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原理及其控制技术(第4版)》是该书自2012年出版以来的第4次修订,全面贴合现行国 标GB/T 7251.1-2023和GB/T 14048.1-2023,秉承 阐释原理、了解规范、切合标准、掌握规则、结合场景、 配置方案 的原则,详细介绍了低压成套开关设备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原理,结合 IEC标准和我国国 家标准全面论述了低压开关柜的结构及设计方法,并对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主回路、辅助回路工作原理和应用 方法进行了全面探讨,还对低压开关柜的现场总线组网技术、PLC测控编程技术和电力监控技术给出了较为 详尽的方案论证和阐述。 《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的原理及其控制技术(第4版)》可供从事低压配电行业的专业电气工程人员、各类电 器设计工程师、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精简图解电工技术》主要内容有电气基础与安全用电、电工基本技能、电工仪表、低压电器、电子元器件、变压器、传感器、电动机及控制电路、电工识图、家装电工技能、PLC基础与入门实战、PLC编程软件的安装与使用、PLC指令说明与应用实例、变频器的使用、变频器与PLC的应用电路、触摸屏与PLC的综合应用、单片机入门。 本书的知识基础起点低,讲解由浅入深,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结构安排符合学习认知规律,适合作为初学者学习电工技术的自学图书,也适合作为职业院校电类专业的电工技术参考书。
《电力工程设计手册:变电站设计》是《电力工程设计手册》系列手册中的一个分册,是按110-1000kV变电站的设计要求编写的实用性工具书,可以满足变电站工程各阶段的设计要求。主要内容包括引论,电气主接线,短路电流计算,高压电气设备选择,导体设计,无功补偿装置,过电压保护及绝缘配合,电气总平面布置及配电装置,站用电系统,接地装置,电缆选择与敷设,照明,计算机监控系统,元件保护及自动装置,操作电源系统,二次辅助系统,二次回路设计,二次设备布置,站内通信,站址选择与总布置,建筑物设计,构筑物设计,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给水与排水,消防设施,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节能与节水等。 《电力工程设计手册:变电站设计》全面梳理了与变电站设计相关的国家标准、电力行业标准和研究成果,根据电力
编者基于国网公司22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通用设计方案(220kVA3-2)以及35~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通用设计方案(110kVA3-2和A3-3),对冀北地区智能变电站1个220kV[220kV-A3-2]、2个110kV[110kV-A3-2、110kV-A3-3]通用设计方案编制施工图深度的全专业设计及相关施工说明、材料清册、工程量清单、计算书和技术规范书的典型设计研究,以固化工程建设关键节点的关联业务内容。 本书分为总的部分、技术导则——220kV等级、技术导则——110kV等级、冀北通用设计实施方案四篇。其中 篇包括概述、编制过程、设计依据、通用设计使用说明、技术方案适用条件及技术特点,第二篇包括22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通用设计技术导则。第三篇包括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通用设计技术导则。第四篇包括JB-220-A3-2、JB-110-A3-2、JB-110-A3-3通用设计实施方案,分别介绍了方案设计说
本书分为3篇:篇为电接触基础,讲述了电接触的结构、机理及基本理论,电摩擦的基本形式与原理,常用电接触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应用,电接触可靠性等;第2篇为电接触应用,介绍了电力_连接器的结构、故障机理及预防措施,电子连接器的材料、结构、故障机理及预防措施等,从电摩擦学的角度阐述了在各种条件(参数)下的滑动电接触特性及机理;第3篇为诊断与监测技术,介绍了摩擦表面的电检测、评估方法,以及电网的监测技术。本书引用了大量相关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附有大量参考文献,使读者在掌握电接触原理及应用的同时,获得对该领域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本书可作为研究生相关课程的参考书和研究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其书。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是我国集成电路和光电芯片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攻坚期,加强自主集成电路和光电芯片技术的研发工作,布局和突破关键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集成电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重
《零基础学习电工》采用完全图解的方式对电工基本元器件与常用工具、常用家庭用电电路的安装接线、常用电动机及其控制电路的安装接线、常用器件应用电路的接线、实际应用电路的接线进行了详细说明。全书以超大的实物彩图,辅以清晰的接线引导,给电工领域的初学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直接的学习方式,可帮助电工初学者、从业者快速提高电工技能、提升工作效率。 《零基础学电子元器件检测与应用》以市场就业为导向,采用完全 图解 的表现方式,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电子元器件选用和检测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内容有电子电路基础知识、电子电路识图基础入门、检测维修工具的介绍与使用、电阻器的功能与识别检测、电容器的功能与识别检测、电感器的功能与识别检测、二极管的功能与识别检测、晶体管的功能与识别检测、场效应晶体管的功能与识别
