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系统不断地要求小型化、低成本、低功耗,同时又要求更高的性能和可靠性,于是一些新的传感原理和技术应运而生,而将这些新原理和技术变为成熟的产品将需要更大的努力。除了提高传感器本身的性能外,传感器外围的系统同样重要,这些系统包括与传感器相连接的电路界面、保护传感器的系统封装、保证传感器性能的校准程序等。本书正是一本从系统角度全面介绍传感器及其相关电路设计的书,详细介绍了一些典型的传感器系统,内容实用并具有一定深度,是一本具有新颖性和基础性的微型传感器领域专业书籍。本书适合作为微机电系统(MEMS)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以及传感器相关专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以跨越时空的奇妙故事、妙趣横生的诙谐语言、浅显易懂的生活案例和新颖奇特的说理方式阐释了“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思想方法、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课程教学中的若干疑难问题提供了易学易用的解决方案。本书以章回体小说的形式介绍和解释严谨的科学道理,不仅在形式上有较强的创新性,而且内容也很具启发性和可读性,对把握“信号与系统”课程思想、理解概念和掌握方法都有较大的帮助。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学生学习“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参考读物,对讲授“信号与系统”“高等数学”“电路分析基础”“通信原理”等课程的青年教师也有较大的启发作用。本书还可供相关领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参考。
《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按照读者的思维顺序讲述了从微积分到5G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和关键技术。《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共20章,具有以下特点: (1)跨度极大,内容翔实:涉及数学、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通信前沿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知识密度极高,并且是很精华的部分。 (2)降低难度,提升高度:《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叙述符合读者的思维发展规律,并逐级提高,前后呼应,语言风趣幽默,节奏平稳;作者站高望远,直击本质,学术境界超越经典。 (3)启发互动,培养创新:在多个环节上对读者提出挑战,启发读者思考,并给出作者的思考过程,培养读者的创新思维。 《通信之道——从微积分到5G》可作为通信和信号处理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辅书,也可作为从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我国的LTE的网络规模及用户规模无疑是世界前列。进一步挖掘LTE技术、LTE-A技术、物联网技术、VoLTE技术的潜力,关键场景在于室内。如何提升室内用户的体验是运营商赢得未来流量高地的关键。 本书在内容上不仅包含了室内分布的基本概念、室分器件在不同无线制式中应用的差异点,而且还包含了无线室分项目全流程工作的关键点,便于读者在整体上把握室分项目,也便于室分项目不同分工的读者各取所需、查阅参考。本书还包含了室分系统项目管理、室分系统在LTE时代面临的多系统共存等内容。书中列举了很多实际设计的案例,还有很多实际工程经验的总结,一定能够引起实际从业人员的共鸣。 万物互联 是5G展望的应用愿景,室内导航、智能停车、智能办公等业务需求已经开始涌现。本书也将介绍5G时代室内分布的新特点。 本书是面向一线市场人员、室分项目
从1998年标准的提出到2008年试商用,TD—SCDMA产业已经走过十年风雨历程,实现了从标准到技术、从系统到终端、从芯片到核心软件、从关键元器件到配套装备的产业整体性突破。TD-SCDMA产业发展的十年,是不同凡响的十年,是艰苦探索的十年。本书从不同角度全面回顾了TD-SCDMA产业十年发展的风雨历程,展示了国人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不懈追求和辉煌成就,适合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及科技领域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人士阅读,也可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经典案例读本。
保证通信的可靠性,满足服务质量的严格要求,是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要问题。矩距离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关键特性(包括数据速率、通信距离、信道特性、网络拓扑和功率效率等)与长距离无线通信系统有所不同。本书将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分为高数据速率系统和低数据速率系统,考虑了协议栈不同层中影响可靠性的各种主要因素,详细介绍了改善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容量和性能的*方法,特别强调了可靠的信道估计、卓越的干扰抑制和协作通信等可靠性增强技术。本书还详细介绍了相关的国际标准,包括UWB、Zi#e.和60GHz通信等。本书均衡考虑了短距离无线通信的理论和实践。本书重点关注可靠性,是从事无线通信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理想参考书。
通信技术与应用丛书 CooperativeCommunications:Hardware,Channel & PHY协同通信: 物理层、 信道模型和系统实现 (西)Mischa Dohler (澳) YonghuiLi著孙卓赵慧彭岳星译机械工业出版社本书从硬件、信道和物理层设计三个方面来阐述协同通信系统。主要涉及了协同通信系统的四个重要领域:其一是对该系统的完整分类,其二是无线信道,其三是物理层,后是硬件相关部分。全书共分为6章,第1章总体介绍系统通信系统,第2章介绍了无线中继和空时信道,第3章介绍了透明物理层算法,第4章讨论了再生物理层算法,第5章主要讨论了硬件是如何促进和限制协同中继机制的。第6章对本书进行了总结,并着重探讨了重要的开放性研究方向以及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领域。CooperativeCommunications: Hardware, Channel & PHY Copyright @2010 JohnWiley & Sons,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Authorisedtranslation from the English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