映了中国科技历史文化的基本面貌和中华民族精神。本书文理兼备,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百科丛书中的一本。同时也是一本增长知识、陶冶情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书。
本文作者张子高,中国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中国化学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化学史的研究工作中,倡导文献记载和实验重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书即体现这一化学史研究思路。按照不同历史时期搜集文献,以大量文献记载为依据,并加入对考古发现的现代检测,使本书历史内容翔实,条理清晰。本文还力图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研究总结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精神。
在《行走零度》一书中,切特雷莫采用本初子午线,这一全世界的地图和时钟之标准的零经度线,阐述了人类始自与自身地球大小相仿的宇宙到星系宇宙及地质年代数十亿年的智力旅程的故事。 就像在他获誉甚高的《这条路径》和《攀登布兰登山》两本书一样,雷莫将自身与行走于英国本初子午线,从布莱顿穿过格林尼治再到达北海边的故事相结合。本初子午线经过许多赫然耸立于科学界的地标性建筑:艾萨克牛顿在剑桥三一学院的小屋,查尔斯达尔文在肯特郡的故居当村,发现个*的地点,约翰哈里森在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博物馆里的计时钟以及许多其他地方。雷莫逐个拜访这些地方,让那些为了开拓人类的视野而叛逆正统观念的勇敢之士的故事重新苏醒,包括那位推测出有多元世界的反叛者,我们现在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他当时却付出了终极代价。
《黄土情缘:刘东生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为刘东生口述自传。 以下为刘东生对《黄土情缘:刘东生口述自传/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的看法: 先谈一谈我对这次写这个传记的一些想法。 一,我想说,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地质工作者。在我没有得奖之前,大家也都知道我做了一些工作,并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地方。当然,这个奖表明国家对于环境工作、地学工作很重视。我觉得,得了奖也还是应该以平常心理来对待。 二,我本人是一个很平常的人。回想一下我的读书经历,确实上学都是很好的学校,但是我无论在小学、中学甚至到大学时期,什么出类拔萃,聪明绝顶,或者天资过人,这些词都落不到我的头上来。我读过很多人物传记的书,看到很多人确实是天才,确实有很多人从小就非常聪明、突出,而我不是那个类型。我是属于另外
《 自然史》全书包括地球史、人类史、动物史、鸟类史和矿物史等几大部分,作者以事实材料为基础,对自然界作了精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解释,提出许多富有远见的观点。在书中,布封坚持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地球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给各种宗教迷信和无知妄说以有力的打击,被达尔文称为以科学眼光对待物种进化问题的*人。不但科学界注意到了这部巨著,文学界也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自然史》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描绘动物活动形态的部分十分富有艺术性。作者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拟人的手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刻画出了一幅幅细致活泼的动物肖像,引得无数文学爱好者也沉醉其中。 本书精选了《自然史》中*经典的部分,并且按照作者写作的年代顺序进行了编排,浓缩了《自然史》的内容,既保留了其精华之处,又
他从居里实验室取来放射化学之火, 他在科学的田野上滋兰树蕙, 他为祖国打造核盾牌, 他为中国的教育开拓新路。 他轻轻地走了, 正如他轻轻地来, 名、利、权、位, 都是他不屑一瞥的云彩。
张苍等的《九章算术》 早提出正、负数的概念。特别是负数概念的提出,是人类关于数的概念的一次重大飞跃。在印度,直到公元7世纪才出现负数的概念;而欧洲,比印度还晚1000年,直到17世纪才有人提出负数的概念。 《九章算术》提出“盈不足术”,即用两次假设,可以把一般方程式化为盈不足问题,用“盈不足术”求解。而这一解法,直到13世纪才由阿拉伯人传至欧洲。被欧洲人称为“契丹算法”(即“中国算法”)。 《九章算术》 早系统叙述了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法则,也 早提出了“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并系统地总结了它的算法。 笛卡儿在他的《几何学》一书中一开始就宣称:“我将毫不犹豫地引进算术的术语,以使自己变得 加聪明。”笛卡儿的几何学贯穿了 的中国数学的算法精神。标志着世界数学回归东方数学的算法体
......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沈善炯自述》主人公沈善炯受教于西南联合大学的农家子,从比德尔实验室出来的岗材生,受麦卡锡主义迫害,与赵忠尧等同时被囚于日本,改行研究抗生索的生产问题,取得了国际水平的成就,贾植芳托他带东西给胡风,据说内藏一封秘信, 反胡风 、 反右派 等运动的漏网之鱼, 四清 、 文革 时终于在劫难逃,20多年后方才重返分子遗传学领域,迅速在固氮基因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每一代人都有为后代存史的责任,80岁后,继续生存的价值在于讲真话。
