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要介绍了日用化学品基本知识,重点介绍了表面活性剂、香料与香精、肥皂与香皂、合成洗涤剂、化妆品和口腔卫生用品等日用化学品的原料组成、配方设计、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并列举了日用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生产案例。产品配方和生产工艺均来自企业正在使用的配方和工艺,实用性强。 本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书中内容与日化产业发展实际保持了高度一致,体现了日化产业进的技术元素,非常适用于高校精细化工类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同时也非常适合日化企业配方工程师和生产管理技术人员作为参考用书。
本手册是作者在总结30多年来板式换热器设计、制造、应用的基础编写而成的,具有实用性和可参考性。本手册分为技术篇和应用篇,共计15篇。本手册在全面论述板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装置基本结构、特点、流体流动及传热机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板式换热器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向读者提供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和性的设计计算、安装、使用和维修方面的知识。本手册可供化学、炼油、石油化工、轻工、食品、制冷、空调、供热、新能源、建筑节能及使用板式换热器和换热装置的专业人员和设计人员,也可供专业院校的师生参考。
现代膜技术是一项涉及多种学科的高新技术,由于它具有能耗低、单级分离效率高、过程简单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近年来颇受科技界及产业部门的关注,应用领域日趋广泛。本书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当代各种功能膜技术的基本原理、制膜方法、膜的特性测试、应用实例及其发展。 全书共6篇。篇为膜过程,其中以综论分离膜为主,兼论其他功能膜,如反应膜、识别传感膜、能量转换膜及生物膜等;第2篇介绍各种有机、无机膜的制备工艺和性能测试;第3篇为各种膜设备和膜组件等的构造和组装方法;第4篇为膜技术的运行流程与工艺设计;第5篇为膜分离装置操作中的工艺问题,具体探讨了浓差极化、膜污染的成因和防治及原水的前处理方法;第6篇为膜技术的开发展望,重点报道了诸多新开发的膜材料与先进的成膜工艺。 本书内容丰富,取材新颖,实例广
为了推动以煤气化为基础的能源、电力和化工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使更多的煤化工和能源工作者熟悉煤气化的基本理论和工艺设备,特编著本书。全书共分9章,系统地介绍了煤气化的基础理论及煤的气化性质,对煤气化工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并重点论述了水煤浆加压气化、干煤粉加压气化、流化床煤气化、移动床加压气化工艺的原理及其在电力、化工生厂等方面的应用。 ??本书可供能源、电力、化工、机械、环保等行业的科研、教学、设计等技术人员使用。
本书主要内容涉及热分析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重点介绍实验方案设计和曲线解析的基本思路。对于各种热分析方法适用的检测内容与范围,各种材料的检测分析都有实际的案例分析,包括实验的设计、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问题、具体的曲线解析过程。作者都是长期从事热分析研究的专家级人才,多次在业内进行技术培训,深谙专业读者的需求,因而图书所设计的内容针对性强,更实用性。热分析方法以及该方法与其他方法的联用广泛应用于地质、矿产、食品、药品、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因而本书的读者对象为从事热分析相关仪器的技术人员、科研人员,以及材料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及科研工作者。
“十三五”是我国经济发展处在重要战略转型期,在《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适度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既是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的需要,也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的发展定位下,现代煤化工产业要统筹产业与环境和谐发展,深入推进行业的升级示范任务,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煤化工盐结晶技术及政策解析》在全面梳理我国煤化工发展现状及新技术进展,针对现代煤化工遇到的环保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同时梳理高盐水处理处置技术,剖析几家典型处理技术及典型工程运行业绩;详细解读即将发布的结晶盐标准研究,同时附录我国氯碱、纯碱化工发展现状及国家政策、工业盐标准,为现代煤化工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方向。
《城市遥感:城市环境监测集成与建模》对城市遥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城市遥感:城市环境监测集成与建模》探讨了遥感科学的概念、技术与方法以及如何创新地将其应用于城市相关问题研究。内容不仅涵盖了城市物理特征提取,而且扩展到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分析以及城市化预测建模。书中介绍了遥感传感器与算法在城市地物信息提取方面的进展,详细阐述了综合运用遥感及其相关空间技术获取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状况指标,并创新性地探讨了城市遥感结合动态模拟技术在城市增长模拟预测中的作用。各章由国际学者撰写,他们的研究领域涉及遥感、地理计算、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环境科学,研究案例主要来自北美洲和欧洲。
本书在总结已有成果及经验基础上,为促进脱硫石膏综合利用工作而编著。全书共分6章,分别介绍了脱硫石膏基本情况、脱硫石膏在新型建材方面综合利用、脱硫石膏在水泥和混凝土方面综合利用、脱硫石膏在筑路和回填方面综合利用、脱硫石膏在农业方面综合利用以及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相关法规政策。本书可供从事电力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的管理者、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