本书系“电路设计与仿真”丛书之一。本书是电路SPICE仿真软件应用工具书,书中介绍了四种仿真工具,分别是IcAP/4windows/IsSpice4TMv8.11,0rCAD/PSpice v10.5,SIMetriXTM v5.1和Micro Cap TMv8.0。本书将复杂的电路模块化,对每一类型的电路模块运用这四种仿真软件分别进行详细的仿真分析;书中列举相应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以及数模混合电路的仿真过程,并对软件的仿真结果与电路实测结果的吻合度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本书致力于解决电路仿真中会出现的仿真收敛、模型误差、仿真度等问题。
该书分析了传统事故致因模型的及安全方法的局限性。以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思想提出了一套针对复杂系统的安全性的建模、分析、设计方法。该方法运用基于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的"系统安全"的理论,提出了基于系统理论的事故模型STAMP,该模型引入"安全约束"与分层控制结构,通过建立面向社会与技术层面的系统过程模型,来捕获系统在分析、设计、操作、维护等阶段中导致事故的诱因。在此基础上,本书还提出了基于STAMP模型的工程风险分析与管理技术STPA,可以对同一工程中所涉及的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中的风险同时进行控制与管理。
本书是《电力工程设计手册》系列手册中的一个分册,系统地介绍了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充分吸收了21世纪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先进理念和成熟技术,全面反映了近年来电力系统设计的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列出了大量可靠实用的规划设计基础资料、技术参数、技术方法、计算模型及其参数、图表曲线等。全书分为电力系统一次部分和电力系统二次部分共两篇。电力系统一次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资料调查、电力系统预测、电力电量平衡和调峰平衡、规划选厂、选站和选线简介、电源规划和优化、电网规划设计、无功补偿、柔性交流输电系统技术应用、主要电气计算等;电力系统二次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电力系统通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调度自动化、时钟同步系统、数据网及安全防护、电网应急指挥、调度通信楼
本书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对一名现代电子电气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为关键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从简单的R、L、C元件,到复杂的运放、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数模/模数转换器、电机、电源,再到元件的非理想性、电路的可靠性设计、仿真、焊接,以及电路和软件的故障处理等等,文字生动幽默。此外,本书还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作者作为研发部门的管理者,在人际沟通、管理等方面的心得体会。本书既可供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高校师生参考,也适合电气工程师阅读。
本手册是根据广大电气工人及与电气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是一本实用性强、查阅方便的工具书。 本手册内容包括:电工基础知识、交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控制电机、变压器与电焊机、常用低压电器、电力拖动与电气控制、常用小型发电设备、低压供配电线路、室内配电线路与电气照明、电工材料、电工仪表与测量、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变频器、电动机软启动器、单片机、蓄电池与UPS电源以及安全用电等。 本手册内容全面,尤其针对今年来电气技术领域的光伏发电、LED、变频器及软启动器、单片机等新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可供电工及电气技师等使用,也可供电气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共章,其中第章介绍基本理论和原理,包括电力变压器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和基本形式;第~章分别介绍类变压器类产品,即电力变压器、配电变压器、移相变压器、整流变压器(换流变压器)、干式变压器、互感器、步进调压器、恒压变压器、风力涡轮发电机和光伏发电用变压器,以及电抗器;第~章介绍相关专题,包括绝缘介质、电工套管、分接开关和智能控制、负荷和热性能、变压器的连接、变压器试验、有载分接开关控制和变压器并联运行、变压器保护、变压器声级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绕组电压的瞬态响应、变压器的安装和维修、问题和故障调查、油浸式变压器的在线监测,以及美国电力变压器设备的标准和审批程序。本书知识面宽广,信息量巨大,所引参考文献几乎纵贯变压器的整个发展史。本书可用作变压器和电力行业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
全书共16章,结构层次分明。~7章介绍了电力电子器件热管理涉及的基础理论。阐述了高温导致电力电子器件失效的原因和类型,能量传递及热传递的机理及方式,微电子封装的结构类型以及常用散热器的热分析方法。第8~13章分别介绍了导热、对流换热(强制对流和自然对流换热)、热辐射的控制方程以及边界条件的设定方法。4~16章分别介绍了计算机热仿真的基础理论和仿真方法、实验测试方法以及先进的冷却技术。 本书的目标读者为进行电力电子装置设计的电气、机械工程师,无论是否具有工程热物理和传热学知识背景,都能从本书获益。对于电气工程、热能及动力工程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本书的内容也足够进行一学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