在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知识结构的质变,代科学家群体的登台,与世界接轨的科学体制的建立,现代科学技术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乃至以 两弹一星 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的取得,都发生在20世纪。自1895年严复喊出 西学格致救亡 ,至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 科教兴国 的国策,百年中国,这 科学 是与 国运 紧密关联着的。百年中国的科学,也就有太多太多的行进轨迹需要梳理,有太多太多的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关于20世纪中国历史的研究,可能是格于专业背景方面的条件,治通史的学者较少关注科学事业的发展,专习20世纪科学史者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气候。无论精治通史的大家学者,或是研习专史的散兵游勇,都共同面临着一个难题 史料的缺乏。 史料,是治史的基础。根据20世纪中国科学史研究的特点,搜求新史料的
从为科学知识系对自然客观真实的反映进行辩护,到把科学知识贬低为人们主观建构的关于 自然 的神话,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科学观之间,其实只有一步之遥。本书所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发生在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中的,看上去荒谬无比但却充满逻辑性和合理性的奇妙故事。本书既不力求全面介绍20世纪形形色色的科学哲学思想,也不着眼于对其中某个观点深入细致的考察,而是试图清晰地勾勒出上述看上去完全对立的两种科学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线索,以期为人们把握西方思想史的脉络提供一个有趣而富于启发性的视角。
《天演论》是近代翻译家、启蒙思想家严复先生*重要*有名的译作。原著为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赫胥黎所著的《进化论和伦理》;严复译述《天演论》是意译,不是纯粹的直译,并附有译者的按语、导言、自序,所以本书实际上是严复用自己的观点加以发展和改造了的译作。 天演 即为自然进化之意。他将《天演论》导言分为十八篇、论文分为十七篇,并对其中二十八篇加了按语。在按语中,严复指出,植物、动物中都不乏生存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例子,人类亦然。人类竞争,其胜负不在人数之多寡,而在其种其力之强弱。《天演论》正式发表于1898年,此时正是中华民族危机之时,面对内忧外患,有识之士大力倡导变法图强,这部著作一经出版,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于当时的变法运动起到了极大的启蒙作用。
无论从哪方面讲,1900年前后的德国,都是一个欧洲强国。得益于两者——犹太人的解放运动以及始终存在的对犹太人的偏见——之间的张力,许多德国犹太人脱颖而出,成为社会上令人瞩目的人物。斯特恩在这本《爱因斯坦恩怨史(德国科学的兴衰)》中探索了:在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社会中种种充满矛盾的情景,纳粹统治时期德国科学与文化极其恐怖的衰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迅速恢复,以及两德重新统一 后面临的国内外矛盾。斯特恩巧妙地将历史与传记结合在一起,别出心裁地描述了许多著名科学家(如埃尔利希、普朗克、爱因斯坦、哈伯)与德国文化之间纠缠不清的一生,以及一些政治人物(如拉特瑙、魏茨曼)曲折的人生道路。其中德国人与犹太人的关系成为一条主线。《爱因斯坦恩怨史(德国科学的兴衰)》第三章是全书的重头戏,也是分量重的一章。作者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化经过了一个充满艰辛的历程。民国时期就是这一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本书主要由机械界与电工界前辈的口述资料与撰述资料组成。上篇是王守泰等37位专家口述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清华大学机械系、中央大学机械系等机构的历史,以个案展现民国时期的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工程研究与教育状况。下篇是恽震忆述他所亲历的电工技术活动,包括开拓电工事业、建设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及其他机构、引进美英电工技术与资金、规划电工技术与工业等,展示了电机、电力、无线电等技术与产业的创业景象。这些史料反映了机电行业的技术、事件、人物、问题以及社会环境,涉及技术转移、技术的本土化问题。
书稿采取丛书一贯的口述历史的形式,展现了胡皆汉先生的一生的生活和工作经历。胡皆汉并非院士和著名科学家,但是其科研和个人社会经历有史学研究价值,很有现实意义。胡先生学生时代曾参加中共地下党,大学未完成学业即响应中央号召,奔赴东北参加建设,从事行政工作。后调入北京,先后在国家 计委 和 经委 工作,参与过中国石油开发的计划工作。胡先生在从事行政工作八年后,为了自己的科研梦想,毅然放弃行政工作,转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始从事科研工作。因为特殊的社会年代,胡皆汉先生追求自由科研之路坎坷,一生蹲过监狱,被开除过党籍,被抄过家,也被下放和劳教过。诚然如此,胡先生一直坚持着梦想,直至如今,虽八十多高龄,依然享受着科研和探索带来的乐趣。总之,其丰富的个人社会经历具值得当代人一读,既可以了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