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同盟到包豪斯,再到乌尔姆与博朗公司;从家具到汽车,再到消费电器……德国与20世纪的西方工业设计史密切相关。 在本书开创性的文化史研究视野下,保罗·贝茨追溯了设计在构建先进工业文化中扮演的关键角色,阐释了西德独特设计文化的形成。本书的视角主要聚焦于日常生活中的家居用品,揭示这些普通的商品为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前20年中具有显著的文化意义,为何包括社会活动家、行业组织、设计师、建筑师、消费者等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将工业设计视为西德经济复苏、社会改革甚至道德重塑的关键手段。本书指出,工业设计直接塑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德家庭现代性的形态和意义,并参与了西德国家身份的构建。
本书是《编译原理习题与解析》的修订版,是作者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汲取读者的反馈意见,并结合近几年的考研试题,对原书进行了全面修订,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掌握编译方法。 全书共13章,分别介绍了编译程序的组成、文法和语言、有穷自动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运行阶段的存储组织与分配、代码优化和生成、错误的检测和处理等内容,并在最后给出了若干综合题。各章除知识点外,还配有大量的习题:基本题用于巩固基础知识;习题解析中的题目有的难度,但给出了解答思路和答案,可满足考研学生和任课教师的需要。 本书不仅可作为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学习用书,也适合作为课程考试和研究生考试辅导书,对于任课教师,可以作为教学参考书使用。
著名工业传记作家L.T.C.罗尔特在本书中用十一章的笔墨,简要叙述了机床的进化过程——从最早的时代到今天的全自动动力控制机床。这本书的目的是扩大兴趣和增加技术的历史知识,以打破技术专业化带来的交流障碍。机床的故事始于人类制造出第一台粗糙的车床镗床,并随着陶瓷工具、金属成形机和电子磁带控制机器的发展而持续到20世纪。这一健全、平衡的机床发展和机床制造商的历史为车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连贯的视角,车间技术的发展使所有技术领域的无数进步成为可能。本书的叙述涵盖从个体工匠作坊所中发明的机器,到18世纪机器工具的雏形的发展及其在第一批机器在工厂车间中的使用,到将金属切削提升为一门艺术的亨利·莫德斯雷以及克莱门特、福克斯、罗伯茨、内斯密斯和惠特沃斯等先驱的工作被正确看待,后讨论了美国可互换制造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